陳 雯 (常熟理工學院 215500)
從舞劇《柳如是》的創作看常熟文化內涵和特色
陳 雯 (常熟理工學院 215500)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常熟,人文底蘊深厚,經濟發展迅速。自然與歷史的恩澤,留下了深厚的傳統積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塑造了常熟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建立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有機更新之上的,它既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人民生活的精神活力。源于此,常熟市在新世紀之初就把“文化強市”作為一種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作為一種改善民生的方略提出,并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上不斷探索和創新,使常熟獨特的的文化功能服務于市民。
在常熟文化中,舞蹈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常熟舞蹈的不斷演變和成長同時又豐富、發展了常熟的文化,成為常熟地區時代文化的反映和寫照。常熟舞蹈正如其文化,含蓄樸素、簡約淡雅,不張揚、不奢華、不繁縟、不艷俗,以追求“圓潤流暢”的審美動律為目標。當舞蹈作為文化來感受時,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身體如何舞動,還在于這一手舞足蹈間發散出來的文化氣息是否能夠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慰藉;當我們從寬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來審視舞蹈創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識時,不僅僅是尋根意識在舞蹈領域里的覺醒,更能從中看到舞蹈已經從千百年來娛人耳目的功能中脫離出來,逐漸建立起自身獨立的品格。
在常熟對于柳如是的研究其實并不多,真正的把柳如是這個人物以文化為依托從藝術的角度去展現、研究和挖掘的,在較長時期內還是很少有人去做的,對其研究多停留在專家專論的層面,從長遠來看,有曲高和寡并走入窘境的可能。作為一名舞蹈工作者,自從來到常熟便被常熟的歷史文化所深深地感染和吸引,特別是對柳如是這個杰出女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此萌生了創作一部反映我們常熟文化內涵和特色舞劇的想法。于是,本人查閱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和資料,力求從歷史的真實出發,生動的描繪出當時的歷史氛圍和時代氣息,多角度的展現和挖掘出常熟悠久的文化內涵和特色。
(一)通過柳如是高尚的人格看常熟的“民族氣節”
柳如是是常熟的歷史文化名人,不僅才華橫溢更有著高尚的民族氣節。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歷時10年寫出了80萬字的《柳如是別傳》,創下了嚴肅學者為下賤娼妓考證作傳的先例,足以表現出他對柳如是的看重。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讀過柳如是的詩集《湖上草》以后,當即題詩三首,其中一首為:“幅巾道服自權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兒太唐突,薊門朝士幾須眉?”在王國維看來,那些儀表堂堂、在國破家亡的關鍵時刻屈膝變節的士大夫們,是遠不如柳如是這個“下賤”妓女的。這些學者都是大師級的,能受到他們的肯定和贊譽是非常難得的,在歷代眾多的才女中,有此殊榮者并不很多,柳如是既是其中一人。
原創舞劇《柳如是》通過揭示柳如是的人生風采與精神氣質,為人們傳遞了一種超越了物質甚至愛情的崇高的精神信仰。舞劇將常熟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柳如是,以及她個人跌宕起伏的命運與整個民族的生死存亡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對其后半生投身抗清復明運動進行著力的刻畫和突出,喚起人們對民族和國家的熱愛和對正義﹑正氣的回歸和傳遞,進而發掘出常熟舞蹈的悲憫與懷古,從容與果敢的精神氣質,以及常熟文化中特有的韌性和氣度。
(二)通過柳如是出眾的才華看常熟的“詩性文化”
常熟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其“詩性文化”歷經多年逐步成為了常熟的核心審美意識。因此,不從詩學的角度,是無法把握常熟文化的本質精神的。由此衍生出的“虞山詩派”,其最大的特點是學古而不泥古,并主張詩歌革新。其奠基人錢謙益被譽為“東南文宗”,為扭轉明末詩歌中的擬古主義傾向,開創清初詩歌的一代新風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錢謙益眾多的門生族人中的女性代表——柳如是,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被后世眾多大家級的人物譽為“一代才女”。因此,我們在宣傳這樣一位歷史人物的時候,不能只局限于她的民族氣節,還要通過這樣一個文化的縮影去不斷挖掘和展現常熟濃厚的“詩性文化”底蘊。
舞劇《柳如是》以詩詞為紐帶,連接和貫穿整部舞劇,讓觀者可以近距離的感受到主人公含蓄深遠、婉轉細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詩歌中創造意境最重要的手段是借景抒情、托物寄情,而舞蹈藝術的最高境界同樣也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將舞蹈外在的“形”與內在的“意”有機的結合起來,將舞劇上升到詩性審美的意境層次。
在眾多的舞蹈形式中,舞劇以其厚重的體量和豐富的承載,成為最引人關注的舞蹈焦點。然而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舞劇需要有較高的經濟投入,要有相對穩定的龐大的專業演員隊伍和現代化裝置的劇場,是舞蹈發展到相當高度的產物。江南地區經濟普遍發達,因此原創舞劇還是不少的,題材也都是反映江南水鄉的作品。如何在其中“突出重圍”,做出我們常熟特色的舞劇作品呢?那么首先,形式上的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通過“歷史題材”挖掘常熟深厚的文化底蘊
常熟的原創舞劇除了應突出“江南”這一基本元素,努力表現煙雨江南、水鄉澤國的秀麗之外,更加應體現出的是常熟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選擇題材時,歷史題材往往能夠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主要原因就是觀眾的接受度高,能夠產生情感上的集體共鳴。常熟的舞蹈要想持續發展,除了要創作新的、動人的作品外,從歷史中挖掘出舞蹈的新元素應是我們舞蹈工作者從事創作長盛不衰的動力。
舞劇的第一幕“影憐”,是對其前半生即與錢謙益結婚前的這一階段進行刻畫,突出表現出她與環境的矛盾,不甘于命運的安排、奮力抗爭。在這一階段,她與封建禮教的格格不入的叛逆精神和反抗性格在舞劇中表現的極為充分;第二幕“緣起”,表現的是她與錢謙益的忘年之戀,在錢最為失意的時候嫁給了他,可見柳如是看重的不是權勢金錢,而是錢謙益的人品和才學,突出表現了柳如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第三幕“緣滅”,是她在外族入侵、國破家亡之際以柔弱之軀奮起反抗的一段,人物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操在這一幕中表現的最為充分也是舞劇中最為精彩、最動人一幕;第四幕“殉國”是整部舞劇的大結局,亦是柳如是人生的最后結局,她以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英年的生命,向封建禮教做出了最后一次無聲的反抗。生在太平盛世的我們要怎樣去理解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名具有獨立思想的女性,隨著國家的興衰榮辱內心的波瀾起伏與痛苦糾結。她的一生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幾年,我們的舞劇更是只有幾十分鐘,可留給后人的、留給觀眾的卻是一種精神上最圣潔的洗禮。
(二)通過“實景演出”樹立常熟的旅游文化品牌
實景演出是一個以真山真水為演出舞臺、以當地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的獨特的文化模式,是中國旅游業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轉型下的特殊產物。2002年起,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創造了山水實景演出的形式《印象·劉三姐》,此項目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自此實景演出逐漸被人民群眾所熟悉,并樹立了一批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文化品牌。
見證錢謙益與柳如是愛情的“拂水山莊”其建筑面積3047平方米,規模之大為常熟市近代純古建筑之最。山莊內四水環抱,曲廊回繞,亭臺樓閣,錯落別致,再現了錢謙益與柳如是二人煮酒論史的生活場景,同時也是電影《柳如是》的拍攝基地。將舞劇《柳如是》放在這樣一個美景如畫的地方進行實景的創作和演出,不僅在形式上美輪美奐,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將常熟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進行了一個綜合性的展現和宣傳。隨著旅游資源的進一步挖掘以及古典韻味和現代文明的不斷完善、融合,將常熟的藝術文化瑰寶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推出具有常熟特色的實景演出,能夠提高常熟旅游文化的品位,樹立常熟的旅游文化品牌。
(三)通過“藝術融合”保護和發揚常熟特色文化遺產
當今是一個文化趨向多元的年代,也是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年代,每一種文化因素對于重建這個時代的生活觀念和價值觀念都會發揮作用。因此“融合”不應只是簡單的結合,更應深入到內在精神的文化層面。藝術作為精神的高層次需求,它的的融合不僅需要主動層面的創新,更需要發掘出源于靈魂的綜合藝術素養,才可以在創作中達到融會貫通。
常熟的“虞山派”,包括了“虞山畫派”“虞山詩派”“虞山琴派”等,這些流派幾乎涉及當時文化的各個領域,以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舞劇的第二幕錢、柳的相遇以“詩”定情,舞者在一片盛開的桃花林中輕聲的吟詠:“垂楊小宛繡簾東,鶯花殘枝蝶趁風;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將舞蹈融入一派詩情畫意中,不僅表現出了虞山詩派婉約的情致與意境,更加突出了柳如是過人的才情。第四幕的大結局,人物在內心的情感上最為轟轟烈烈、悲愴至極,但在表現形式上卻融合了最為寧靜、淡雅的古琴演奏,內心波瀾壯闊的愛恨情仇在表面平靜的琴聲中令人感受到暴風雨來臨前的靜謐,這種無比壓抑中的爆發不正是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女性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嗎?如此等等,從了解、理解、感受人物出發,從心出發,才能將藝術的融合變成心與心的融合。
自古以來,常熟人歷來尚文。這種精神對常熟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塑造了常熟獨特的社會風貌,促成了常熟人整體修養的提升,保證了昌盛悠長的常熟文化生生不息,是常熟文化得以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因。但我在對常熟文化進行深入分析中卻發現,其中也不乏消極保守的東西。大自然賦予的優厚條件使常熟人很容易的產生一種自豪與滿足的情緒,表現在藝術創作上,則是過分迷戀昔日的輝煌,不思發展,在藝術觀念上趨向保守。因此,常熟的原創舞劇《柳如是》在創作觀念上,應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把多元的、立體的的思維方式引入到舞劇創作中。
(一)通過儒雅的情韻看常熟的“文人情懷”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儒雅是要靠知識和學養來支撐的。常熟是富庶之鄉,溫飽不愁,風景秀麗,加上遠離國家政治中心,藝術的發展極為自由,因此吸引了諸多文人。他們的儒雅與學識和獨特的個性不僅侵潤了常熟的文化,更加催生了常熟文化中儒雅的情趣,使得常熟的藝術散發出儒雅的文人氣息和濃厚的“文人情懷”。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首位。明末清初嚴天池創立的“虞山琴派”,四百年來盛傳不衰,影響深遠,被后人譽為“古音正宗”。舞劇《柳如是》將儒雅的古琴藝術通過舞劇美輪美奐的場景和具有視覺美感的肢體語言進行新的包裝。通過“虞山琴派”儒雅的情韻為舞劇的創作帶來濃厚的“文人情懷”,同時以舞蹈文化培養現代常熟人儒雅的生活觀念,二者互為依托,同時也互為促進,進而展現出常熟儒雅的“文人情懷”。
(二)通過典雅的情趣看常熟的“人文情懷”
落花無言而有言,人淡如菊心亦素。達到如此境界方可稱之為典雅。常熟獨特的天地造化孕育了常熟藝術典雅的品位和氣質,它的神韻是“自然”與“人文”共同賦予的結果。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是人類文化中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舞蹈是基于人內在精神力量的迸發和情感的升華,因此不能簡單地描摹再現,應以文化為根基,以人為本的展現出常熟的“人文情懷”。
常熟雖是一江南小城,但人們的生活舒適安逸,習慣于茶室聽書,這也是女彈詞能夠在常熟興起的原因之一。然而這種傳統的曲藝樣式現在也面臨著嚴峻的局面,無法和形式多樣的現代流行藝術相抗衡。如今也只有在園林、茶館里還可以聽到這軟語款款的吳地之音,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小眾化的娛樂形式。在舞劇《柳如是》的創作中融入常熟特色的女彈詞,將舞劇隱性的思想脈絡、人物的內心情感,融入到彈詞曲折豐富的故事情節中;將舞蹈優美而富于表現力的肢體語言融入到傳統評彈的“說、噱、彈、唱、演”中。如此,不僅豐富了舞劇的內容、提升了舞劇的藝術價值,同時通過舞劇的平臺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女彈詞的歷史出處,凸顯出常熟“江南第一書碼頭”的歷史文化底蘊,進而展現出常熟傳統文化中的 “人文情懷”。
舞劇創作在常熟是一塊處女之地,需要更多的藝術家去逐步的研究和探索。舞劇《柳如是》希望可以做一個先行者,雖然是摸著石頭過河,正在遇到或未來即將會遇到的將會有無數的問題,等待著我們去不斷的嘗試和解決。但常熟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予了我許多的啟發和靈感,使我深刻體會到常熟的原創舞劇必須要找尋一條走進人們情感深處的通道,用詩性之手,觸摸和彈奏人們的心靈之弦。要對常熟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開掘,讓舞蹈藝術深深的根植于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如此,才能夠使更多的人熱愛舞蹈藝術,進而熱愛和了解常熟悠久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1]陳寅恪著.柳如是別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周采泉著.柳如是雜論[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
[3]劉燕遠著.柳如是詩詞評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4]應志琪主編.江南舞蹈藝術[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5]翟子霞主編.中國舞劇[M].香港: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6.
[6]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編.《中國舞劇史綱》(舞蹈藝術叢刊1990年第1輯總第30輯)[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