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4330070)
柏拉圖和墨子思想觀念比較研究
陳思宇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4330070)
柏拉圖和墨子都生活在動蕩的年代,本文將從柏拉圖與墨子生平,分別分析他們的思想觀念,找出他們理想目標的差異。
柏拉圖;墨子;理想國;兼愛
柏拉圖和墨子分別在距離遙遠的東西方,但是社會的動蕩給了他們同樣的問題。舊的社會秩序已經被打破,而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建立,建立一個理想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柏拉圖是真正提出和論說美學問題的第一人,對愛與美進行了系統的思考。他放棄了當時盛行的斗爭二元對立的觀點,將愛與美結合起來進行討論,不僅僅局限在宇宙論,將它拓展到了人生論。他的偉大之處在于充分利用了希臘神話的資源,通過對愛神的闡釋和解讀觸及了愛與美的許多最基本的哲學問題, 為后來西方學者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養,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學術傳統。
(一)作者生平簡述
柏拉圖生于雅典貴族家庭,相傳是古雅典國王的后代。柏拉圖20歲成為了蘇格拉底的學生,并深受器重。他準備繼承家族傳統,但是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他轉而從政。導致他徹底對政體失望的是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于是柏拉圖開始游遍各地去尋求知識。
柏拉圖有許多經典著作,本文主要以其所著《理想國》為論述基礎。
(二)觀點概述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涉及了城邦生活的每個方面,他在雅典衰落時寫出了《理想國》,目的在于為了建立一個他心中最為“理想”,充滿了正義、幸福的美好國度。
在對于社會正義方面,柏拉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每種技藝盡其本職,使照管的對象得到利益。”“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做最適合他的天性的工作”,“正義就是做自己份內的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東西。”柏拉圖認為,在城邦中生活的個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和長處,只有每個人各司其職,在自己的等級位置中盡其所能,才能和諧共榮,城邦才能繁榮昌盛。
柏拉圖生活在奴隸時代,本身是貴族后代,他的觀點也存在一定等級制度,根據腓尼基人的神話故事和詩人的傳說,他認為“社會成員原本都是在大地中誕生,他們彼此是手足,但神在鑄造的時候給某些人身上加了黃金,因此這些人是最尊貴的,適合當統治者。在有些人身上添加了白銀,成為輔助者或護衛者,在再有些人身上加人了鐵和銅,是為農夫和其他手藝人。”這段話似乎有意加強等級制的絕對性,柏拉圖反對各階級直接隨意變動,他認為人應該遵循自然本性,各司其職,每個工作都有合適的人去完成,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繁榮。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是工匠或商人,如果因為某些優勢而受到蠱惑和慫恿,企圖攀爬到軍人階級;又或者軍人企圖攀登到他們之上的等級,即立法者和護國者,亦或者各種等級的人相互交換地位,或某人同時擁有掌控多種職務的權利,那么,“這種交換和干涉就意味著國家的毀滅”,也就是不正義。這三個等級的人相互干涉相互替代,對國家是“最大的危害”,是“最壞的事”。柏拉圖認為只要自己的后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擁有天賦,就可以從工匠成為護國者,他并未限制下一代的晉升空間,對社會留了些許希望。
由城邦推及個人,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是由理智、激情和欲望三部分構成,“理智是人們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稱之為靈魂的理性部分”,“激情是我們藉以發怒的那個東西”,“欲望是人們用以感覺愛、餓、渴等等物欲之騷動的,可以稱之為心靈的無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種種滿足和快樂的伙伴”,“人的欲望鐘情的是感官快樂;激情追求的是名譽和權力,它既可是欲望的同種也可是理智的盟友;理智使人思考,熱愛智慧。”其中,理智處于領導地位。只有理智、激情、欲望保持和諧,人才能變得美好。只有這樣的人民聯合在一起,城邦才能有序發展。
當然,不僅僅是社會等級制度,柏拉圖對教育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一些制度進行了規定,這些制度都是為了城邦和全體公民的幸福。
柏拉圖由自然天性到城邦國家,再推及個人及其靈魂,強調了各司其職,這套理論從純粹理性邏輯上是完善的,因此他以此作為模板,評價了希臘等地出現過的政權形式。但是它忽略了人性,其規定的教育制度中讓人節制私欲,這也有所強人所難。這套制度看似完美,卻難以實現。
(一)墨子生平
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后來他的后代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后簡略為墨姓。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創立了墨家學說,在先秦時期與儒家并起。百家爭鳴時期,有“非儒即墨”的稱號。他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二)觀點概述
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墨子的“兼愛”思想由此產生,這一思想完全否定了西周以來的舊宗法道德。他將道德問題視為一切社會歷史的根源,同時,道德問題也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
濃厚的宗法基礎和強烈的家族色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特點,家族關系一直與政治關系緊密相聯。周初的封建諸侯用制度的形式將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政治發揮到了極致。分封制度使從周天子起自上而下進行層層分封,政治結構形成了金字塔形的政治結構,自周天子以下次第而降的“大宗”與“小宗”之間及其內部,都存在著清晰的血緣關系,所以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由尊祖而敬宗,以此建立和諧的政治秩序,實現最高統治者的有效統治。春秋后期,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導致社會的急劇動蕩,舊政治秩序崩潰,舊的宗法關系隨之解體。墨子的“兼愛”思想在這一特點歷史環境下產生。“愛”被作為道德要求而提出。墨子并不是提出“愛”的第一人,確是“兼愛”主張的第一人。
由此得出,墨子是從倫理道德觀角度來分析社會動蕩的原因,他將君臣、父子、兄弟、諸侯等諸多社會關系的矛盾歸結為“不想愛”。但是他所強調的倫理道德又與理論化的宗法倫理道德不同。墨子出身微賤,對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深刻體會,因此他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上,強調“愛無等差”,用更為功利的角度,以現實社會的矛盾為出發點,從某個角度而言,他徹底否定了宗法式的倫理道德關系,他將“愛”作為新的倫理觀念提出,超越了一切規范又貫穿于各種社會關系。他所倡導的“兼愛”是一種精神上的價值取向。“兼愛”不是為了恢復舊制度、舊秩序,而是為了化解矛盾,實現社會和諧安定,只有實現“兼愛”,“天下之人皆相愛”,矛盾、斗爭皆可化解,社會弊端都可消除。這其實也顯示了古代對階級的平等思想。
雖然柏拉圖和墨子相距千里,但是動蕩的社會使他們面臨了同樣的問題。舊的社會秩序已經被打破,而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建立,建立一個理想社會顯得尤為重要。但是不同社會結構的差異也造成了他們對理想社會建立觀點上的差異。
柏拉圖提出了哲學王靠智慧統治的正義城邦,這是他理想社會思考的重點,依據社會分工的不同,柏拉圖將城邦的居民設定成了三種等級,即統治者(哲學王)、護國者(軍人)和勞動者(如農民、手藝人、小商人等等),每個等級各行其是,互不干涉,依照本階級的德性,才能建立和諧繁榮的城邦。墨子希望用倫理道德變成武器來消除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安定,他所主張的“兼愛”試圖從個人因素中找尋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主張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種關系的人們之間“交相愛”,實現無差別、無界限地愛人,實際是把各種身份、地位的不同社會角色在精神上拉到了一個水平線上。他的“兼愛”富有強烈的空想色彩,是對社會秩序穩定的美好設想。
他們二者規劃的行政分層管理中,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任命次序,成金字塔形的政治結構,天子/哲學王的基本功能都是作為天下最高的價值標準,統領民眾的價值取向。他們二者的核心內容都是天下安危,建立和諧的社會。但是柏拉圖是通過法律來治理城邦,在智慧和道德品質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擁有智慧的哲學王來做最高統治者。而墨子主張用倫理道德來約束人民,強調道德品質的重要性。
柏拉圖和墨子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深刻的借鑒意義,社會理想是人類追求的目標,雖然在某些方面他們的思想富有強烈的空想色彩,但是他們的思想依然為后世的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1]邱艷艷.論美學中的愛[D].鄭州大學,2007(5).
[2]李秋華.試析柏拉圖的正義論——《理想國》的政治哲學解讀[J].江西社會科學,2007(3).
[3]黃頌杰.正義王國的理想—柏拉圖政治哲學評析[J].現代哲學,2005(7).
[4]郭斌和、張竹明譯,(古希臘)柏拉圖著,《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黃勃.論墨子的“兼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7).
[6]王煥鎮著.墨子校釋[M].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
[7]鄭杭生、胡翼鵬.天道兼愛,尚同節用:社會運行的一體化理論——春秋戰國時期墨者的社會思想研究[J].社會科學,2008(1).
[8]艾寒冰.中國先秦儒家與古希臘正義觀比較研究[D].重慶大學,2014(4).
[9]王柯平.柏拉圖的城邦凈化說[J].世界哲學,2012(3).
[10]王黎明.倫理學視域下孔子與柏拉圖社會理想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