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助理研究員 214153)
對高職院校大學生藝術團建設的幾點思考
張 超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助理研究員 214153)
大學生藝術團是涵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內容與形式,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審美性與一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學生藝術團作為學生的社團組織,既是學校藝術骨干培養的主陣地,又是大學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國有公辦普通高等學校,是“十二五”期間江蘇省首批建設的三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之一。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藝術團本著弘揚高雅藝術的宗旨,以倡導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為方向,活躍在校園內外。
隨著大學生藝術團的建設與發展,一方面是藝術團取得了不少的榮譽和成績,但另一方面,藝術團在建設和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因此,在新形勢下探討與研究藝術團在建設與管理方面的方式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在這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學院上下高度重視藝術團建設與發展
教育部頒發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中明確指出:“切實加強學校美育工作,是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一項迫切任務,學校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和內容。”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學生藝術團的建設得到學校黨委、行政的高度重視,已經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支骨干力量。大學生藝術團發展至今,擁有舞蹈隊、器樂隊、聲樂隊、禮儀隊、話劇社等多個學生團體,正式成員400多人,曾多次承辦學院大型演出及各團隊專場。
2.大學生藝術團活動形式和內容日益豐富
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學院定期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宿舍文化節、元旦晚會、“五四”青年節、迎新生晚會等藝術教育及實踐活動,積極編排選送作品參加省、市級組織的藝術展演和藝術節活動,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提高了大學生藝術團的聲譽。近年來學院積極組織參加省市藝術展演等活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提高了學院的美譽度。2008年江蘇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院大學生藝術團選送的群舞《美麗大腳》獲得舞蹈比賽二等獎、古箏獨奏《彝族舞曲》獲得器樂比賽三等獎、2011年江蘇省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院大學生藝術團選送的表演唱《繡紅旗》榮獲聲樂類一等獎、器樂小合奏《“90”的青春彝族》榮獲器樂類三等獎,
因我院在藝術展演活動中組織工作出色,被江蘇省教育廳授予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優秀組織獎”。2014年江蘇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院大學生藝術團分別選送了舞蹈、器樂、小合唱等節目參加展演。
3.大學生藝術團經費及師資進一步充實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不斷增加對藝術教育的經費投入,積極改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逐步設立大學生藝術活動中心、舞蹈排練廳和器樂排練室等學生活動場所。近年來,受過藝術專業訓練的青年教師的加入,使得指導教師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時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對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和充電,提高了教師本身的藝術修養,提升了教師鑒賞藝術、體驗美、創造作品的能力,使高職院校的藝術教師隊伍得到充實,為大學生藝術團專業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中,大學生藝術團建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相比之下,綜合性大學的大學生藝術團建設得更為規范,發展得也更為完善。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藝術團在建設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藝術團大都被作為一般學生社團來加以管理和考核,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沒有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來規范藝術團成員的日常行為、訓練和演出。大學生藝術團的學生既是藝術團的成員,同時也是肩負著學習任務的普通學生,因此,相比普通學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考慮到未來的就業問題,大學生藝術團的學生在準時參加日常訓練活動等方面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
2.生源的流動性大
高職院校的學制一般為3年,一般3年級的學生以在單位實踐和尋找就業為主,因此學生在校時間僅有3-4個學期。學生在校時間的縮短,直接影響到藝術團成員的穩定性。當工作實踐與藝術團活動有時間沖突時,學生首選的是放棄藝術團的工作。學校雖然設有管理制度,但在執行時一般仍是以彈性處理為主。
3.教師隊伍穩定性不夠
大學生藝術團指導教師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藝術作品的質量,而藝術團的訓練水平則直接關系到藝術團的長遠發展。高職院校一般沒有藝術專業的教研室,專業教師一般都隸屬于學校團委或其他部門,他們不僅要做管理者,從事日常的事務性工作,大多教師都身兼數職。部分高職院校成立了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要負責對大學生藝術團的指導,但是由于文化藝術中心不是獨立的,受到掛靠單位編制的限制,影響了藝術團專職指導老師的人數及專業的設定。加上有的學校在對藝術團指導教師津貼補助、工作量計算及職稱評定等方面有欠合理,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作品的質量和層次。
1.充實專業師資
按照國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要求藝術教育教師的編制應達到學校學生總人數的0.15%~0.2%,但實際許多高職院校藝術教師的配備均未達到該標準。各高職院校應通過給予特殊政策,擴大藝術教師編制,吸引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人才投入到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中來。如今高素質、高智商、求知欲強的“新一代”教育對象,給藝術教師們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愛崗敬業、品德高尚、無私奉獻。高職院校的藝術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藝術專業水平,還需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因此,在師資引進上,要兼顧專業的補充,職稱的搭配,年齡結構的梯隊三個方面,著力打造一支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為高職院校大學生藝術團的穩步、健康發展做好保障。
2.進一步完善管理與建設制度
大學生藝術團學生的藝術水平直接體現在藝術實踐的作品之中,同時這也是學生與指導教師教學水平的客觀總結。通過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和考核制度細則,使藝術團師生的藝術水準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在訓練、教學方面制訂學期計劃、學年計劃等,
并加以實施。建立健全教學評價機制,有效落實藝術團的管理制度與考核方法。評價標準可以通過組建專家評委會、學生代表參與評比等方法設立,相互監督、相互評比,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通過學生參與評比,可有效提高學生和教師的競爭意識,從而不斷提升教學訓練的藝術效果,最終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目標。
3.環境設施的保障
在教育部出臺的《學校藝術教育的工作規程》中的第十五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設置藝術教室和藝術活動室,并按照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器材備用目錄配備藝術課程教學和藝術活動器材。”據調查,目前仍有一部分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還沒有專門的教室和訓練場地。即使有固定場地,專業所需配套設施卻未配備齊全,如:專用音箱、影視設備、電教設備等。高職院校大學生藝術團應設立于專門、獨立的藝術教學樓內,配備音樂廳、大排練廳、小排練廳、若干舞蹈廳等來滿足藝術團內合奏、合唱、舞蹈等課程的訓練需求。由藝術專業人員來管理和維護藝術教學設施及設備。通過上述方式的改變可有效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來,國家教育部先后出臺了系列文件推動藝術教育發展。在國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各高職院校應緊抓時機,加快藝術教育發展和大學生藝術團建設。本文以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學學生藝術團為例,結合國內高職院校大學生藝術團的共同特點,探討適合于高職院校大學生藝術團科學有序發展的幾點建議,以期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藝術團能邁入持續、良性的發展之路。
[1]梁慶東.高校大學生藝術團建設與管理的探究[J].大眾文藝,2013(23).
[2]于志新.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團建設與管理芻議[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9(3).
[3]龔艾蒂.工科院校大學生藝術團建設的實踐探索[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