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揚弘一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730030)
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中田野作業的方法與策略
潘揚弘一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730030)
我國是一個由眾多民族組成的一個大集體,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文文化,民族民間舞蹈就是不同地理區域民族人民在其長期的日常生活和田間勞動過程中集體創造,形成并逐漸發展成熟的,和當地地域文化、歷史傳承、民俗風俗、地方氣候、神話傳說、禁忌信仰等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西北地區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脈絡歷史連續性強,大多數民俗舞蹈都能夠在當前該地域民族生活習慣和舞蹈中找到其歷史印記和舞蹈原型,因此要想做好西北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和研究,就必須要借助田野作業的方法來尋找該地域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印記,使當地民族特色舞蹈文化及其歷史傳承不斷發揚擴大。
民族民間舞蹈;舞蹈教育;田野作業;方法策略;分析
所謂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田野作業,顧名思義就是指深入到該民間舞蹈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其民族文化,參與觀察該地民間舞蹈現象,詢問訪談該民間舞蹈含義、由來,然后通過真切模仿復制和練習,結合該舞蹈動作文化背景等資料來提取當地舞蹈靈感和舞蹈現象本質,然后不斷理解詮釋其舞蹈文化和舞蹈傳承的一種重要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研究方法。針對西北民族民間舞蹈的研究,合理的采用田野作業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去追本溯源理解西北地域舞蹈現象和動作素材,能夠讓我們了解掌握西北地區原始文化和歷史發展生活狀況,從而使得我們能夠充分感悟西北不同民族(如蒙古、藏族、維族、回族、裕固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文化精神,通過這一過程也能夠逐步構建其區域民族舞蹈理論。一般這種方法就是要深入田野和民間,雖然不同舞蹈田野作業方法和采風目的不盡相同,但是田野作業方法本質就是要融入、理解、了解該地民族生活環境,真實的參與民族風氣節俗和祭祀禁忌,通過種種方法去體驗理解當地文化,只有真切在融入過程中把自己當做該民族的一份子,帶著包容、欣賞和積極的心態去觀察、去發現、去模擬、去摸索,才能夠最終采集到該民間舞蹈精華,才能夠達成其田野作業目的和效果。按照當前普遍民間舞蹈田野作業搜集資料方法來看,不論是非正式融入生活,訪談和觀察,還是各種旁聽閑談、模仿等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準備階段、實施階段以及編撰創作階段。
民間舞蹈教育田野作業準備階段就是要準備好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文獻資料、舞蹈動作現象提取錄音、攝像等記錄器具。
在明確田野作業研究對象后,通過網絡查詢該民族處于西北哪個地區,該地區地理情況和人文氣候條件如何,充分掌握了解該地區交通情況、吃食供應以及生活水平發展狀況后就可以做好出行所有準備工具。與此同時,也要對其民族習俗、歷史發展狀況和其社會治安文化等等該舞蹈產生的背景環境進行全面了解。其次,要結合研究對象相關資料和田野作業采風成員狀況、時間來定好作戰計劃,包括采風點確立、采風點行程、交通工具安排和每天采風任務、費用開支等內容。最后,要檢查是否帶全所有相關工具,尤其是地圖、記錄工具、相關證件、儀器設備以及生活藥品等等。
舞蹈教育田野作業采風實施內容主要包括對研究民族舞蹈文化文字記錄、動作模擬身體記錄、聲音現象的記錄等等。確定該民族民間舞蹈衍生地和發揚地后就可以有目的的廣泛開展田野調查,用筆記、錄音、攝影等多種有效方法來記錄相關訪談、表演。要想真正全面獲得價值性資料,就必須要了解研究和模擬該民族民間舞蹈相關代表性動作,必須要用自己身體傳神模仿學習這些民間舞蹈技巧,充分體會到該舞蹈動作中所含的感情和文化精神,理解掌握這些舞蹈風格特征,研究其舞蹈與其民族習俗文化之間的相關性,這樣才能夠在理解該研究舞蹈對象的基礎上真正意義上講該舞蹈神形傳達出來,這樣才有利于下步舞蹈教材和素材的創作編撰。
舞蹈教育田野作業素材創作和教材編撰主要就是對已經模仿學習到的舞蹈動作進行編創,并對該舞蹈特有文化、動作寓意以及該舞蹈產生背景進行編輯,然后在此基礎上創作劇目舞蹈。西北地區民族眾多,不同民族舞蹈都各具特色,之前民族舞蹈基本都是習慣用身體去記錄,去傳承發揚該民族原生態舞蹈,許多動作舞蹈風格的背后故事也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因此就必須要做好該民族民間舞蹈文字記錄的工作,必須要最大范圍將這些舞蹈文化生成背景、場景和緣由編寫下來,不僅有利于編撰者更好的體悟這些舞蹈動作精髓和文化真諦,也有利于后來者更好的去學習、發揚和擴展這些民俗舞蹈文化。
在編輯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和創作相關劇目時,可以借鑒行業內舞蹈學院專家采選、提煉和編撰的方法手段,總結民族民間舞蹈傳統、典型的精神風貌動作和舞蹈基礎上,來系統性、科學性歸納表現該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內容。不少民族民間舞蹈動作中都會有重復的、單一的動作形態,這就需要研究者自己去尋找該舞種原始文化原型,可以在最大范圍還原傳承其歷史脈絡基礎上自己去豐富、發揚其民族民間舞蹈動作,這就使得其舞蹈教材編撰創作過程是一個源于民間而又高原民間的藝術創作過程,也是該民族文化很好的傳承發展的過程。另外,西北地區很多民族地域的民間舞蹈都是現代重新創作的,在分析疑惑該民族舞蹈是不是原始舞蹈問題時,就必須要結合該舞蹈社會文化結構、風俗禮儀和宗教信仰、體態特征和生活習慣等等方式來感受這些舞蹈創作的感覺因素,去理解其民間舞蹈動作創作者的心理,只要民間舞蹈編輯再創作過程中把握到該民間文化傳承精華就能夠真正意義上達到該民族舞蹈文化發揚的目的,就能夠作為該民族現代化舞蹈發展記錄傳承下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民間文化發展的必然。
總而言之,我國不少民族民間舞蹈資料和教材都是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的,民族民間舞蹈工作者必須要借助田野作業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研究和記錄當地民族民間舞蹈歷史脈絡和文化印記,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其民族舞蹈風格、藝術特征和動作文化,并加以仔細揣摩專研,最終編撰成可供教學的素材和材料,或將其編創成舞蹈作品供人欣賞和研究,這樣,民族民間舞田野作業的意義才會得以最終實現。同時,民族民間舞蹈工作者在創作中還可以加入其民族現代化元素和時代化元素,使得民族民間舞蹈得到不斷創新和發展。
[1]何佳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中田野作業的方法與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2013(1).
[2]徐兵.民族地區普通高校舞蹈學科建設探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6).
[3]瑪依莎,尖措太.淺談高校民間舞蹈互動式教學[J].大眾文藝,2012(18).
[4]陳頻.試論雙重視角在民間舞蹈教育中的應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