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利偉
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分析
韓利偉
目的探討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方法60例老年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開放手術, 觀察組采用后路椎間盤鏡手術。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和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鎮痛藥使用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后路椎間盤鏡手術在老年腰椎管狹窄癥中的治療效果顯著, 值得借鑒。
老年;腰椎管狹窄癥;后路;椎間盤鏡
腰椎管狹窄癥是導致老年人群腰腿痛的常見因素, 后路開放手術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手術方法, 但此術式對患者損傷較大, 術后脊柱缺乏穩定性, 患者術后可出現下腰部疼痛等術后并發癥。本文選擇本院老年腰椎管狹窄癥患者, 觀察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的60例老年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均為本院收治病例(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間病例), 上述患者均經臨床體格檢查、CT及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所選患者均>60歲。上述患者根據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 男、女分別為18例和12例;平均年齡65.9歲;狹窄部位所在節段:L3~47例、L4~518例、L5~S15例。對照組30例, 男、女分別為19例和11例;平均年齡66.1歲;狹窄部位所在節段:L3~46例、L4~519例、L5~S15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后路椎間盤鏡手術, 患者在麻醉成功后, C臂X線機下確定狹窄部位, 按照順序插入擴張管、內鏡系統, 做好焦距調整后, 識別上個椎板下緣后, 采用椎板鉗把其咬除, 在不打開黃韌帶的情況下, 將關節突的內側實施直接咬除, 而后再咬除下個椎板上緣部分和游離的黃韌帶部分。當手術進行到硬膜外間隙后, 仔細把手術中的骨屑進行清除, 充分顯露硬膜及神經根等相關組織, 把硬膜、神經根牽開并進行妥善保護后對增生的骨質部分進行切除,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椎體后緣骨贅部分, 并對神經根部分進行松解處理。后縱韌帶發生鈣化的患者, 實施清除。待到脊神經被完全松解和減壓后, 實施沖洗后切口關閉。對照組患者在常規開放手術下進行, 麻醉成功及病變椎間隙確認, 縱行切開皮膚, 切口約4~5 cm, 而后依次進行剝離, 牽拉, 固定,分別切除增厚的椎板、黃韌帶、增生內聚關節突, 對神經根進行完全松解。做好術后處理。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差異;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及鎮痛藥的使用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 隨訪時間為12個月, 而后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定:患者下腰部疼痛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 能夠進行正常生活內容, 療效為優;患者下腰部疼痛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 但患者勞動量增加后, 腰部出現不適感覺, 下肢出現酸脹感覺, 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活動內容, 療效為良;患者下腰痛等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 但仍然存在輕度的腰部疼痛等癥狀, 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動受到嚴重影響, 療效為可;患者下腰部疼痛等癥狀沒有改善, 無法進行日常生活活動, 療效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在統計學軟件SPSS17.0下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優、良、可、差分別為18例、8例、3例、1例;對照組患者優、良、可、差分別為11例、9例、8例、2例;觀察組患者優良率為86.7%;對照組患者優良率為66.7%;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鎮痛藥使用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n(%)]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鎮痛藥使用 術后并發癥觀察組 30 163±24 165±24a 9(30.0)a 3(10.0)a對照組 30 169±19 324±31 17(56.7) 12(40.0)
隨著老齡化社會結構到來, 老年腰椎管狹窄癥的發病率有所增加, 老年患者的腰椎發生退行性改變, 在韌帶、髓核、纖維化等發生退行性等病理改變下, 患者的腰椎穩定性降低,再加上椎體緣發生骨質增生等, 這些改變最終形成了腰椎管狹窄, 引起一系列相關癥狀和體征[1,2]。手術治療是其主要的治療措施, 后路開放手術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手術方法, 但此術式對患者損傷較大, 術后脊柱缺乏穩定性, 患者術后可出現下腰部疼痛等術后并發癥。后路椎間盤鏡手術是在較小創傷下進行減壓, 能夠有效的將致壓物做到充分清除, 同時能夠有效保證薄層后路椎間盤較好的穩定性, 此術式進行過程中不需要對相關組織進行較多剝離, 但能夠通過工作通道進行更為精確地分離、咬除, 能夠在充分減壓下減少對脊柱生理結構的破壞[3,4]。本文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鎮痛藥使用率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而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對照組近似,觀察組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 后路椎間盤鏡手術在老年腰椎管狹窄癥中的治療效果顯著, 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 減輕術中創傷小, 術后并發癥少, 優于傳統的開放手術, 值得臨床借鑒。
[1]趙太茂, 邱貴興, 仉建國, 等.291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6, 11(2):812-815.
[2]顧勇, 陳亮, 陳曉慶, 等.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治療及其療效.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9, 2(1):106-109.
[3]韓丹.椎間盤鏡下腰椎髓核摘除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觀察.中外醫療, 2013, 34(4):92-93.
[4]孫華峰, 王文斌, 王永久.后路椎間盤鏡治療老年腰椎管狹窄癥中的應用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重慶醫學, 2013, 35(4): 4257-425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022
2014-11-04]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南陽南石醫院脊柱關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