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平,成明傳,官 建
(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人民醫院骨科400052)
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在難愈性創傷中的應用
鄭萬平,成明傳,官 建
(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二人民醫院骨科400052)
目的 研究封閉式負壓引流(VSD)技術在難愈性創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0~2013年在該院骨科應用VSD治療的難愈性創傷患者22例作為觀察組;另選擇22例使用常規方法治療的難愈性創傷患者為對照組。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創面清潔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的創面清潔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26、3.81、6.58,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0)低于對照組(3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8 9,P<0.05)。結論 VSD技術對大面積創傷、慢性感染等難愈性創傷療效顯著。
負壓傷口療法; 創傷和損傷; 感染; 傷口愈合
封閉式負壓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VSD),又稱負壓封閉引流(negative pressure woundthreapy,NPWT),是一種采用負壓吸引裝置對患者創面上特殊敷料進行間歇或持續負壓吸引,對創面減壓引流的治療方法[1-5]。VSD多使用醫用泡沫(聚乙烯醇或聚氨酷材料)裁剪后置于創面作為敷料,并用半通透性的薄膜密閉創面,使用多側孔引流管連接引流瓶及負壓源進行負壓引流。1992年Fleischman博士首創VSD技術,并用于臨床,取得良好效果,裘華德教授于1994年率先將VSD技術引進中國。VSD在大面積燒傷、嚴重創傷及感染等患者創口、創面進行減壓引流的效果較傳統引流方法更為優越[6-8]。使用VSD可以及時排除壞死組織、膿性積液及異物等有害物質,同時達到減低壓力,消滅無效腔,抑制細菌繁殖,防止感染擴散,減輕機體炎性反應,促進炎癥組織吸收,促進創面壞死組織和細胞的清除,加速創面肉芽生長,從而使愈合時間縮短[9]。本科2010~2013年采用VSD法對22例難愈創傷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骨科2010~2013年收治的難愈性創傷患者22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齡26~61歲,中位年齡46.8歲;大面積軟組織挫傷10例、軟組織感染8例、慢性骨髓炎4例。所有感染患者創面分泌物、膿液或骨髓分泌物細菌培養均為陽性。另選擇同期難愈性創傷且未使用VSD法治療患者22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齡28~63歲,中位年齡48.3歲;大面積軟組織挫傷12例,軟組織感染8例,慢性骨髓炎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全身治療 積極控制感染,根據創面大小、分泌物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用對應的抗菌藥物。創傷急診患者積極補液,必要時輸入紅細胞,防止休克。
1.2.2 VSD治療 (1)清創術:對于創傷性患者,清洗創面,去除創面表面的異物,徹底清除創面及創腔中的變性壞死組織。清創后使用等滲氯化鈉溶液、過氧化氫溶液、甲硝唑溶液反復清洗創面及創腔;對于軟組織感染、慢性骨髓炎患者應切開引流或開窗減壓,徹底清除壞死組織。(2)放置VSD:選用VSD材料,根據創面大小和形狀裁剪成形,使其能充分與創面貼合。將泡沫材料放入創面,并在泡沫材料與創緣之間的連接處用絲線行間斷全層縫合,確保泡沫材料與創面完全貼合,方便后續封閉。在充分清潔創面周圍的皮膚后,使用生物透性薄膜覆蓋,將創面及創周皮膚一同覆蓋封閉,并放置引流管。引流管連接負壓源,使負壓作用于整個被生物透性薄膜覆蓋的區域。負壓的大小根據創面引流液體的性質、量及創面大小的不同分別設置,對于創口淺,創面不大,引流液體較稀或較少時,負壓可較小,反之,則需要增大負壓,從而達到充分引流的效果。在負壓引流的過程中,需要實時監視創口處的密閉效果和引流管情況,防止堵塞或者封閉不嚴。一般引流7 d左右即可拆除VSD觀察創面情況,若創面面積大或感染嚴重,需要再行封閉后負壓引流。若在此期間患者體溫持續升高,說明感染可能加重或者引流出現問題,應當立即清潔創面或清創,更換敷料后再行VSD治療并同時行細菌培養等,根據培養結果選擇使用抗生素。(3)后期治療:在充分引流后,若創面清潔且有肉芽組織出現,即可行二期縫合、游離植皮或組織瓣移植,反之則繼續行VSD治療。
1.2.3 觀察指標 觀察44例患者創面清潔時間(無膿液、滲出物及壞死液化組織)、創面愈合時間及換藥時間,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Р<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一般情況比較 觀察組創面清潔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換藥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大減少了臨床醫生的工作強度。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一般情況比較(±s表)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一般情況比較(±s表)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創面清潔時間(d)創面愈合時間(d)換藥次數(次)觀察組對照組22 22 t P --5.3±1.6 15.5±2.2 11.26<0.05 21.7±5.6 36.1±11.2 3.81<0.05 2.3±0.8 10.6±4.1 6.58<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未出現感染等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0;對照組8例(36.36%)出現并發癥,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8 9,P<0.05)。
VSD是采用醫用泡沫對傷口進行完整的封閉性覆蓋,再使用負壓抽吸,使創面產生的液體、滲出等均能迅速抽離創面、不易聚集堵塞引流管、保持創面干燥;創面的持續負壓,生物膜覆蓋使細菌難以進入創面,從而使創面與外界隔絕,減少并發感染的概率;使用負壓對創面進行持續吸引使創面滲出物及時被清除而能讓創面保持干凈清潔;持續的負壓吸引還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肉芽組織的生長[10],并能明顯增強在創緣組織真皮淺層血管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11]。此外,有研究發現,處于負壓環境中的創面血流量較負壓前有顯著增加[12]。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VSD的創面淋巴細胞浸潤消退較快,增生期膠原合成出現較早,修復期可見到收縮性纖維合成增強[12]。VSD技術主要應用在大面積軟組織缺損、骨外露、體表化膿性感染潰瘍、急慢性骨髓炎及關節感染需手術引流者、骨筋膜室綜合征、開放性骨折合并感染者等[13],但是創面活動性出血患者應用VSD將會導致嚴重后果,因此,在使用負壓吸引前必須徹底止血。
VSD技術與傳統方法相比有很大優勢。首先,能大幅度的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在減少患者痛苦的同時大大減輕了醫生及護士的工作量。其次,VSD技術能有效地預防和避免交叉感染。由于VSD需要封閉創口,使創口在一定程度上與外界隔絕,從而成為封閉的空間。這個封閉的空間僅僅通過負壓引流管與外界聯通。負壓吸引可及時清除創面滲出物及壞死組織,使引流區內達到“零聚積”。第三,充分引流滲出物及壞死組織較大量使用抗生素更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同時也避免了炎性物質吸收而引起的高熱。第四,改善局部血循環、促進創面肉芽生長。第五,VSD在負壓狀態下能夠有效地避免無效腔形成及縮小創面,在引出滲液的同時使創面或創腔各壁內陷并緊密貼合,避免了膿液聚集及無效腔的形成,對于淺表創面,可以起到減小組織間距離、縮小創面、減小植皮面積等功效。盡管VSD有上述優點,但缺點也相當明顯。目前,VSD材料價格過高是阻礙該技術推廣最重要的因素,在經濟較為落后地區,VSD技術僅有少部分患者能夠使用,若未來材料價格下降,VSD便能夠在基層及落后地區推廣;持續負壓吸引時,創面所在的肢體不能隨便移動,容易給患者帶來不適。若創面是在下肢,VSD時過長時間的固定妨礙了下肢適當功能鍛煉,容易形成組織粘連、肌肉萎縮,甚至導致深靜脈血栓的形成[14]。
在應用VSD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盡可能徹底清除創面內的壞死組織和異物(如線結等)。(2)在無菌條件下按創面大小和形狀修剪高分子泡沫材料,務必使泡沫置入創面后能充分接觸整個創面,創面較大時可使用多塊材料,但應使泡沫材料充分接觸創面。(3)引流管的所有側孔和頂端應全部包埋在泡沫內;引流管至泡沫材料邊緣的距離不宜超過2 mm,如果所用泡沫較大則應置入兩根或更多引流管,但需按創面大小修剪去除多余引流管。(4)創面封閉要嚴密。(5)急診手術損傷面積較大,徹底止血,負壓不可太大,否則可以導致血液、血漿丟失較多,出現低蛋白血癥,影響傷口愈合。(6)有效負壓的可靠標志是泡沫材料明顯收縮變硬,必須注意的是負壓一旦消失,要立即檢查封閉是否嚴密,必要時加以彌補,否則創面處于封閉而無負壓環境中,可能很快感染惡化。(7)創面一旦清潔,即可進行二期縫合、游離植皮或組織瓣移植。若創面較大或感染嚴重,可能在第1次負壓封閉7 d后再進行第2次負壓封閉。
本研究結果顯示,VSD技術對難愈創傷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加快創傷愈合,減輕并發癥的風險。作者經過3年來的工作實踐證明,VSD在治療皮膚缺損、感染、骨髓炎、膿腫等難愈性創傷方面具有顯著優勢,VSD技術的應用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
[1]Abbott CA,Garrow AP,Carrington AL.Foot ulcer risk is lower in South-Asian and African-Caribbean compared with European diabetic patients in the UK:the north-west diabetes foot care study[J].Djabetes Care,2005,28(8):1869-1875.
[2]Neumaier J.Innovative therapeutic measures in problem wounds:autologous skin and Vacuum sealing[J].MMW Fortschr Med,2004,146(17):14.
[3]劉洪達,曲家富,李紹光,等.一期解剖復位內固定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開放性跖跗關節骨折脫位[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0,25(12):1083-1085.
[4]Miller Q,Bird E,Bird K.Effect of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on the acute healing wound[J].Curr Surg,2004,61(2):205-208.
[5]曲家富,閆榮亮,王良,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結合肌瓣轉移游離植皮治療小腿及足踝部軟組織缺損伴骨外露[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4):316-319.
[6]蔣國群,胡永才,周海洋,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輔助下游離植皮修復骶尾部壓瘡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2):1861-1862.
[7]夏遠軍,章瑩,吳文,等.負壓封閉引流與常規敷料加壓包扎治療大面積皮膚撕脫傷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2011,3(2):97-100.
[8]Furlanetti LL,de Oliveira RS,Santos MV,et al.Multiple cranial burr holes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total scalp avulsion[J].Childs Nerv Syst, 2010,26(6):745-749.
[9]徐少輝,陳桂麗,黃萍.封閉式負壓引流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臨床療效觀察[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30(6):950-952.
[10]朱淑昌,王甫亞,朱宜國.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下肢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的臨床觀察[J].北方藥學,2013,10(8):88.
[11]郭佳瑩,黃萍,曹文風.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四肢軟組織創面的研究進展[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20):106-108.
[12]Kilpadi DV,Bower CE,Reade CC,et al.Efect of vacuum assisted closure therapy on early systemic cytokine levels in aswine model[J].Wound Repair Regen.2006,14(2):210-215.
[13]李陵江,常恒,常晶晶,等.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鹽封閉式負壓引流修復骨外科創面[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77(47):8282-8287.
[14]李艷華,崔愛琴,張俊娥.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皮膚軟組織缺損中應用的護理觀察[J].中外醫療,2010,29(1):166-16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3.032
B
1009-5519(2015)23-3609-03
2015-09-01)
鄭萬平(1963-),男,重慶江津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骨科工作;E-mail:zheng_wp_3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