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民(甘肅省高臺縣西街小學734300)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李生民(甘肅省高臺縣西街小學734300)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教學目標。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數學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操作性與系統性,素有思維的體操之稱,這在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機械灌輸,徹底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要為學生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愉悅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創新,引導學生創新,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到基本知識的同時其創新能力得到培養。那么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我認為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
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教師的教學觀念直接決定著教學行為實踐,決定著教學的成敗。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必須要從教師入手,要增強教師的創新意識,培養教師的創新思維,要做一個創新型教師,這樣才能將創新教育有機滲透于數學教學全過程,為學生營造創新的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鼓勵學生自主去創新、去創造。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形象,要深入而廣泛地接受新思想,學習新成果,將理論上的學習與實踐上的探索緊密結合起來,能夠將所學到的新思想、新觀念以及先進的教學成果等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探索、思考、總結,這樣才能使教師真正成為一名創新型教師。如在學習圓周長這一節時,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學生對于此部分知識只能是一知半解,更談上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一名創新型教師則能夠以先進的教學思想為指導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而有效地展開教學活動。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圓周長與哪個因素有關,有著什么樣的關系,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這樣一個小活動:讓學生親自準備直徑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圓形紙片,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探究這些圓形紙片的周長。這樣在學生親自動手與主動探究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認真思考與教師的相機誘導,從而使學生自己總結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不再是由教師單向地傳遞現成知識,學生機械而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剪切、測量、計算、交流與討論之后總結而來的,經歷知識形成過程,更加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推動力量,是自主創新的動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要積極地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思維狀態更活躍,才能不斷閃現出創新與智慧的火花。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枯燥無味的教學,要努力為學生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一)引入生活這股活水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正是數學學科存在與發展的基礎。現代教學更加重視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一方面可以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以學生所熟悉的各類生活現象來引入新知的學習,激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直觀的生活事物之中,更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更加利于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在生活與數學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以生活這股活水來澆灌,為數學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這樣更能激起小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主體性與積極性。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不再是單純而枯燥的黑板加粉筆,不再是機械而靜止的語言加教材,而是直觀的畫面,生動的圖片,動聽的音頻與精彩的視頻,具有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的特點,所帶給學生的是視覺、聽覺等全方位的感官沖擊,帶給學生全新的教學界面與教學視野。這樣的教學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更能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學習熱情與活躍的思維狀態,為學生自主發現與創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究、自主發現的動力。我們要巧妙地運用提問藝術,在知識的重難點處、新舊知識聯結處設計富有探索性的問題,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改變學生的機械接收,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來自主發現,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一)設計梯度性問題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漸進過程,而小學生又正處于認知的初級階段,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在設計問題不要盲目地追求問題的難度,而是要基于學生的現實基礎,圍繞著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富有梯度性的問題,這樣才能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積極調用已掌握的知識來展開主動探究,進而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二)設計層次性問題
學生不一而同,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如果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提出一樣的問題,勢必會將大部分學生排斥在教學之外,而成為部分學生的專屬。這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全體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要落實素質教育所提出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使教學貼近學生,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基于自身基礎來展開主動探究,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與提高。
自主提問是智慧的開始,思維的開端,是打開學生創新之門的鑰匙。盡信書不如無書,教師不能將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材上,而是要鼓勵學生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教材,要持有批判質疑精神,要鼓勵學生展開獨立的思考與積極的思維,鼓勵學生勇于質疑,敢于挑戰,善于發表個人不同見解,能夠自主地提出各類問題,這正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一是營造民主的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教師要充分體現教學的民主,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與提問權,這樣學生才能打消心中的種種顧慮,勇于提問、樂于提問。二是發揮教師主導性,讓學生會問、樂問。學生有提問的主動權,而教師并不是完全放手,而是要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誘導,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從而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提問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環節。
(責編 趙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