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白志明陳青龍路春光李向軍曾慶洋
(1.科爾沁右翼前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烏蘭浩特 137400; 2.科爾沁右翼前旗畜牧業局,內蒙古烏蘭浩特 137400)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牛皮蠅疽病的流行與防治
王明珠1白志明2陳青龍2路春光2李向軍2曾慶洋2
(1.科爾沁右翼前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烏蘭浩特 137400; 2.科爾沁右翼前旗畜牧業局,內蒙古烏蘭浩特 137400)
牛皮蠅有兩個種,即紋皮蠅和牛皮蠅,在本地區紋皮蠅是優勢種。危害都是使牛皮穿孔、產乳、產肉等生產性能降低。發病嚴重時期牛的感染率為100%、強度為近百個疽腫。作者從80年代開始主持本病的防治工作,現在達到了控制標準,本文做一簡單報告。
牛皮蠅;報告
科右前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南麓,全旗總面積1.7萬km2。東與本盟扎賚特旗毗鄰,南和吉林省白城市相接,西同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相連,北靠邊陲重鎮阿爾山市,西北與蒙古國接壤,有國境線長32.5km。以顯著的低山、淺山、丘陵、河谷沖積平原四種地貌類型組成。科右前旗管轄9個鎮、3個蘇木、2個鄉、229個嘎查(村)。總人口40萬人。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多變,溫差較大。年平均降水量449mm,年平均無霜期103d。2014年牧業年度家畜總頭數430萬頭(只),牛14萬頭。是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
據材料記載,六十年代末,牛的感染率為100%(355/355),平均強度為82個疽腫。七、八十年代,牛的感染率為57.4%(10710/18670),平均強度為38個疽腫。九十年代,牛的感染率為33.9%(77/227),平均強度為13個疽腫。二十一世紀,牛的感染率為6.4%(137/2136),平均強度為3.5個疽腫。2013年度牛的感染率為零(0/1089)。(祥見附表一)。
在本地區氣溫條件下,成蠅出現于4月~6月,雌蠅把卵產在牛腿、前胸、腹部毛根上,一根毛上可產蟲卵7~10個,一只雌蠅可產蟲卵500個以上。經3~4天后,蟲卵孵出第一期幼蟲。幼蟲鉆入皮下,沿疏松結締組織經2.5個月到達食道。在食道粘膜下發育5個月,成為第二期幼蟲。第二期幼蟲經橫隔膜、胃壁網膜、肋間到達牛的背部皮下,發育2~3個月形成疽腫,后期幼蟲分泌毒素使牛皮穿孔、崩出、落地為第三期幼蟲。經2個月發育為成蟲。全部發育需一年,在牛體內10個月左右。
牛皮蠅疽可至牛皮穿孔,感染強度越大,使皮革核心區受損也越嚴重,可造成經濟損失;牛的“跑蜂”(雌蠅的產卵的飛翔聲音,牛驚慌、恐懼、奔跑,可致流產、骨折、陷入泥潭或導致死亡);可使牛產肉、產乳等生產性能降低,造成經濟損失。
經歷了三個階段。
5.1 五、六十年代
沒有有效的殺蟲藥品,只是對牛體外用“敵百蟲”、“六六六粉”和“滴滴涕”進行殺蠅,防治效果不好,不能控制本病。
5.2 七、八、九十年代
倍硫磷和倍硫磷澆波劑被推廣應用。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重點防病項目,提供藥品,要求每年于9~11月份對全區的牛全面開展倍硫磷注射或在牛背部擦抹倍硫磷澆波劑。在成蟲產卵時期,在牛圈出入門口橫欄桿上設置倍硫磷澆潑劑,讓牛在出入時自由擦、抹,起到殺成蠅的做用。由于注射倍硫磷毒性大,對牛要進行觀察,發現中毒用解磷啶、阿托品及時對癥治療。中毒死亡牛也時有發生。防治效果良好,基本控制本病。
5.3 二十一世紀
蟲克星、伊維菌素等藥品的推廣應用,于每年的5月和11月對牛進行驅蟲。這些藥品都具有驅蟲普廣(對線蟲類、蠅疽類、疥癬等外寄生蟲有效)應用方便、毒性低、殺蟲效果好的特點,被群眾所接受,累計驅蟲牛200萬頭次。徹底控制了本病。2003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牛皮蠅疽病防治專家組對本項工作進行了驗收,專家認為我旗的牛皮蠅疽病防治工作資料齊全、數據真實可靠、現場檢查合格,達到控制標準。
(1)牛皮蠅疽病是在新世紀才得到控制,一是新藥品蟲克星、伊維菌素的合成和推廣,是控治本病的關建。二是政府設立防治牛皮蠅疽病計劃和專項資金。三是業務部門的大力防控和農牧民認識提高,使驅蟲工作密度高、質量好,切斷傳播途徑,控制了本病。
(2)本病的控制,提高了皮革質量、牛的產肉、產乳生產性能和繁殖率提高,使農牧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
(3)本地區有狍子、黃羊和鹿等野生動物出現,這些易感染動物,有可能保存病原,成為永久性疫原地。當牛驅蟲率低時,本病可能重新開始流行。要適時做好監測和防治。

表一 牛皮蠅疽病感染情況表 單位: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