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澍
筆者之所以提出“記者當行走一生”,是因為“行走”是記者整個新聞生命的“呼吸”與“陽光”。新聞界的行話說“腳板底下出新聞”,新聞是用“腳”寫出來的,新聞是“踩”出來的,新聞是“跑”出來的。這些說法都體現了“行走”二字。
“要讓新聞鮮活起來”,這確實是媒體很值得在實踐中認真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在地市級的報紙上,新聞消息能否鮮活起來,從根本上說,它取決于新聞記者獲得的新聞事實是否新鮮。要獲得新鮮的新聞事實,就要求記者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和深入扎實的采訪作風。
因此,我們用心研究一下如何把新聞消息寫得鮮活一些。記者要用專業的眼光貼近真實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尋找鮮活的新聞,應做到“五字訣”:認準一個“苦”字,落腳一個“民”字,做到一個“實”字,突出一個“新”字,咬定一個“學”字。更要有工作激情和真情,如果缺少激情和真情,很難挖掘出讓世人感動、讓讀者喜歡、讓自己滿意的報道。
范長江不到祖國的西北地區,就寫不出《中國的西北角》。羅開富如果不重走長征路,恐怕寫不出讓讀者如臨其境的現場報道。魏巍說:“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于是,他從眾多的感人材料中選擇了松骨峰戰斗、勇救朝鮮兒童和戰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等三個最令他動情的典型事例,寫成了著名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整整感動了新中國幾代人。魏巍說在采訪和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感情的醞釀。有意境的好作品確實應該有一個閉目沉思的過程。這正像釀酒一樣,醞釀得法,酒味才醇厚。
我們的先輩們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除了他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深的理論功底外,就在于他們善于不斷地汲取社會發展的新鮮營養,而這離不開永不停息的“走”,“走”是記者新聞生涯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源泉。
進入信息時代,網絡發達了,報社記者寫稿似乎也容易多了、舒服極了。足不出戶,呆在辦公室或家中,打開電腦,通過鼠標復制粘貼拼湊,上千字的稿件很快就完成。頂多再打一個電話,向采訪對象要點材料,然后照著網上搜來的現成的稿子做點技術處理,換個時間、地點、人物,就傳給編輯部了。經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篇報道見報了,可采訪對象卻不認識“寫稿”的人。
正因為采訪、寫作等條件的改善,現在“走”字似乎被人們忽略了,六七百里的路程,運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一日還”;六七百字的稿子,借助傳真、互聯網等先進手段,可以“即就章”。因為走的少,鮮活的東西上不來,因為走不到一線,真實的情況弄不準,因為沒有走近群眾,百姓的脈搏摸不透,寫出的稿子膚淺得很。
這就要求記者在“線”更要在“場”,要深入新聞現場,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因為基層是新聞的富礦,只有深入基層,才能體驗到生活的真諦;只有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才能寫出好文章;只有用鮮活質樸的群眾語言反映百姓心聲,才能把宣傳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統一起來。
一度時期,有這樣的思潮很盛行:經濟報道“宜淺不宜深”,深了就容易走進理論化的窠臼,這種理念顯然低估了受眾的水平和價值需求。中央電視臺的“對話”是許多人最愛看的欄目,有專家甚至認為,它和被奉為中國電視新聞最高水平的“新聞調查”一樣,因為深度而存在,因為質疑而精彩。這些報道中涉及經濟報道的內容,可以說是深度的思想表達,深刻的智慧外露。
記得1980年,天津日報的同志針對經濟報道事實陳舊、枯燥乏味的問題,曾提出一個含義頗深又具形象的口號:“大家動手抓‘活魚,讓‘活魚上市。”所謂“抓活魚”,是指記者轉變采訪作風,深入下去,抓鮮活的東西,抓讀者喜聞樂見的東西。該報時任總編輯石堅等人寫的文章《抓“活魚”》《編輯配合記者抓“活魚”》,在《新聞戰線》發表后,曾在全國新聞界引起不小的反響。
30年過去了,回過頭來審視一下媒體上發表的新聞,有沒有變化呢?應該說變化是不小的。僅以鮮活而論,新鮮活潑的新聞多起來了,這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我們又不能不遺憾地看到,有些新聞從內容到形式,用“鮮活”的標準來衡量,還有距離,也就是說,新聞失鮮失活的情況在部分新聞中依然存在。正因為這樣,重提“鮮活”,很有必要。
新聞界有句行話,叫做“跑新聞”。意思是說,新聞是跑出來的,不是關在屋里冥思苦想出來的,也不是人家送上門來的。
又鮮又活的新聞更是如此。這個 “跑”字用得好,很有動感,反映了記者工作的特性,更形象地把鮮活新聞的特點反映了出來。如何寫出又“鮮”又“活”的新聞?有三點特別重要,一是主動出擊,二是親臨現場,三是多留心。應該著重抓最生動的事物,抓最激動人心的事物,抓反映事物本質特征的典型。
第一,主動出擊
所謂主動出擊,就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加強策劃,主動往下面跑。雖說現在電信事業大大發展了,電話采訪十分快捷,再加上互聯網的興起,電子郵件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跨越時空的新的采訪手段,但這些都不能代替記者的兩條腿。又鮮又活的東西在哪里?到群眾中去,到實際中去,到生活中去,特別需要到那些過去沒有去過或很少去過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更出新聞,更出鮮活新聞,讀者也往往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就更具新聞性。今天我們有些記者從范長江的采訪實踐中受到啟示,采取了類似的做法,也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經驗表明,往下面跑,除了需要勤奮、需要激情、需要吃苦、拒絕懶惰、拒絕冷漠、拒絕享樂外,還需要求異思維。
第二,親臨現場
往下面跑,要親臨新聞發生的現場。采訪突發事件,更要力爭到現場。到現場去訪問、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掌握既新鮮又生動活潑的第一手材料。
用文字描繪現場、再現現場,給讀者以栩栩如生的現場感。現在有些新聞的現場情景少,或該寫現場而沒有寫現場,和記者不親臨現場有關。這是新聞缺少鮮活感的一個重要原因。
多年來,媒體有一句話:“文章要帶點‘土味。”所謂的土味,就是新聞的原點,就是緊接地氣的原創,土味是報紙要立足本地,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本土信息,符合地方口味和地方特色。“三貼近”和“走、轉、改”活動的實踐告訴我們,基層就是新聞的源頭活水,記者只有沉入“水”中,才會如魚得水游得歡暢。
(作者單位:阜新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