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飛
社區新聞是《大連日報》重要的報道領域和報道內容。在社會管理創新與社區重建的大背景下,社區新聞的報道范圍、內容選取和意義價值已經超越了“社區”本身的范疇,具有更加深遠的引導性和更廣泛的輻射性。經過不斷的探索和提升,目前《大連日報》的社區新聞報道已經在諸多方面取得突破,特別是涌現了一批具有深度報道色彩的社區新聞,形成了獨具黨報特色的社區新聞報道模式。
一、打破狹義藩籬,創新“大社區”概念
社區與傳播有著天然的聯系,傳播一詞( communication)與社區一詞(community)有著共同的詞根。社區新聞作為社區傳播的一種形式,有其獨特的報道范疇和含義。從字面上理解,社區新聞應該是發生在社區或者有關社區的新聞,它主要報道發生在社區里的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的日?,嵤隆嶋H上,狹義的社區新聞也的確把社區生活的緊要事情、社區生活成功經驗、社區居民感人事跡、社區生活趣聞軼事等作為核心報道內容?!暗赜蛐缘娜罕娋窨觳汀笨梢钥醋錾鐓^新聞的代名詞。然而,對這一概念的片面理解,也會導致社區新聞內容比較單一、可讀性不強,報道的內容缺乏力度和深度——許多報道是家長里短的堆砌,大量報道流于大媽文藝演出、小孩課余活動。
如何從繁雜的信息中尋找到更有意義的內容?從《大連日報》社區報道的實踐看,首先是打破了認識上的藩籬,形成“大社區”的報道理念。在這里“社區”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文化心理概念。社區新聞也不再僅僅指在傳統意義上的居民區和住宅集中地發生的新聞事件,而是泛指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所有信息,可能涉及時政、經濟、法制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社區新聞不再只是社會新聞,其在報道對象層面的拓展使媒體在新聞源上尋找到突破點,充分體現了市場化條件下受眾細分、新聞接近性原理以及差異化競爭等原則。取社區新聞源自社會最微觀層面的“帶著露珠般的新鮮”,折射社會進步和生活變遷“陽光般的偉大意義”,成為黨報社區新聞獨特的魅力。
“大社區”極大地提升了社區新聞的報道境界,從而使黨報社區新聞跳出“一廠一店”的點式觀察,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管理創新的高度,縱成一條線般實現黨報社區新聞報道的“頂天立地”,恰如其分地將社會熱點、焦點和最基層群眾的關注點,以社區新聞的形式鏈接出來、表現出來。例如失能老人系列報道、家政服務業亂象系列報道,其素材選擇皆來自于對社區家庭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切體驗,而其立意則是站在老齡社會、服務業發展的角度高屋建瓴。兩相結合,成就了黨報的“社區深度報道”。
“大社區”極大地延展了社區新聞的報道領域,從而使黨報社區新聞跳出“一區一域”的條塊限制,站在全市的層面,橫向“面”狀集合、整理、歸納、比較各區街的同類問題、同類政策等內容,使讀者既能全面系統地了解全市各區街、社區的動態,也能夠有效地把握它們的異同,獲得更具附加值的新聞服務信息。對各區街扶持創業優惠政策的解讀,就采用了這樣的方法:點面結合,一網打盡。
二、創新報道手法,創造社區深度新聞樣式
在實現“大社區”理念、觀念創新基礎上,黨報社區新聞報道不斷探索新的報道手法和表現方式,形成了新穎的“社區深度新聞”樣式。
2014年6月10日《大連日報》B01刊發《社區經濟加勁兒 新“鄰居”扎堆兒》一文。記者敏銳地抓住“社區微超”、“社區銀行”等“悄悄地鉆進小區,慢慢地培育目標,好好地服務百姓”的新動向,報道了終端消費的“巷戰時代”大幕即將開啟以及這些“新鄰居”給百姓生活帶來的改變。報道沒有局限于哪個街區、哪個社區,而是對不同社區居民生活的實際案例進行了描述,將生動形象的宏大主題融入微觀敘述,特別是選取了老年人這一社區日常生活的典型群體作為報道主體,準確地把握了社區經濟的目標和對象,以及社區經濟服務生活的顯著效果。此外,作者又配發了短評《“便利消費”的良機》,從社區經濟、便利消費談到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創新,大膽提出“社區不再是居民居住地那么簡單的概念了,它已經迎來了多元化融合新時代”,進一步提升了報道的高度。這一組報道,既有時新性——抓住了社區生活的新變化,又有服務性——引導更多的企業投身社區服務,使更多的居民享受“便利經濟”,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正是這種融合和提煉,成就了這篇輕松活潑的“社區深度新聞”。
2015年3月24日《大連日報》B01刊發人物報道《河南“的哥”:大連好著咧 俺也當大連人》,對在大連工作的河南籍出租車司機這一群體進行了掃描。仔細看,這也是一篇源自社區的新聞——“這些河南來的司機們基本都住在西崗區人民廣場街道橋東社區石松小區里……”然而,記者并沒有簡單地按照傳統社區新聞的報道手法來處理這個新聞線索,其著眼點不在于社區里“有這樣一群人”,而把重點放在了“這群人怎么樣”。跳出社區看社區人,而事實上社區人的生存、發展又如何能夠離開社區呢?類似的報道還有2012年的“外來草根大連扎根”系列人物報道,《油條姐 甜了整條胡同》等報道都取材街道社區的平常生活,卻又從中提煉出動人的瞬間和感人的情感,以細膩的筆觸展示和弘揚大連城市的善良與美好。這樣的內容遠非尋常社區新聞可以比擬。
此外,“失能老人”系列調查、居家養老日記、《平凡的人給我更多的感動——那些發生在樓長身上的故事》等等,這些報道雖然也來自社區卻又都以各自或深度調查、或深度體驗等采訪特點、表現手法把社區新聞報道帶入新的境界。
三、結合新媒體,實現融合互動
社區新聞由于其民生視角的特點,更貼近百姓。然而僅僅貼近還是不夠的,社區新聞更需要讀者的直接參與,有效實現與讀者的互動。首先社區新聞線索的獲得,就需要居民的參與;新聞經過報道后,也需要讀者繼續參與新聞事件的評論、互動及后續新聞線索的提供,從而豐富報道內容,實現其延續性。同時,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媒體格局下,借助新載體,實現傳統媒體與居民(同時也是讀者)的互動、讓更多不同層次人參與進來,已成為社區新聞報道的新趨勢。此外,社區新聞具有很強的服務性,為社區居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生活經驗,組織一些進社區活動,不僅能很好地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還可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提升報紙在社區的影響力。可喜的是,在上述方面,《大連日報》已經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去年《大連日報》與西崗區合作,開展了免費為農民工拍攝生活平安照片寄回老家的活動,引發熱烈響應;今年,《大連日報》又與中山區等地,利用融媒體平臺聯合開展推薦好書等活動,也收獲了良好的效果。整合黨報各部門、各戰線的資源,深入街道社區開展廣場舞大賽、名醫進社區等活動,拓展了報紙的影響力,也使社區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得以具象化。這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為進一步打開黨報社區新聞報道思路、提升社區新聞報道質量、創新社區新聞報道方式奠定了基礎。
社區新聞是新聞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也是最能體現新聞報道“走轉改”要求的報道領域。黨報社區新聞需要講究服務性,做出“短小精”,做到有用有益有趣,從細處著眼,真正成為讀者離不開不能忘的“好助手”。黨報的社區新聞也能夠做出“高大上”的深度報道,立足社區,以強烈的貼近性感染人、影響人;超越社區,以卓越的思想性啟迪人、引導人。做出具有黨報色彩的“社區深度新聞”,或將是黨報社區新聞報道重要的理論突破與實踐創新。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