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等
摘要
國際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具有復雜的環境影響。本文用實證研究方法,以中美貿易為例,分析了2002-2011年中美貿易所產生的經濟溢出和碳泄漏。研究結果表明,中美貿易對中美雙方的經濟增長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是促進世界碳排放增長的重要因素。中美貿易顯著地提高了全球的經濟效率,同時損失了一定的環境效率。2002-2011年,中美貿易使世界經濟總量增加了302.05億美元;與此同時中美貿易導致的全球碳排放額外增加量也逐年上升,由78.1 MMTCO2上升到401.96 MMTCO2,十年間累計增加了全球碳排放3 464.78 MMTCO2。中美貿易所導致的全球碳排放效率損失正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2002年中美貿易每t碳泄漏的經濟溢出量為0.28美元,2011年這一數值下降到0.08美元,下降了70%以上。貿易在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在未來的政策設計中,既要看到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需要對貿易中的碳泄漏給予額外的關注。
關鍵詞中美貿易;經濟溢出;碳泄漏;碳排放效率
中圖分類號F205;X1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5-0028-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5.004
國際貿易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2001-2012年,全球的貿易總額從7.5萬億美元增長到34.9萬億美元,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國際貿易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實證研究表明,在決定經濟增長的諸多要素中,開放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外開放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貿易飛速發展,對外貿易總額由1978年的2.1億美元增長到4.2萬億美元,一躍成為全球貿易規模最大的國家。貿易顯著帶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根據林毅夫等的研究,2000年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了2.81個百分點。中日貿易的研究顯示,貿易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同時有助于產業結構優化。其他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5-7]。
貿易不僅僅是物質交換,也伴隨著資源與環境的交換。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以來,以可持續理論為基礎的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觀開始盛行。貿易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地受到學者們的關注。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氣候變化問題由“低政治”上升到“高政治”問題,人們開始將貿易與氣候變化問題聯系在一起來考慮,掀起了一股貿易隱含碳研究的熱潮。研究顯示,全球貿易中的隱含碳流動量近幾十年來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由1990年的43億 t增長到2004年的62億 t,2008年達到78億 t;占全球CO2排放量的比重也由20%上升到26%[8-10]。同時,在全球隱含碳流動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隱含碳由碳排放效率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向排放效率較高的發達國家流動。研究估計,1990年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隱含碳凈出口量約為4億 t,2008年增長到16億 t[10-11]。
由于隱含碳由碳排放效率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向排放效率較高的發達國家流動,導致全球碳排放效率的損失,從而產生了“碳泄漏”問題。“碳泄漏”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碳排放量的減少導致了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碳排放量的增加,同時整個系統內碳排放量增加的一種現象[12]。關于中美雙邊貿易的研究顯示,1997-2003年,中美貿易的隱含碳流動導致了全球約7.2億 t CO2排放量的額外增長。2004年通過中英貿易,導致了全球1.17億 t CO2排放量的額外增長。1997-2007十年間,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共導致了全球48.9億 t CO2的額外增長。其他國家的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結論[16-18]。
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貿易之所以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用其著名的“呢絨和葡萄酒”交易解釋了自由貿易的好處,即只要每個國家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比較劣勢”的產品,兩個國家就都可以受益。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化流動,與各國的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帶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貿易顯著地提高了全球的經濟效率,但同時損失了一定的環境效率,貿易中的隱含碳泄漏即是環境效率損失的重要表現。在這一點上,現有的文獻明顯地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關注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另一部分關注貿易與環境損失的關系。將貿易、經濟、環境結合起來考慮,有助于全面認識貿易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客觀分析貿易所產生的經濟溢出與環境損失。本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以中美貿易為例,重點分析中美貿易的經濟收益及對全球碳排放的影響,對揭示貿易、經濟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方法與數據
1.1貿易的經濟溢出
本文參考林毅夫等構建的聯立方程組模型來衡量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而分析中美貿易的經濟溢出。聯立方程組有助于研究經濟系統中多個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是分析投資、消費、出口等經濟變量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重要工具。根據古典經濟學理論,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Yt=Ct+It+Xt-Mt(1)
Ct=β0+β1Yt+β2Ct-1+υt(2)
It=α0+α1Yt+α2Rt+μt(3)
Mt=γ0+γ1Xt+ωt(4)
上式中,Yt、It、Ct、Xt、Mt分別表示t年國內生產總值、投資總額、消費總額、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Rt表示t年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而α、β、γ、υ、μ、ω等代表不同的系數。
式(1)為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恒等式。在消費函數(式2)中,本文引入了永久收入理論,即消費不僅取決于人們的當期收入,也取決于人們判斷該收入是否會是永久性的,而暫時性收入的增加不會導致消費的增加。在投資函數(式3)中,本文結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和凱恩斯的投資理論,把投資看作是國內生產總值和利率的函數。式(4)為進口函數。在經濟學模型中,進口一般取決于國民收入和商品價格。進口商品的價格與匯率相關,因此匯率是進口函數的解釋變量。然而,由于引入匯率會導致方程組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在多次回歸試驗后本文將國民總收入作為解釋進口的唯一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