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平++王挺之
摘要
旅游活動不僅能夠為景區創造經濟效益,而且也給生態環境體系形成負面影響,因而對環境約束下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進行測度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參照網絡DEA與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法,將環境因素納入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框架,結合以景區碳足跡表征的生態環境壓力指標,構建了考慮環境因素的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模型,規避了傳統DEA方法的“黑箱”問題,更為準確地涵蓋了環境治理效率。以四川省成都市26家景區為評估對象的研究結果顯示,各景區旅游效率存在較大差異,多數景區旅游生產率差異受旅游服務產品生產環節效率主導,囊括環境治理效率的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評估更為科學、合理。最后本文在發展理念、旅游服務產品結構、能源結構、碳匯增加等方面針對景區旅游經濟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旅游效率;旅游生產率;環境;網絡數據包絡
中圖分類號F592.7;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5-0092-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5.012
作為旅游活動發生地,一方面,旅游景區涉及到旅游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環節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是旅游引致污染排放的重心,另一方面,旅游景區自身對氣候變化與環境破壞表現出極度的敏感性與脆弱性,與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緊密相關的氣候紊亂、生物多樣性損失、自然景觀破壞、自然突發性事故與傳染病增加等問題已經給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因而環境因素是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評估中不可忽視問題。已有研究文獻主要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對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進行評估,其中更是有少數學者將環境因素納入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框架[1-2]。然而,傳統的數據包絡分析法猶如“黑箱”,資源要素投入、合意性產出與非合意性產出之間的關系皆內含于生產技術集中,忽視了受評主體在環境治理環節的努力,難以對環境約束下的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作出科學合理的評估。基于此,本文以網絡DEA為基礎,結合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法,構建了適合度量環境約束下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的測度模型,規避傳統測度方法的局限,以此對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作出科學、合理的評估,為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研究綜述
已有關于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旅游產業細分部門的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方面研究,主要涵蓋旅游酒店與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等[3-8],二是旅游產業效率及生產率方面研究[9],三是旅游市場、旅游企業、旅游線路產品的相關效率與生產率方面研究[10-12]。因而,既有研究文獻主要圍繞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目的地等部門以及旅游產業系統的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展開,對景區的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關注較少。而在景區旅游效率或旅游生產率研究文獻中,僅少數學者將環境因素納入旅游效率研究框架,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耦合系統的視角出發,對旅游效率作出研究,但他們的研究并未涉及到旅游生產率[1-2,13]。此外,就方法論角度而言,與參數前沿、一般均衡模型等方法相比,DEA方法具有無需設定函數形式、可以對生產率進行分解等優點,因而上述研究文獻多是采用DEA方法對旅游效率或旅游生產率作出測度。而考慮環境因素的旅游效率測度研究則主要通過以污染排放作為投入、以污染排放作為合意性產出或者以污染排放作為非合意性產出等三種處理方式,將污染排放納入傳統DEA測度模型[13]。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環境約束下旅游效率測度方法根植于傳統DEA測度模型,因而難以逃脫傳統DEA所固有的“黑箱”問題,即資源要素投入到環境技術集中,然后合意性產出、污染排放(作為非合意性產出或合意性產出)從環境技術集的另一端被生產出來,或者是,資源要素投入、污染排放投入到環境技術集中,然后合意性產出從環境技術集的另一端被生產出來。這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方法的重心是旅游服務產品生產環節,忽視了景區環境治理環節,并未揭示資源要素投入、合意性產出與非合意性產出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亦存在低估環境效率的可能。Fare & Grosskopf提出了網絡DEA測度方法,突破了傳統DEA測度模型的“黑箱”問題,隨后,Fare & Grosskopf更是將其引入環境技術效率測度中,通過區分生產與環境治理兩大環節,對受評主體的環境技術效率作出準確地評估[14-15]。鑒于此,為了規避傳統DEA方法所固有的“黑箱”問題,更為準確地涵蓋了景區環境治理效率,本文選擇以網絡DEA方法為基礎,結合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法,將環境因素納入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框架,進而構建出適合于度量環境約束下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的測度模型,這對于低碳經濟背景下景區旅游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4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綜合測度
4.1旅游效率
依據上文所構建的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模型,結合已收集與整理的投入產出指標數據,利用Matlab分析軟件對這26家旅游景區在環境約束條件下的旅游效率(旅游服務產品生產環節旅游效率、環境治理效率)與旅游生產率進行測度與分析。圖2列示了26家景區旅游效率值,26家景區在2012、2013兩個年份的旅游效率值較為相似,寬窄巷子、洛帶古鎮、黃龍溪、劉氏莊園、花水灣溫泉以及西嶺雪山等6家景區旅游效率為1,處于環境技術前沿位置,環境約束條件下的旅游效率值最高,三圣花鄉、虹口及丹景山等3家景區旅游效率值在0.5-0.8之間,而剩余17家景區對應旅游效率在0.5以下,旅游效
率最高景區是最低景區的3倍左右,各景區旅游效率存在
較大差異,說明這26家景區在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兩個維度的平衡發展上表現迥異,亦說明各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存在較大差異。
此外,依據上文所構建的旅游效率測度模型,景區運
營過程主要由旅游服務產品生產與環境治理兩大環節構成,因而環境約束下的景區旅游效率高低由旅游服務產品生產效率與環境治理效率兩部分共同決定,如圖3、圖4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26家景區旅游服務產品生產環節效率存在較大差異,環境治理效率差異相對較小,但與生產環節效率排序并非一一對應,說明忽視景區環境治理的環境約束下旅游效率的測度并不合理。具體而言,洛帶古鎮、黃龍溪、劉氏莊園、花水灣溫泉以及西嶺雪山等5家景區生產環節效率為1,居于環境生產技術前沿位置,其他景區皆在0.5-0.7之間,而各景區環境治理效率差異較小,多數景區環境治理效率在0.8以上,其中寬窄巷子、金沙遺址、花水灣溫泉、西嶺雪山、虹口、青城山-都江堰、天臺山以及丹景山等8家景區環境治理效率更是處于前沿位置,因而景區旅游效率變化更多受生產環節效率驅動,環境治理效率所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生產環節所表現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差距是導致各景區旅游效率差異懸殊的主要原因。因此,著重推進旅游景區低碳發展,發掘景區旅游服務產品增值潛力,提高旅游服務產品生產環節在環境約束條件下的旅游效率,是推動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心所在。
4.2旅游生產率
以上文構建的旅游生產率指數為基礎,可以對26家景區旅游效率動態變化狀況進行測算與分析。從測算結果中可以看出,景區旅游效率有上升有下降,但對應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圖5列示了26家景區在2012-2013年的旅游生產率指數。
此外,依據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算結果,我們可以從同一時期相對效率大小與不同時期的效率變化兩個
維度出發,將26家景區按照旅游效率狀態進行劃分。2012-2013年26家景區旅游效率均值為0.58,故此我們將其作為旅游效率的“臨界值”;TSS>1說明效率上升,TSS<1說明效率下降,故此我們將1作為效率變化的“臨界值”,將景區旅游效率狀態劃分為四種類型,見表4。結合旅游服務產品生產環節效率與環境治理效率的變化狀態,我們可以知道,除洛帶古鎮、桃花故里及客家杏花村等景區外,多數景區生產環節效率的增減是旅游效率變化的關鍵,綠色旅游項目開發、旅游服務產品價值增值、旅游活動節能降耗及節能環保技術應用使得資源要素投入、旅游初始碳足跡相對穩定條件下景區得到更多的旅游收入,但單純擴大旅游景區游客接待規模雖能夠提高旅游收入,卻
也給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帶來巨大壓力,不利于環境約束下旅游效率的提升。而洛帶古鎮、桃花故里及客家杏花村等3家景區旅游效率下滑的原因在于景區環境治理環節中垃圾回收與清理費用上升,導致單位碳減排費用上升,進而對環境約束下景區旅游效率變化產生負向影響,因而著力提升環境治理效率是這些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5結論與建議
本文參照網絡DEA與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將環境因素納入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中,結合以景區碳足跡表征的環境壓力指標,構建了考慮環境因素的旅游
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模型,并以四川省成都市26家旅
游景區為例,對各景區2012、2013年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作出評估。
與傳統DEA相比,基于網絡DEA的測度方法能夠將旅游景區運營過程劃分為旅游服務產品生產與環境治理兩大環節,更為形象地刻畫了景區旅游產出、污染排放與資源要素投入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規避了傳統DEA所固有的“黑箱”問題。以四川省成都市26家景區為評估對象的測度結果顯示,各旅游景區在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兩個維度的平衡發展上表現迥異,不同景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景區旅游效率變化更多受生產環節效率驅動,而環境治理效率所產生的影響較小,但并非與生產環節效率一一對應,說明與傳統DEA相比,涵蓋環境治理效率的網絡DEA方法能夠對環境約束下的景區旅游效率作出更為準確的評估;各景區旅游生產率測度結果顯示,各景區旅游效率有升有降,但對應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多數景區生產環節效率的增減是旅游效率變化的關鍵,但亦有少數景區因環境治理效率的下降而出現旅游效率整體下滑現象。
在環境約束下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測度的基礎上,提出以下低碳經濟背景下旅游景區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倡導低碳發展理念,強化綠色旅游服務產品開發,優化景區旅游服務產品結構。旅游景區內部不同旅游服務產品間的能耗標準與污染排放強度存在一定差距,因而要提升環境約束下景區旅游效率,則摒棄傳統發展思路,必須緊抓旅游服務產品結構調整工作,降低高能耗、高污染服務產品在整個旅游服務產品體系中的比重,推進綠色旅游服務產品開發與推廣,引領游客消費結構低碳轉型。
(2)降低傳統化石能源比重,優化景區能耗結構。傳統化石能源污染排放系數較高,對景區自身脆弱的生態環境系統形成較大壓力,亦不利于低碳旅游發展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各景區因地制宜地利用清潔能源,降低傳統化石能源在能耗結構中的比重,促進景區能源結構綠色轉型。
(3)重視景區環境治理工作,增加碳匯。景區旅游服務產品生產環節是旅游活動污染排放的源泉,主導了景區旅游效率與旅游生產率的變化,但不能忽視景區環境治理工作的成效。景區環境治理是對游客旅游活動污染排放的補救,森林碳匯則可以抵消景區二氧化碳排放所形成的溫室效應,增強景區生態環境系統的自動愈合能力,并為生態環境系統創造其他諸多額外價值。這就要求各景區在穩定現有林地覆蓋率的同時,對有提升潛力的景區進一步造林與再造林,提升森林碳匯的質量與效果。
(編輯:徐天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tefan G, Paul P, JeanPaul C. et al.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4 (15):417-434.
[2]劉長生.低碳旅游服務提供效率評價研究:以張家界景區環保交通為例[J]. 旅游學刊,2012,27(3):90-98.[Liu Changsheng. On the Evaluation Approach of “Lowcarbon Tourism” Service Providing Effciency and Its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Insp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ransport Tourism Service in Zhangjiajie [J]. Tourism Tribune,2012,27(3):90-98.]
[3]Morey R,Dittman D.Evaluating a Hotel GMs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in Benchmarking[J].Cornell Hotel Restaurant and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5, 36(5): 30-35.
[4]Hwang S N , Chang T 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Measure Hotel Managerial Efficiency Change in Taiwa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24(4): 357-369.
[5]Barros C P. Analysing the Rate of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Portugese Hotel Industry[J]. Tourism Economics, 2006,12(3):325-346.
[6]Ramon F. Efficiency of Travel Agencies: A Case Study of Alicante,Spain[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 (1):75-87.
[7]Assaf A G. Benchmarking the Asia Pacific Tourism Industry: A Bayesian Combination of DEA and Stochastic Frontier[J].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5): 1122-1127.
[8]曹芳東,黃震方,吳江,等.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游效率測度與區位可達性分析[J].地理學報,2012,67(12):1686-1697.[Cao Fangdong, Huang Zhenfang, Wu Jiang,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Efficiency Measure and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Chinese National Scenic Areas[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12):1686-1697.]
[9]Michalena E, Hills J, Amat J P.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Using a Multicriteria Analysis on Renewable Energy in Mediterranean Islands[J].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9, 13(2): 129-136.
[10]Kao M, Lin C, Lai M. Exploring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 Emerging Market[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5(7):7526-7532.
[11]耿松濤. 中國旅游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2,(5):15-21.[Geng Songtao.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ourism Listing Corporation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2012,(5):15-21.]
[12]李鵬,楊桂華,鄭彪,等.基于溫室氣體排放的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線路產品生態效率[J].生態學報,2008,28 (5): 2207-2219.[Li Peng, Yang Guihua, Zhen Biao ,et al. GHG EmissionBased Ecoefficiency Study on Tourism Itinerary Products in ShangriLa,Yunnan Province,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5):2207-2219.]
[13]李志勇.低碳經濟視角下旅游服務效率評價方法[J].旅游學刊,2013,28(10) :71-80. [Li Zhiyong. The Use of an Efficiency Evaluation Method in the Tourism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a LowCarbon Economy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2013,28(10):71-80.]
[14]Far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Intermediate Products: a Frontier Spproach [J]. Economics Letters, 1996, 50:65-70.
[15]Fare R, Grosskopf S. New Directi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ion[M].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10-23.
[16]查建平,唐方方,鄭浩生.什么因素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工業碳排放績效?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 (1):79-95.[Zha Jianping, Tang Fangfang,Zhen Haosheng. Determinant Factors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3,(1):79-95.]
[17]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 地理學報,2004,59(5):763-771.[Zhang Jinhe,Zhang Ji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and Analysis of Huangshan City in 2002[J]. Acta Geogrophica Sinica, 2004, 59 (5) : 763-771.]
[18]Gssling S,Peeters P,Ceron J P,et al.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4 (4):417-434.
[19]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R]. Hayama:IPCC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Programme,2006.
[20]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 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1[M].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2011.351-352.[Department of Energy Statistic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ese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2011[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ublishing House,2011.351-352.]
[21]甄翌,康文星.生態足跡模型在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中的改進[J].生態學報,2008, 28(11): 5401-5409.[Zhen Yi,Kang Wenxing. An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 (11): 5401-5409.]
[22]北京市環保局,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北京市地方環保標準體系發展規劃(2008-2012年)[Z].2009-09-04.[Beijing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Bei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Development Proj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 System of Beijing[Z]. 2009-09-04.]
[23]陶在樸. 生態包袱與生態足跡[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3: 188.[Tao Zaipu. Ecological Rucksacks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M].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3: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