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桂華孫慧麗.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 300; .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長春 30000
循證護理對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的療效觀察
熊桂華1孫慧麗2
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 130021; 2.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長春 130000
[摘要]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對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的療效。 方法 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常規護理患者30例為對照組,循證護理患者30例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部肌肉功能和頸椎活動度狀況。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表面肌電參數(屈曲伸直比)、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表面肌電參數(中位頻率斜率)、頸椎活動度(前屈活動度、后伸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右側屈活動度、左側旋轉度、右側旋轉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循證護理可顯著提高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的治療效果,明顯改善頸部肌肉功能和頸椎活動度。
[關鍵詞]循證護理;頸椎病;血瘀氣滯型;療效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癥,高發于中老年人,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也發生率顯著改變,各種人群由于工作的原因使得頸椎病的發生率顯著增加,明顯影響著公眾身體健康[1-2]。有效的護理干預在頸椎病的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4]。為了探討循證護理對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的療效,此次研究選取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實施不同的護理方案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患者60例,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的臨床診斷標準[5]。(1)主癥:因頸部外傷或損傷而發病,頸項僵痛,動則加劇,痛點固定不移;(2)次癥:常伴肢體麻木,舌質淡紅,或紫暗有瘀斑,脈弦或澀。排除標準:有明顯兼夾證或合并癥者,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合并器質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30例,年齡為31~74歲,平均(46.5±10.8)歲,體質量為42~77kg,平均(52.9±6.8)kg,病程為1~10年,平均(2.7±0.6)年,其中男19例,女11例。觀察組患者30例,年齡為32~73歲,平均(45.9±11.2)歲,體質量為41~78kg,平均(51.8±7.3)kg,病程為1~11年,平均(2.8±0.7)年,其中男18例,女12例。兩組患者間基礎情況(年齡、性別、體質量、病程等)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內容如下:(1)疼痛護理。首先給予患者病情評估,了解病情狀況,要告知患者引起疼痛的可能原因,并告知緩解方法,指導患者進行有效保暖,不要讓風寒潮濕等因素刺激而使得疼痛加劇。疼痛明顯時,可由護士進行心理安慰,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提高疼痛閾值,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注意分散患者注意力,疼痛部位可行局部敷藥,以緩解病癥,還可以給予紅外線照射、中藥熏藥、中藥塌漬、艾灸等方法治療。(2)頸椎牽引護理。坐位或臥位均可行枕頜布帶牽引法治療,牽引角度可根據X線確定的病變部位來選擇。牽引的重量可從6kg開始,待患者適應后,逐漸增加至12~15kg,但以不超過體重的1/4為宜,以此重量為治療量維持,以能取得療效又能為患者所耐受為度。牽引時間以10~30min為宜。牽引力量可以隨時調整,以頸部無疼痛,顳、頜面無明顯不適感為宜,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反應,要教會患者掌握正確的牽引姿勢,及時調整牽引位置和牽引重量。(3)頸圍護理。讓患者頸椎保持在最佳體位,注意保持生理曲度,還要限制頸椎活動,并減少不利因素的刺激,注意維持頭部重量,還要減輕壓力,在疾病發作期還要有效制約和保護頸椎。頸圍高度要適宜,以保持頸椎處于中間位。(4)心理護理。由于病癥的困擾,很多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其有效的心理疏導,通過溝通和交流,消除患者的顧慮,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和決心。(5)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要使用符合人體生理弧度的枕頭,注意保持相關部位的保暖,不要受到風寒刺激,注意仔細,不要過度疲勞。告知患者掌握正確的睡眠姿勢,主要以仰臥為主,以側臥為輔,避免不良睡姿對頸部造成的不良影響。告知患者平時要注意活動頸部,及時更換頭部體位,也可開展有針對性的頸肩部肌肉鍛煉。(6)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告知患者要多喝水,以緩解糞便干結等情況。
1.3 評定標準
疼痛評分的評定標準[6]: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用一個10cm的游動標尺,其上標有10個刻度,分別為0端和10端,其中0端為0分,表示無痛,10端為10分表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由患者根據自身感受進行有效評定,分數越高,疼痛越明顯。
1.4 統計學方法
SPSS16.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部肌肉功能狀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疼痛評分、表面肌電參數(屈曲伸直比)均顯著降低,而表面肌電參數(中位頻率斜率)均顯著增加。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表面肌電參數(屈曲伸直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表面肌電參數(中位頻率斜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部肌肉功能狀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部肌肉功能狀況比較(±s)
注:兩組患者治療后相比較,疼痛評分t=8.385,P=0.007;表面肌電參數中,中位頻率斜率t=31.259,P=0.000;屈曲伸直比t=5.678,P=0.034
組別 疼痛評分(分)表面肌電參數中位頻率斜率(Hz/m)屈曲伸直比(uv/uv)對照組 治療前 7.2±0.8 -3.715±2.504 0.952±0.103治療后 2.0±0.6 1.081±0.643 0.714±0.186 t 29.315 47.238 6.380 P 0.000 0.000 0.027觀察組 治療前 7.1±0.9 -4.026±1.983 0.934±0.116治療后 1.3±0.4 3.759±1.120 0.563±0.175 t 47.615 98.621 9.607 P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狀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前屈活動度、后伸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右側屈活動度、左側旋轉度、右側旋轉度)均顯著增加。觀察組患者頸椎活動度(前屈活動度、后伸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右側屈活動度、左側旋轉度、右側旋轉度)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癥[7-8],可多種原因所致頸部結構發生退行性改變,而使得脊髓、神經、血管受到損害,由壓迫、刺激、失穩等,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中醫認為,風邪善行數變,游走不定;寒邪易傷人之陽氣,其性收引、凝滯;濕邪重濁黏滯,遷延難卻。因此該病在臨床上以血瘀氣滯型多見,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以頸肩固定性疼痛為主要癥狀,伴有上肢麻木,舌質紫暗,脈澀等兼癥。
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9-10],不同于常規護理模式,其主要的宗旨為慎重、準確、明智的為患者服務,還要兼顧護士的個人能力與臨床經驗,注意考慮患者的實際感受,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愿望,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要預先了解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的相關狀況,參考相關文獻和數據資料,提出問題后尋找實證,運用實證為病人提供最佳護理。循證護理是一種重視規范化的職業行為,還要考慮個體護理,是護士在為患者服務過程中進行操作的有效方法,以臨床實踐為問題出發點,充分考慮各種科研結果和臨床實踐操作,并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以有效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進而提高護理質量。從科學的角度可以告知患者,什么是最合理,最有效的護理方法。循證護理不僅提高了護士的個人能力,提高了操作技能,還提高了服務質量,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11-12],對患者實施了人性化服務,還可以大大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疼痛評分、表面肌電參數(屈曲伸直比)均顯著降低,而表面肌電參數(中位頻率斜率)均顯著增加。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表面肌電參數(屈曲伸直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表面肌電參數(中位頻率斜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循證護理可顯著提高頸椎病急性期(血瘀氣滯型)的治療效果,明顯改善頸部肌肉功能。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度(前屈活動度、后伸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右側屈活動度、左側旋轉度、右側旋轉度)均顯著增加。觀察組患者頸椎活動度(前屈活動度、后伸活動度、左側屈活動度、右側屈活動度、左側旋轉度、右側旋轉度)均明顯大于對照組,說明循證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頸椎活動度。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循證護理是安全有效的,并發癥少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狀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狀況比較(±s,°)
注:兩組患者治療后相比較,前屈活動度t=4.395,P=0.047;后伸活動度t=4.752,P=0.043;左側屈活動度t=4.539,P=0.045;右側屈活動度t=4.482,P=0.046;左側旋轉度t=4.475,P=0.046;右側旋轉度t=4.502,P=0.045
組別 前屈活動度 后伸活動度 左側屈活動度 右側屈活動度 左側旋轉度 右側旋轉度對照組 治療前 36.4±10.5 31.6±8.7 28.5±9.4 29.2±7.1 43.4±11.6 44.0±11.2治療后 43.8±11.2 40.9±10.2 39.3±10.6 40.5±8.3 61.2±13.9 62.3±12.7 t 5.032 5.943 6.789 6.869 7.101 7.259 P 0.040 0.031 0.023 0.022 0.019 0.018觀察組 治療前 36.2±9.4 31.5±10.8 28.1±8.3 29.7±8.0 43.9±12.1 43.8±10.5治療后 49.3±10.6 47.1±9.5 45.8±10.7 46.5±9.2 70.8±11.5 71.4±13.6 t 6.618 7.952 9.298 8.656 9.279 9.374 P 0.024 0.011 0.003 0.008 0.003 0.002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n(%)]
[參考文獻]
[1] 潘建華. 綜合護理干預在頸椎病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 2013,19(16):16-18.
[2] 姚艷華. 頸椎病非手術治療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2,20(5):58-59.
[3] 李茹,徐瑞瑞,施云清,等. 護理干預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0,8(8):1064-1065.
[4] 蔡麗莉. 頸椎病患者采用中醫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8):3179-3180.
[5]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6] 邱曉亮. 神經松動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根性疼痛患者30例[J].海南醫學,2013,24(8):1202-1203.
[7] 陳鴻. 護理干預對頸椎病保守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2):1472-1473.
[8] 毛勇敏. 頸型頸椎病患者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23):4889-4890.
[9] 祁金梅,張秀軍. 循證護理模式在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手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2,16(8):1199-1201.
[10] 蘇娜. 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循證護理[J]. 安徽醫學,2013, 34(7):1030-1031.
[11] 廖德珺,李筱賀,顏雷雷. 循證護理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1):151-154.
[12] 程淑俠,白旸,賈世英. 循證護理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2):234-235.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evidence based nursing on cervical vertebra disease in acute stage(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XIONG Guihua1SUN Huili2
1.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021, China; 2.Changchun Medical College,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 of evidence based nursing on cervical vertebra disease in acute stage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ebra disease in acute stage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0 patients treated routine nursing as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treated evidence based nursing as observation group. Neck muscle function and cervical activity statu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pain score ;surface EMG parameter (flexion extension ratio); complication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while surface EMG parameter(median frequency slope); cervical activity (flexion activity; extension activity; left flexor activity; right flexor activity; left rotation; right rot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Evidence based nurs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reatment effect of cervical vertebra disease in acute stage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neck muscle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cervical vertebra.
[Key words]Evidence based nursing; Cervical vertebra disease;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Curative effect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5)24-114-03
[基金項目]吉林省中醫藥科技項目(2014-H9)。
收稿日期:(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