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梆子是梆子聲腔中的重要支脈。京梆子、直隸梆子、衛梆子、秦腔曾都成之為河北梆子。清康熙年間,梆子腔就在北京流傳。在北京梆子戲舞臺上形成了“山陜派”和“直隸派”兩種不同的風格的梆子戲。山陜派因受到京劇劇種的影響,其發展沒有直隸派長遠。興起的直隸派迅速的占領了京、津及河北農村的舞臺,并發展到東北三省及山東等地。
【關鍵詞】河北梆子;流傳;東北
乾坤年間,魏長盛作為秦腔的藝人入京,轟動了北京城,其擴大了梆子腔在北京的影響。咸豐以后,山西商人的勢力不斷壯大,其很多山陜梆子演員入京演出。山陜梆子在北京、天津附近的各縣的流傳過程中,受到了京津語言和京劇等劇中的影響,逐漸在唱腔特點和表演風格上有了變化,同時也移植了京劇等劇種的一些劇目。梆子科班在河北不斷涌現,科班的出現代表著河北梆子的逐步形成。與此同時在北京也開設梆子班社。在北京梆子戲舞臺上形成了“山陜派”和“直隸派”兩種不同的風格的梆子戲。山陜派雖然受到北京語音和京劇劇種的影響,逐漸脫離山陜棒子母體,但其表演上發揚了山陜梆子重做工的悠長,善于高難度的動作和特技塑造形象。直隸派又擅于大段唱腔刻畫人物形象。清末年間,北京時局變化無常,山西商人的勢力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入京的的山西梆子演員逐漸減少,直隸派就成為了京、津梆子舞臺上的主要力量。直隸派興起后迅速的占領了京、津及河北農村的舞臺,并發展到東北三省及山東等地。
一、河北梆子流入黑龍江
最早進入黑龍江地區的河北梆子,其準確時間記載在《寧安縣志》。其書中寫道:1861年(咸豐十一年)山東登州人孫晴,許愿重修渤海南大廟,歷7年始成。屆時(1868年)請河北梆子戲班唱3日對臺戲。另據寧安縣老人講,戲班是由河北來的流民組成的。他們原是河北梆子藝人,迫于生計而流入黑龍江地區。
河北的流民多因自然災害而謀生于黑龍江。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這幾朝,河北地區連年受災,災民們成群結隊,可以推測的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藝人們不會不在流民當中或本身就作為難民進入黑龍江。當時寧古塔的河北梆子演出的任及組成檔子班演出的河北梆子藝人們,就足以證明這一方面了。因此在石佛寺那樣頗為隆重的典禮上專由河北梆子來演出,以示慶賀,便不足為怪了。許多到寧古塔、卜奎(今齊齊哈爾)、東興鎮(今佳木斯)等經商的山西籍商賈喜歡聆鄉音,喜愛看家鄉戲,因此一些山陜藝人經常被邀演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因中東鐵路的全面通車,哈爾濱的經濟得到了長足得發展,闖關東來哈謀生的人越來越多。很多梆子戲班途徑哈爾濱,到俄國遠東地區演出。河北梆子藝人靈芝草(崔德榮,又名崔靈芝)領銜,搭班赴海參崴、雙城子(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演出。接著,李德龍、韓連奎等經哈爾濱,到珠河、寧安、東寧、三岔口、綏芬河、密山等地演出,使這一帶的河北梆子演出日益興旺。
二、河北梆子戲在黑龍江演出場所
水鏡臺戲樓:位于五常縣拉林鎮十字街路北。清咸豐六年(1856)建成,磚瓦建造,坐南朝北,正對面為關帝廟正殿。每逢廟會戲樓演出戲曲節目,伴奏聲勢浩大。1885年(光緒十一年),拉林商會建造的水鏡臺戲樓重新題詞豎匾之際,戲班曾演出河北梆子劇《殺子報》《鍘美案》《桑園會》《武家坡》《捉放曹》《轅門斬子》等。戲樓在1971年拆毀。
慶安茶園:位于寧安縣興隆街北端路西,俗稱北園子。老戲園。1874年(同治十三年),是由當地秀才胡文亮修建的。茶園為木結構。內場三面樓座,可容觀眾千余人。堂內凸出式舞臺。戲臺設上下場門方便進入后臺。舞臺面積大約四十余平方米。胡文亮當時組建了一支河北梆子戲班,茶園主要以演出河北梆子為主。初期不收門票,只收茶資。園班一體經營。1916年9月毀于火災。
真可觀戲樓:位于阿勒楚咯城(今阿城縣城)廣濟門外,關帝廟路南。1902年興建,為單幢歇山式磚木結構。嵴高檐翹,華拱高昂,雕梁繪彩,立柱紅漆非常的醒目。戲樓主要以祭祀活動、戲曲演出活動為主。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廟會,邀梆子、京劇戲班演出三天。1947年,因長期失修,破損嚴重,戲樓被拆除。
德鳳舞臺: 位于富錦縣城內中市場。1913年財主馬竹卿投資興建的,磚木結構。舞臺一樓為池座,二樓為包廂,可容觀眾六百余人。舞臺面積五十多平方米。園主邀藝人辦起不到四十人的戲班,演出河北梆子、京劇。1919年因捐稅繁重,政界敲詐,軍警橫行,入不敷出,被迫關閉。不久,毀于火災。
興寧大舞臺:位于寧安縣興隆街北。1917年商人胡文亮在慶安茶園廢墟復建。縣勸學所、教育館從各家商號集資,購置“官箱”,供流動戲班租用。可容納觀眾六百多人,祖常明經常組班來演出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1924年毀于火災,之后又修復,由木結構改為磚石結構,鐵皮蓋。1937年,偽街公所出面,改建內部,把伸出伸出式舞臺改為鏡框式舞臺。多次修葺后更名為“寧安劇場”。1968年因破損嚴重,拆除。
三、河北梆子在東北衰微及其原因
河北梆子在東北地區的舞臺上的衰微的原因,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但盡管復雜,我認為造成梆子衰落的社會壞境和梆子本身在藝術上存在的缺點這兩個重合在一起互為表里的雙重因素,卻使很明顯的。
河北梆子所謂的衰落是進入20年代的時候所呈現的衰象,在京劇和河北梆子“兩下禍”的演出中,由軸戲為帽戲、由主導地位而居從屬地位這樣的位置調換而說的。這也表示進入20年代黑龍江地區觀眾的最終選擇是京劇。黑龍江地區觀眾的來源主要是闖關東的硬漢子,可是河北梆子是倚重女性藝員參加的,許多劇目,傾向于表現兒女情長、家長里短、男歡女愛、離別愁緒一類的柔美的戲。通常這些都不是觀眾喜歡看的,不符合此時觀眾的審美心理。這個時期的社會狀態處于疾風和怒濤時期的年輕人,其心理節奏、共有的社會心態,這種社會心態要求的是粗豪、奔放、激烈為內容的風格表現,而這一時期的梆子卻恰恰相反。
四、結語
黑龍江地區之有戲曲藝術的發生,因其不是黑龍江地區原有藝術的基礎醞釀而形成的,而是境外傳入的,所以梆子的傳入也曾經歷了等待時期。1861年清政府封禁政策的廢馳,這是戲曲藝術進入黑龍江的關鍵條件。止于1911年,戲曲藝術在黑龍江地區已經開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這50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中間以1896年為界限。前一時期的戲曲,主要承接了清代年間早期傳入的山陜梆子,雖然黑龍江只給河北梆子提供觀演的場所和繁榮基地。戲曲作家也不曾在黑龍江產生一個,影響也不大,范圍也不是很廣。但是正是新的基地,豐富了中國近代戲曲史,也為中國近代戲曲史增添了嶄新的一章。
參考文獻
[1]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2]吳新苗.戲曲文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3]顏工珂[M].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4]董德華[M].學苑出版社,2013.
[5]鄭傳寅[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周津羽,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3級研究生,音樂與舞蹈學方向音樂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