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娜
【摘要】教會學校音樂教學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融入并成為北京近代新音樂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作為教會學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先進的西方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逐步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教學模式,對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對當今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依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和推動作用,值得我們重新審視。育英學校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引進西方科學,開展現代教育最早的教會學校之一。
【關鍵詞】育英學校;音樂活動;教育;歌詠隊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西方基督教傳教士開始進入北京傳教,并相繼建立起一批西式教會學校,由美國公理會創辦的育英學校,是近代北京歷史上較早成立的教會學校,也在北京地區享有盛譽,遠近聞名。育英學校解放前建立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聘請了一大批水平較高的教師,采用國外的辦學方法,使育英學校名噪一時。當時能進入育英學校學習的學生多是功課及家庭條件較好的,權貴之家的子女也多在此就讀。
一、育英學校的創始背景及發展情況
1840年鴉片戰爭后,外國教會在中國的一些地區,陸續開設了一批學校,開始推行西學。建在北京東城區燈市口的美國基督教公理會,于1864年開設了育英學校(男)和貝滿學校(女),以及培元小學和博氏幼稚園。創辦初期,貝滿學校稱為“女蒙館”,育英學校稱為“男蒙館”,由基督教公理會出資并管轄。貝滿女中曾坐落于現在燈市口大街55號的北京25中院內,中國現代文學巨匠冰心曾在這里度過了5年的青春時光。貝滿女中是一所新型的學校,教學內容與過去讀四書五經的中國傳統教育,迥然不同,完全是從歐美的學校里借鑒過來的——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常識、語文、英語以及體育等等。1900年,燈市口基督教公理會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毀,之后在1902年由郭紀云等人重建學校。郭引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取其中“育英”兩字,隨將“男蒙館”改名為“育英學校”,仍只收小學及中學男生。
育英學校早期的教學人員主要是美國傳教士,學校功課除讀寫外,又加上教授福音、唱歌、地理和算術等門,所使用的教材是由美國運入。學校最初的地址,是中國舊式的廣寬的一塊地方,是貝滿太太用上海商人給她的一筆錢買來的。清末民初,規模漸備,梅韙良等人悉心規劃,力圖發展,添蓋樓房二座,并把燈市口大街臨街的福音堂改為禮堂,將幾家圣經書店遷移,改為教室。1918年夏,李如松繼任育英學校校長,邵作德任副校長。此時育英學校的中學生人數已達400余人,董事部認為有升格之必要,于是決議籌辦四年制中學。1923年冬,購置緊鄰曾氏房舍百余間,稍作修理,得教室十間,宿舍四十余間。1924年春,公理會將與本校第二院毗鄰之空地一段,撥歸本校使用,第一院與第二院,連為一體。1926年由公理會撥給西式洋樓一座,教室比較寬裕。1927年學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中學部定名為“京師私立育英中學校”,1928年12月,改名為“北平特別市私立育英中學”,1929年7月又改名為“北平私立育英中學”。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育英學校被當時日偽政府勒令改名為“第八中學”。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0月10日,應學校全體人員一致要求恢復“育英”校名。1933年,馮玉祥先生為學校題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寇深事急,山河裂破,育英同學,救亡情迫,舉辦年刊,如終軍策”。1935年,胡適先生任董事并為學校圖書館題匾。1952年,由黨和政府接管,轉為公辦。
二、民國時期育英學校音樂活動
1929年至解放前夕是育英學校發展的鼎盛時期,1929年育英學校由學生會編輯出版了育英學校歷史上第一冊《育英年鑒》。育英學校最早的校歌也從年鑒中得來,為英文簡譜,以“致知力行”為歌名,兩段歌詞為:⑴天下英才團聚來,教育至純該,博文約理學有序,校風搏久垓。⑵人類價值再衡量,原則新且剛,具足人生作主旨,固本即貞強。副歌:讀書以致知,致知以力行,學問無止境,行去也努力,育英師生團結,合一知行,光大前程。1929年,育英學校聘請了李抱忱先生任音樂教師,這位后來的著名音樂家當時還是燕京大學音樂系的學生,他的到來把育英學校的音樂教育推向了頂峰。
歌詠隊在李抱忱先生的帶領下,1931年,育英學校和當時的貝滿女中成立了貝滿育英聯合歌詠隊。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歌詠隊公演籌集到290元捐款,全部捐給抗日一線的19路軍。同一年,李抱忱先生來校任音樂教師,為育英學校選譜制詞,做新校歌。音樂主任李抱忱先生把中國進步的音民族音樂和著名的西方音樂介紹到學生中來,從而使學校的音樂教育走上先進、健康的發展道路。
1934年4月1日至4月19日,歌詠隊在導師李抱忱先生的帶領下,以宣傳抗日為初衷,組成津、滬、杭、寧、濟、京六城市演出隊,進行巡回演出。本年自3月27日至6月5日育英學校歌詠隊共演出29場,在北平演8場,在京滬兩地各表演了7場,在杭3場,在津濟兩地各2場。其中有的是公開售票,有的是義務表演;其形式有開音樂會、廣播、拍電影或灌唱片。這次南下,是中國合唱團的首次巡回演出,擴大了歌詠隊的影響。歌詠隊還聘請當時北京音樂界的名流和大專院校的音樂團體助演。其中,歌詠隊就曾經和京劇藝術家程硯秋同臺演出,兩校合唱團到了建國后還曾經舉行過數次高水平的演出。而且,從這個合唱團里,走出了眾多著名的音樂專業人才,有中央音樂學院前院長于潤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黃佩瑩等等。
1935年3月28日與30日,在公理會大禮堂舉行了貝滿育英兩校聯合歌詠團第四屆公演會,兩校共計一百五十人。除去兩校合唱一首名曲外,由校外特別約請了幾項極有價值又極能叫座的項目,如音樂教員十二人合唱、燕大弦樂隊、電話南分局國樂團等。今年5月12日,北平大中學聯合歌詠隊在故宮太和殿前,舉行了一個驚天動地,在我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露天音樂會。聽眾約三千余人,打破了開平市音樂會聽眾人數的新紀錄。
育英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引進西方科學,開展現代教育最早的學校之一,在育英學校的外選修科中,早就有了建筑、美術、書法、戲劇、音樂、體育、新聞、實踐等科目。育英學校這種早期的西方式學校,所傳播的一定是與其教育內容和形式一致的人文精神。縱觀育英校史,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科學、進步的人文精神,在學生們的學習與生活中到處洋溢,特別是在育英學校的藝術教育中,深深滲透著那種對自由、民主的憧憬和團結、頑強的精神召喚。
參考文獻
[1]劉志毅著.育英史鑒[M]育英學校年刊,2004.
[2]孟維平.北京近代新音樂發展史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姚思源.北京志·音樂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