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蓉 呂婧 冷靜 夏冬
【摘要】羅念一是全國著名的四川作曲家,一級作曲。他的作品主要有歌曲,器樂曲,聲樂套曲,影視音樂,內容以藏族音樂為主,曾廣泛流傳到全世界。本文對羅念一音樂作品數據庫進行介紹,并將建立數據庫的起因、目的、意義、存在問題等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民族;民間;羅念一;民族音樂特色數據庫
一、羅念一數據庫建立的起因
為了響應國家對弘揚本土音樂文化的號召,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在2013年對四川作曲家作品出版目錄進行了收集統計,收集統計以2010年四川音樂家協會所提供的作曲家名單為依據進行,在統計過程中發現了大量四川音樂家創作的,題材多樣化的作品,而大部分作品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傳播和保護,各類圖書館的相關收藏極少。作為西南第一大省的四川,是少數民族重要聚集區,對具備少數民族音樂特色的作品更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這次的收集工作,發現了一批四川多產作曲家,而羅念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將畢生心血奉獻于音樂創作,不僅高產而且成績斐然。他所創作的音樂作品達700多首,除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少部分外,不少優秀作品還漂洋過海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大一部分音樂作品由于各種原因很難在社會中找到,使一些朗朗上口的優美樂曲沒能得到更廣泛地傳播。現今羅念一先生已是八十三歲的高齡,他一生的心血都凝聚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因此作為四川的代表性作曲家,優秀民族民間音樂創作的著名代表,其作品兼具雙重意義,保護和傳承他的音樂作品就迫在眉睫。增加高校圖書館的收藏,無疑是很好的保護和傳承方式,而作為我國西南地區唯一的音樂專業院校——四川音樂學院,其圖書館更肩負著保護傳承民族音樂瑰寶的重要責任和使命,而建立相關音樂數據庫,則能較完整地保存其作品,更利于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
二、羅念一作品及生平
羅念一是四川省瀘州市合川縣人,1933年3月出生,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并隨軍進入西藏,并在西藏工作46年。他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總政治部評其為國家“一級作曲”技術職稱。1992年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曾在拉薩、成都、北京舉辦過個人作品音樂會。除了家喻戶曉的作品《洗衣歌》,他還創作了大量旋律優美,動人心魄的音樂作品,例如《美麗的西藏》,《姑娘達瓦卓瑪》等等,電視劇《西藏風云》的主題歌曲《托起吉祥的云彩》《雪山連北京》也廣為流傳,他的作品孕育了濃郁的西藏風情,熱愛音樂熱愛西藏人民的羅念一前后共譜寫了700多首音樂作品,收集整理出幾近湮滅的上千首西藏民歌資料,他創作的部分代表作品還有《農奴》《山高水長》《格薩爾王》等。他的名字以“著名作曲家”載入《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中國音樂家辭典》、《中國音樂詞典》。他創辦了“格桑拉女子合唱團”,弘揚藏族音樂,他自己的座右銘是:“西藏,是歌舞的海洋,是我的音樂的大學,是我的第二故鄉。在藝術上,是藏族阿媽甘甜的乳汁撫育我成長,在阿媽面前,我永遠是一個不成熟的孩子。”
他所創作的西藏題材的音樂以其雄渾粗獷、悠揚流暢的旋律和強烈的心靈震撼力而感染聽眾,欣賞他所創作的音樂常常使人心潮澎湃,心緒完全被音樂主題所感染。羅念一老先生自己曾說,“西藏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創作的音樂作品是用之前所學的西洋作曲理論,根據西藏音樂的元素,結合當地特色所創作”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雖然都是具有西藏特色,而各不相同,凝聚了濃郁的感情。之前有機會請教羅念一老先生,他是如何為寫作音樂進行采風的,羅老說:“我們不是采風,是體驗當地生活,我深入西藏不同的地區,和當地藏民一起生活、勞作,常常一個地方一呆最少幾個月,甚至半年多,藏族淳樸鄉情的濡養下,不僅體會到藏族不同地區的音樂特色不同,方言不同,音樂特點也不一樣,雖然都是表述內心的感情,同是藏族音樂,卻呈現出不同風格。”他在1950年11月在進軍西藏途中,百姓熱情無私援助進藏部隊,羅老有感而發創作了《運輸支援忙》,之后他到達西藏被當地淳樸的民風、優美的藏族歌舞所打動,只要一有時間他就到藏胞家里去學習、記錄樂譜、核對歌詞,被當地的德欽阿媽當兒子看待,并給他取了一個意為眾人喜愛的勇敢者的藏族名字“項嘎巴登”,在藏族感情的滋養、關懷下他創作了他的成名作《叫我怎能不歌唱》,樂曲優美動聽,當時唱紅全國,這一年羅念一剛滿20歲。之后,其父親在當地被錯殺(之后被平反),受其影響而被審查,直到1956年才再次重返西藏,恢復原職。而他為電影《農奴》創作的《阿哥,你何須說》感情真摯感人,至今網絡上仍有不少人在尋找他的作品。而為電視劇《格薩爾王》所創作的插曲《難忘那雪山》旋律悠揚,猶如清澈的小溪滌蕩著人們心靈。
羅念一的辛苦努力不僅得到藏族人民的喜愛,而且得到多位人大副委員長的認可,例如帕巴拉·格列朗本曾為他的書題詞。1982年,人大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為他的書籍題詞:“羅念一同志是受西藏人民歡迎的作曲家。他在西藏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創作了許多富有西藏民族特色,為人民所喜愛的歌曲,對西藏民族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為此我衷心地感謝他,并希望他繼續創作出更多很好的藏族歌曲。”羅老作品音樂會先后在拉薩、成都、北京舉辦,他的作品也得到歷任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李煥之、傅庚辰的充分肯定。
三、羅念一數據庫資源結構
羅念一老先生先后贈送給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樂譜書籍和十三張作品光碟,其中涵蓋了他創作發表的部分作品。在這些音樂作品中,形式體裁多樣,而與作品配套的書籍,因為不是正式出版物,在社會上極難見到,而其音像資料,雖然曾正式出版,但因沒有再版,也很難在市場上找到,而這些凝聚著羅老一生心血的作品,羅老無私贈送給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并授權我們將其中少部分作品上傳到網絡上,方便更多的讀者欣賞使用。由于作品版權在網絡上不能得到較好保護,故羅老雖希望方便更多人欣賞、學習、傳承,但也只能上傳很少一部分作品。所以,對其凝聚心血的眾多作品,圖書館不僅要方便更多的讀者使用,更要很好保存將其發揚光大。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在得到羅老的贊成的情況下,我們創建了羅念一音樂作品的特色數據庫,方便保存,也有利于師生的學習、欣賞、使用,同時版權又得到較好的保護,保護其音樂作品不會被惡意下載,對于有需要作品伴奏等資料的讀者可直接聯系羅老。這樣既保護了作者的版權著作權,又滿足了作者想方便更多人利用的美好愿望,使真正有需要的人能真正參考、利用。
此數據庫共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為音像資料,第二部分為電子版書籍,第三部分為期刊文章。我們將全部音像資料轉換格式上傳到我們特色數據庫中,而書籍和文章則采用掃描電子版的方式是上傳。其中音像資料部分的資料主要有:第一輯為《美麗的西藏》歌曲十六首,第二輯為《洗衣歌》歌曲十五首,第三輯為《雪域之戀》朗誦詩歌十二首,第四輯為《納木湖情歌》十三首,第五輯《漢之茶》十首;第六輯《啊,藍色的雅魯藏布江》是器樂專輯,作品共計十四首,全部為器樂曲;第七輯《美麗的頭巾》作品共計十三首;第八輯《哦,四姑娘》作品十三首;第九輯《南來的赤水河》作品十五首;第十輯《守衛珠穆朗瑪的戰士》歌曲包括合唱、獨唱曲共十八首;第十一輯《美麗的折多河》作品十三首;十二輯《山谷里飄起潔白的云》作品十三首;十三輯《雪域姑娘》作品十四首;這些作品的樂譜、詞曲都集中在羅念一音樂作品專輯歌曲《姑娘達瓦卓瑪》,從這本書中,羅念一老先生把即將出版第十四輯《央拉當了毛紡工》中十首作品的樂譜已編錄在此書中,其中包括羅念一詞曲的《海的思念》;舞蹈《米林珞巴的春天》主題歌《春到瓊林丹嘎》等。之所以將羅老相關的文章也都收錄在數據庫中,是為了方便人們更全面了解他,了解他的音樂,他的作品能漂洋過海享譽全球,這個他的特殊經歷,他的特殊思想方法、學習方法、創作方法分不開,因此,我們將所有與他相關的文章,他自己撰寫的和別人撰寫他的相關內容都收集在數據庫中。使更多讀者可以從中受益,了解這樣的如此璀璨絢爛民族音樂瑰寶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
四、羅念一數據庫建設的目的及意義
(一)保護傳承民族民間音樂
對羅念一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不僅是對四川著名作曲家作品的保護和傳承,更是對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保護和傳承,這一數據庫兼具雙重意義,尤其是獨具西藏特色的民族歌曲在很多高校圖書館都保存的比較少,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也不例外。用數據庫的形式保存這些寶貴的民族音樂資料,所占用的體積小,檢索便捷,而且可以聲像并茂方便長久的保存使用。而羅念一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他可謂是難得的高產音樂家,曾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和傳唱。其作品主要用西洋作曲手法寫作,形式多樣化,具備器樂曲、獨唱、合唱、詩朗誦等多種形式,而音樂具備濃郁的藏族風情,既有地方特色又包含了濃厚的感情,以圖書館數據庫的方式保存進行保護傳承,更有利于四川作曲家音樂的保護,傳承民族精神的同時保護民族瑰寶。
作為專業音樂院校圖書館是傳播文獻信息資源的樞紐,這里不僅有大量具有專業素養的人才,同時具備相關的硬件設施,能為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傳承發揮其主要的作用。
(二)教育及服務大眾功能
音樂自古至今都有教育功用,孔子曾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羅老創作的音樂作品缺少了現在社會的浮躁,更多的是濃郁純粹的民族情懷和真摯感情,欣賞音樂的同時凈化心靈。《樂記》中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因此音樂是人內心的真實感覺和表現。而羅老的作品,恰好能生動體現這一點,既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又具有藏族淳樸濃厚的民族情感,羅老自己曾說過:“我的創作,不是西方曲式的套用,而是利用西方作曲技術為我的創作服務”.羅老坎坷的經歷和他多年融入藏民的生活、對不同地區民歌的采集,對藏族人民的熱愛,已使藏族地區的音樂融入心中,真情實感的流露加上現代作曲技法的幫助,才創作出這些動人心弦的作品來。
另一方面羅念一音樂作品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方便廣大師生,音樂愛好者的學習。在新世紀,網絡學習由于其方便簡潔收到廣大師生的推崇,因此我們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基本教育設施的作用,充分發揮其“知識的寶庫”、"學校的第二課堂",的作用,承擔培養人才的重任。
通過建立羅念一特色數據庫,將他的作品匯集起來,快速、準確、高效地為高效教學科研服務,促進科教事業的發展。同時由于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還建立了羌族民族民間音樂特色數據庫、本院師生音樂作品數據庫等相關音像資料庫,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對比利用,更方便讀者對音像資料的需求。讀者通過對這些數據庫的應用,可以看出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形成、興盛、衰敗以及如何傳承引起思考。
(三)存在問題及改進方法
建立羅念一音樂作品特色數據庫,發現有兩個問題需要改進,為以后再建立特色數據庫提供經驗教訓。一方面、由于資金和后臺平臺的缺乏,只能建立較小規模的數據庫,如果有軟件系統和后臺的支撐可以建立較完整的數據庫,為之后不斷補充建立四川作曲家作品數據庫做好準備工作。如果有更強大后臺的支撐,對讀者檢索所需資料不僅節約時間,檢索效率高,而且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如果有了后臺平臺支撐,可以將更多優秀的四川作曲家作品建成特色數據庫,將更多富有民族民間音樂特色的優秀作品建成特色數據庫,例如四川的彝族音樂作品、四川白馬藏族等等。而不會因為硬件所限,很多保護傳承的工作不能開展。后期,將向圖書館建議向學校提出申請,購買數據平臺,為擴充和建立其他民族民間音樂特色數據庫做準備。
另一方面,作為高校的圖書館所建立的數據庫受益人群有限,因為高校圖書館是嚴格限制了外網IP的訪問權限,因此,大量優秀資料不能讓更多人進行共享,雖然目前四川音樂學院已經開通了校外訪問,但這也僅限于本院師生,造成大量優秀資源只能為很少數人服務,一定程度上有資源浪費之嫌,而社會上有需求的人很多并不知道來音樂學院圖書館尋找相關資料。音樂院校之間也沒有實現資源共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真正使用這部分特色資源的人群也就限制在了音樂學院中的作曲系和個別有研究需要的師生,只有少眾群體因此受益,千辛萬苦創建的特色數據庫,除了具備保護傳承民族音樂的功效,更應該具備實用價值,若非如此,確實非常可惜。之后將利用圖書館的官方網頁進行宣傳,并建議相關領導將校外讀者合理利用高校圖書館資源制定相關策略,使有需要的人能充分利用特色數據庫。圖書館充分承擔起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民間音樂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羅念一.姑娘達瓦卓瑪羅念一音樂作品專輯歌曲[M].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2004
[3]楊勇建.四川省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調查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2:22.
[4]徐大平.地方特色專題數據庫選題若干問題研究[J].情報雜志,2012(2).
[5]陶朱問.羅念一和“漢藏和聲”[J]中國西藏,1999(3).
[6]邱振剛江永強鄧鳳藏漢和聲第一人——方著名作曲家羅念一[P].中國藝術報,2007:054.
作者簡介:張麗蓉(1960—),女,漢,大學本科,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辦公室主任、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音樂圖書出版研究、音樂文獻學。呂婧(1978—),女,漢,碩士學歷,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音樂文獻學。冷靜(1983—),女,漢,碩士學歷,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音樂文獻、讀者服務。夏冬(1982—),男,漢,碩士學歷,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多媒體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