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靜
【摘要】經濟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民族聲樂的進步。在進步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不太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在民族聲樂教育的過程中,仍未形成獨立且完善的教育體系,無法達到培養優秀民族聲樂演唱人才的目的,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因此,我國民族聲樂的教育需要不斷創新,以創新謀發展。本文結合民族聲樂的相關介紹,簡述了中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民族聲樂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民族聲樂;發展和創新;策略分析
隨著聲樂教育的大力改革,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被挖掘出來,民族聲樂就是燦爛的民族藝術的重要產物,因此必須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優秀的文化藝術得以傳承。民族聲樂教育作為最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教育之一,但她真正被納入高等教育的時間較晚,目前還未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甚至沒有完整的教學曲目,全是卻借著廣大潛心研究民族聲樂藝術的工作者不斷地摸爬滾打。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先進音樂教育中的當務之急,也是歷史賦予廣大音樂工作者的至高使命。
一、中國民族聲樂簡介
從廣義上講,中國民族聲樂是一種民間傳統音樂,這種音樂主要以中國傳統樂器的獨奏和合奏來表現。從狹義上分類,中國民族聲樂又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戲曲等幾個方面。中國民族聲樂可以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在形式和意蘊上都將民族聲樂表現的淋漓盡致。中國民族聲樂以五聲音階為主,在藝術的表現過程中凸顯空靈、適度、簡約、中和、含蓄,重點在于表現藝術的線形態,這一點與西方藝術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藝術注重表現過程的立體感。
進入20世紀后,西方音樂大量涌入中國,國人對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受“歐洲中心論”的影響較大,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一大批先進藝術分子的挖掘之下,中國民族聲樂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揚,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民族聲樂受到港臺音樂的沖擊,近年來,很多人提出“新民樂”的觀點,在進行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引起較大的社會轟動。
二、現階段的中國民族聲樂教育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中國民族聲樂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民族聲樂教育也列為高等教育藝術學科的重點,民族聲樂的教育體制逐漸完善,民族聲樂本身的光芒得到散發,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民族聲樂的教學中,更多的社會人士也在學習中國民族聲樂,各種綜合大學、音樂院校、師范院校、高職院校均開辦了音樂學院,設立了相應的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教育體系也逐漸規范,大量的民族聲樂教材被出版,眾多優秀的民族聲樂被挖掘出來,中國教育領域也涌現了一批德才兼備的民族聲樂教師,更多的民族聲樂人才正茁壯成長[1]。
關于民族聲樂的唱法一直備受爭議,可追溯至五六十年代,在當今社會,“土唱法”和“洋唱法”得到融合,在是吸收西方美聲唱法的同時,注重民族特征的表現,但民族聲樂的而演唱風格表現出一定的單一性,這也成為音樂界的熱點,專家和學者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討論,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單一性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
站在教育的角度,56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并沒有得到重視,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與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體相悖,大量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逐漸走出專業教育的大門。眾多的民族聲樂依然通過古老的口耳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正是由于優秀的民族聲樂沒有進入正規的教育領域,很多民族聲樂從中華文化中的銷聲匿跡,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另外,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還不夠完善,例如,美聲中區分了男女銀音色和高中低音,而中國民族聲樂中只對高音進行了區別,尚未明確界定其它音色和音區類型。
中國學生在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藝術的夾縫中成長,有些學生非但不懂傳統音樂,還對中國民族聲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抵制,淺薄地認為她落后。由于缺乏傳統音樂教育的基礎,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多風格、多唱法的民族音樂,扭曲了對歌曲藝術的判斷和思考,這種缺失了本土音樂文化的教育方式逐漸滲透到中小學教育,給我國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此當代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加強民族音樂意識,讓民族聲樂重回歷史舞臺,并影響后人。
三、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措施
(一)展現民族聲樂的特性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音樂教育必定不能只嫁接于西洋美聲唱法,也不得一味追求美聲唱法的標準,民族聲樂教育必須立足于民族特征。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可以實現有機融合,但必須把握一定的限度,中國民族聲樂教育要想發展,首要任務便是堅持走民族的路線。
堅持民族聲樂的民族特性,首先要掌握她的主要特征,與美聲唱法區別開來。民族唱法講求字正腔圓,“吐字”和“行腔”都有一定的標準,字正腔圓也是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突出風格和創作原則,因此需要熟練掌握漢語語音的基本知識,吐字、歸韻都要掌握技巧。
中外語音存在一定的差別,演唱過程有不同的強度處理,這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最根本區別,民族唱法的滑音、顫音、波音、直音都是民族藝術中的精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民族藝術的特性,必須對民族唱法的特殊性進行總結會分析[2]。民族特性是民族唱法的靈魂所在,是民族唱法的根本。
在發展和創新民族聲樂方面,必須強調民族特性的繼承和發揚,民族聲樂教育必須將民族特性作為重點,幫助學生掌握“字正腔圓”的演唱技巧,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上美聲教學。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認知程度不斷提高。審美情趣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檢出走民族特性的道路上,需要通過創新去適應時代發展和人們的審美情趣,但所有的創新都必須監理在繼承的基礎上。
(二)以科學性為基本原則
無可厚非的是,與中國傳統民族唱法相比,美聲唱法的確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它從人體的發聲器官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生理、物理、音響方面的因素,現已逐漸上升為一種獨有科學理論體系,這也十分值得我們去學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