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思維里多夫作為俄羅斯當代作曲家,合唱創作是他創作的一個重要體裁領域。出生農村的他對于俄羅斯斯拉夫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最為熟悉,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合唱創作扎根于俄羅斯的民族民間音樂、詩歌以及自古以來受東征教影響的較為厚重的合唱音響特點。
【關鍵詞】斯維里多夫;合唱創作;民族化
格奧爾基·瓦西里耶維奇·斯維里多夫(1915—1998)是俄羅斯當代作曲家、音樂活動家,曾師從于肖斯塔科維奇和利亞贊諾夫。他的創作以聲樂作品為主,尤以合唱作品最為著名,并首創出聲樂交響曲、多樂章室內聲樂音詩、合唱協奏曲等具有一定交叉性的新體裁形式。代表作品主要有:交響詩《紀念謝爾蓋·葉賽寧的詩》、清唱劇《熱情清唱劇》、康塔塔《呆板的俄羅斯人》《春天康塔塔》、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環》、大合唱《夜空的云》等。除上述代表性的合唱體裁之外,斯維里多夫的的創作涉及的它體裁類型包括電影音樂、戲劇配樂、室內樂等,代表作品如《復活》《暴風雪》《偉大的戰士》《小三折畫》。
思維里多夫出生農村,“俄羅斯的民間音樂融化在他的血液里,民間樂器樣樣精通。”因此,盡管思維里里多夫曾經受過最專業的作曲技術理論的訓練且師從于肖斯塔科維奇并畢業于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但是他的創作并沒有因此而顯得脫離俄羅斯的人民群眾而不接地氣,反而在創作中將更多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構成元素融入到他自己的創作當中去,形成獨具一格的風格。例如他的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環》就是一部扎根于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的作品。下面本文將從結構原則、歌詞的選用以及合唱音響的追求三個方面來對思維里多夫合唱創作的民族化傾向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分節歌”的結構原則
《普希金的花環》是一部由10首合唱作品組成的合唱套曲,每首作品在結構上都相對獨立。就當中的各單一作品而言,在結構的設計上以傳統的單一型結構原則為主,其中第二首《》、第五首《希臘的盛宴》以及最后一首《白肋喜鵲》三首作品中均將民間音樂當中“分節歌”的形式融入到作品的結構當中。一般來說,在民間歌曲以及聲樂作品的創作當中會應用到“分節歌”這種結構的形式,然而在思維里多夫的創作思維當中,在合唱當中將這種“分節歌”的形式融入到結構當中是對其創作當中民族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如第五首《希臘的盛宴》的結構劃分情況如下:
從上圖的段落劃分我們可以看出這首作品的結構應為帶有變奏結構原則的回旋曲式或并列的復三部曲式,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段落劃分①中的A段以及A?段和A?段都是器樂的伴奏部分(包括鋼琴、豎琴、鋼片琴、排鐘、鈸等樂器),其中A段就是由動機(兩個二分音符時值的和弦)重復組成的段落,而A?段僅僅是將A段的最后一個動機重復省略再加上動機的變形,其整體與A段并無區別;而A?與前面的A區別在于和弦的性質不同,且和弦的重復音相對減少。所以,事實上思維里多夫在這里是將同一器樂段落當做是作品的前奏、間奏以及尾奏,所以我們可以將段落劃分①中的A、A?、A?看成是同一段旋律,如段落劃分②所示。
段落劃分①中的B、B?、B?在旋律的形態上是一致的,這三個段落最明顯的區別在于歌詞。首先三段歌詞沒有重復,其次每段歌詞在語境上都具有規整和上下次序的關聯性,符合“分節歌”形式歌詞所具有的一般特點。
B段歌詞:“在晚會上我們品嘗主人斟給我們的酒……”
B?段歌詞:“這第一杯酒是為了……第二杯酒是為了……”
B?段歌詞:“希望第三杯酒之后……”
二、歌詞源于本土詩歌
思維里多夫在合唱創作時多數會使用俄羅斯的著名詩人所寫的詩作為歌詞,如作品《熱情清唱劇》、《史詩“紀念葉賽寧”》以及本文所探討的《普希金的花環》等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作品。其中,《熱情清唱劇》的歌詞來源于俄羅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詩;《史詩“紀念葉賽寧”》的歌詞來源于在今天被認為是蘇聯詩歌的奠基人之一的葉賽寧;而本文所探討的《普希金的花環》的歌詞來源于被認為是俄國最偉大的詩人、現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
在音樂藝術的創作當中,歷史上有很多作曲家在歌劇、音樂劇、清唱劇、合唱套曲等體裁當中應用到著名詩人的詩歌作為其表現的題材或歌詞,如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塔尼耶夫等。與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以其他應用詩歌作為創作題材或歌詞的作曲家相比,斯維里多夫的作品中,以俄羅斯的詩詞直接作為歌詞的合唱作品占一半以上。除了上述所述的代表作品之外還有以民間詩歌作為歌詞的《庫爾斯克之歌》、以伊薩阿克楊的詩作為歌詞的《父輩的故鄉》等。
從上面的例舉不難發現,以詩歌直接作為歌詞進行創作是思維里多夫合唱創作的一個重要符號。而與此同時這些詩歌均出自俄羅斯的民間或者是扎根于俄羅斯本民族詩歌創作的詩人,如普希金、葉賽寧都是在俄羅斯詩歌史上具有代表性里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的詩歌創作都深深扎根于斯拉夫民族精神,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思維里多夫能在眾多的詩歌中選用他們的詩歌以及散落于民間的詩歌直接作為其合唱創作的歌詞,并且占他所創作的合唱作品的大半部分,可見斯維里多夫的創作是扎根于斯拉夫民族內涵的,他這樣做就是為了斯拉夫優秀的民族精神和內涵得以傳承和流傳。
三、扎根于“東正教”的合唱音響
俄羅斯大都信奉東正教,其合唱的音響特點是較為厚重,雄壯,這與西羅馬風格的合唱所追求的那種輕、飄、亮的音響是有很大區別的。早期西方合唱的發展就是以教會的圣詠發展而來。因此在音響的繼承上,思維里多夫的創作手法以柱式和弦和復合的和弦為主,而且在聲部的分配上并不是簡單的進行分配而是在每個具體聲部當中在進行細分,除此之外,斯維里多夫還應用到雙合唱隊的這種編配形式,這使得整體的合唱音響較為豐滿、厚重。
例1是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環》當中第一首作品的一部分,從譜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斯維里多夫的創作在聲部的分配上對聲部進行了再分,最多的將女高音聲部再分了三個聲部,這樣的聲部處理方式使得整體的音響更為豐滿。其實這樣的創作手法,不僅僅限于這第一首作品,本部合唱套曲整體上都使用了這樣的柱式和弦織體,且局部伴以聲部的再分方式。
例2是合唱套曲《普希金的花環》當中第二首作品的一部分,這里斯維里多夫將女聲分成了兩組以及兩小節的兩位女高音的聲部疊入。這里的合唱團配置相當于兩支女聲合唱團,而且每個女聲合唱團都擁有四個聲部,在織體上使用柱式和弦,音響很豐滿、厚實。在本部合唱套曲當中,除了第二首作品之外,第四首與第十首也都應用到了雙合唱隊的這種配置形式。
通過上述的兩個例子來看,思維里多夫合唱音響的觀念是扎根于東征教的那種雄壯、渾厚的音響特點的,正是因為這樣的音響特點,所以他的合唱創作以柱式和弦以及再分聲部和雙合唱隊的應用為主要手法,在這樣的織體編配手法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東正教合唱風格中厚實、雄壯的音響特點。
四、總結
綜合上述三點內容,對于思維里多夫的創作民族化的傾向的方式大致分為三個方面。首先,在音樂結構的安排上應用到了民間音樂當中“分節歌”的結構處理方式;第二,在合唱歌詞的選用上,直接選用俄羅斯著名詩人或民間流傳的經典詩歌;第三,在合唱織體編配的手法上體現了東征教的合唱音響厚實、雄壯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曹通一.俄羅斯合唱文化解讀[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10:121-124.
[2]歐陽小華.《史詩“紀念葉賽寧”》作品介紹(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02:27-37.
[3]阿·索霍爾姆·比亞利克 ,呂金藻等. 蘇聯音樂史綱[J].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9,01:58-70.
[4]向方,李洪梅,袁秀敏等.蘇聯當代作曲家小傳[J].音樂學習與研究,1988,01:48-63.
作者簡介:丁明飛(1990— ),男,安徽省天長市人,職稱:無,學歷: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在讀,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合唱指揮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