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琰
摘要:財務管理是事業單位管理的核心部分,對于保障單位經濟活動的規范性,提高事業單位經濟活動效率有著重要意義。但長期以來,我國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傳統計劃經濟和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而一直處于薄弱環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顯露出了一系列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本文作者通過對目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觀察和研究,給出了一些優化財務管理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事業單位 財務管理 經濟環境
財務管理工作是事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業單位財務部門要以現代組織理論為指導對其財務機構進行改革創新,構建創新型的財務組織,針對市場經濟發展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做出變化,從而適應形勢發展,推動事業單位進步。
一、加強績效預算,提高預算管理水平
(一)加強前期預算編制工作
強化前期預算編制,是加強績效預算的前提。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制一般包含了所有經費的收入與支出相關內容的編制,事業單位財務部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各項財務的收支。在預算方案編制完成后,首先要將方案交由預算管理職能部門審核,在審核通過之后,經由預算管理委員會最終批準后實施。在預算編制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提高預算方案的科學性,要盡可能的細化各項預算支出,以便于預算的執行和考核。
(二)建立獎懲機制,確保預算目標的順利實現
預算目標能夠反映出整個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預算目標的實現,反映了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規劃性。在預算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事業單位可以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對積極幫助單位實現預算目標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破壞或不能按要求達到預算目標的部門給予適當的處罰。這樣的獎懲機制能夠充分調動起員工參與單位預算管理的積極性,促進預算目標的順利實現。當然,在制定獎懲機制時,要注重對員工的精神和物質雙重獎勵。此外,完善健全的獎懲機制也是解決事業單位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科學評價預算體系,積極總結經驗
事業單位要實現高成本效益,就要保證單位的預算方案能夠正確的執行,而保證預算方案能夠正確執行首先得保證預算方案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這就要求事業單位要對其預算體系進行科學的評價。投入產出比是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績效評價的一般性辦法,因此,事業單位應該不斷強化單位內部的成本效益觀,按照成本效益原則細化分析預算執行效果,通過工作總結,為預算提供經驗以及改進方案。
二、加強資產管理,提高單位運行效率
(一)做好資產間的預算聯動工作
要做好單位存量資產與增量資產的預算聯動工作。預算聯動工作是針對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進行的,在這一工作中,事業單位應該將存量資產作為聯動基礎,在這一基礎上對增量資產進行合理預估,提升事業單位資金運營效率。事業單位相關財務部門要對資金的使用、金額、流向等有詳細的監督和記錄,以便于更好的掌控各項資金的使用情況,在工作過程中及時發現資金使用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從而實現增量資產的科學管理。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
要提高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效率和資金安全性必須以制度約束作為基礎和保障。事業單位管理者要細化資金管理的職能分工,合理劃分事業單位資金管理、預算管理兩個部門之間的權責界限。實際工作中,資產部門應主要承擔存量資產管理及使用狀況分析工作,預算部門承擔增量資產的管理及分析工作,同時,兩個部門要實時的進行溝通,協調兩類資產的使用,并且進行匯總分析,從而強化事業單位資產配置。
(三)嚴格執行國有資產配置的審批程序
事業單位進行年度編制時,單位相關財務部門會對本年度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并商討規劃來年的資金使用計劃,然后提出具體的年度預算計劃,并將計劃上報相關部門審核和批準。相關部門要加強國有資產配置的審批程序管理,嚴格執行審批標準。
(四)健全和完善資產配置標準與績效評價體系
事業單位資產的使用效率高低,需要通過資產配置標準衡量,因此,事業單位應該不斷建立健全資產配置標準,要不斷深化資產配置標準的研究,建立起真正適合我國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配置標準,將我國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不斷科學化,規范化。此外,要建立與資產使用和配置情況相關的績效評價體系,以進一步提高事業單位資產使用效率與質量。
三、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單位行為
(一)建立標準的定額體系
在制定事業單位定額體系的過程中,應注意事業單位的財務標準與財務資源的適應性,做到既有標準,有具備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定額體系一旦與單位財務資源不適應,就容易出現單位資源的浪費,影響標準要求的完成。此外,制定標準定額體系,應該結合事業單位歷年支出水平以及單位現有資產狀況,分析當前資產狀況與定額標準之間的差異部分,針對差異做出適當調試,提高標準體系的適用性。一般的,目前事業單位的資金支出主要由專項經費與正常經費兩類構成,而專項經費在制定標準定額時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使得執行情況產生偏差,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實時做出調整,以保證其在穩定的同時還能適應環境變化,這也就要求單位在制定標準定額時,劃分的標準不能太細。
(二)建立相應的財務考核與費用控制環境
財務支出計劃是保障事業單位財務活動有序開展的必要條件,事業單位應該根據預算狀況以及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財務支出計劃,要以資金使用的合理性、穩定性為目標,盡可能的減少資金的使用不合理和浪費現象。事業單位可以建立相應的財務考核制度來督促員工按照標準或預算規定來使用資金,特別是事業單位的高級領導人員,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從而帶動整個事業單位杜絕浪費,合理控制預算。
(三)建立完善的財務審批制度
財務收支與控制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優化,就必須不斷完善單位的財務收支控制。事業單位可以通過建立嚴格的財務審批審計制度,將單位內的一切收支報銷計劃都納入審計制度中,實現嚴格執行,對于審批通過的,應該盡快執行,審批不通過的,應堅決抵制。此外,事業單位還應該不斷對內部審批制度流程進行優化,提高審批效率,時財務崗位不相容職責分離,對財務審批的細節做出完善。
四、構建財務風險控制體系,增強事業單位防范財務風險能力
(一)明確財務風險控制目標
事業單位風險控制的內容主要包括單位資金安全、使用情況、配置及負債方面。事業單位風險控制目標,應基于單位經營發展戰略目標制定,并要結合單位風險控制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及改進,從而實現風險的有效控制,保證財務活動的合理合法性。
(二)增強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財務風險控制意識
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對財務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實現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風險意識的提升,就必須提升財務管理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同時,要讓財務管理人員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工作能力與素質以及其崗位勝任能力。此外,培養和提高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也是事業單位風險控制的重要內容。
(三)建立財務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
風險識別及預警機制是單位風險控制體系的重要環節,能夠促使單位財務風險控制的實現,保障單位的穩定運營。事業單位在建立風險識別及預警機制的過程中,應該重點把握預算方面工作,《預算法》對此也有一定要求。事業單位應該針對單位預算特點,在編制、審批、調整方面建立相關的控制程序,從而將財務風險降低,實現高校的財務資金使用。
(四)加強對財務風險關鍵環節的控制
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控制機制建設應該明確重點,在風險識別、控制、化解、評價方面強化建設力度,同時引進先進的現代技術,實現有效監督,對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監控,可以在單位內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項檢查,實現風險關鍵環節的有效控制。此外,事業單位應該強化財務制度的落實,從而有效地提高事業單位防范和控制自身財務風險的能力。
五、結束語
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優化工作是循序漸進、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財務預算情況以及支出情況愈發復雜化,事業單位想要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財務會計信息,就要不斷優化其財務管理方式。本文給出了一些優化財務管理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夠為在進行財務管理優化工作的事業單位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許冬梅.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1(32)
[2]劉秀偉.新時期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優化路徑探索[J].商. 2014(07)
[3]孫宏寧.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預算管理的幾點建議[J].齊魯珠壇. 2014(04)
[4]孫毅.關于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15(03)
[5]張曉光.我國事業單位財務預算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J].品牌(下半月).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