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乙
摘要:隨著我國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近些年來我國高速公路雖然取得了飛速發展,同時也出現了管理滯后的現象,特別是在財務管理方面。本文針對當前我國高速公路存在的現狀,進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討。在具體的政治經濟社會大環境下,特別是國家“四萬億”財政投資和“一帶一路”大的投資環境下,分析目前我國在高速公路建設方面的現狀和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就高速公路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及具體策略進行了分析,以期對我國政府投資對高速公路將會產生的各種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關鍵詞:財政政策 高速公路 影響
一、國家出臺4萬億和“一帶一路”政策的背景
2008年11月5日,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出臺相關財政政策,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會議還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為落實有關的工程建設項目,預計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其中,在普通國道建設大約需要2.2萬億元,國家高速公路大約需要2.5萬億元。之后,全國高速公路投資建設速度大幅提升,2009年,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增加4800公里,2010年,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增加9100公里,超過“十一五規劃”目標9108公里。
為保障此項重大財政政策的順利實施,中央政府計劃修訂《公路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公路建設投融資政策,逐步建立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統籌發展機制。
二、國家4萬億投資和“一帶一路”對公路建設的影響
高速公路建設行業一直由政府主導,任何重大政策的出臺對此行業造成重大影響,并傳遞到相關行業。
首先,國家下重金進行公路建設,不僅對地方經濟增長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而且還表現在建設期的投資需求拉動效應,通過公路建設能帶動建材、石化、機械、汽車、運輸、旅游、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在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公路建設也成為我國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重要領域,為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作出重要貢獻。
其次,公路建設的規劃、設計、運營及維護也將給勞動者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據官方不完全統計,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設將為社會直接提供130萬個就業機會、間接提供150萬個就業機會。近年來,全國公路建設的施工人數常年約280萬人,施工高峰期達到400萬人,對緩解就業壓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再次,公路建設對減輕地方貧困差距、促進南方、北方和西部地區發展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國家4萬億投資對大容量、快速度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的建成,一方面為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提供了條件,使內陸欠發達地區更容易獲取先進技術,擴展生產可能性邊界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為內陸地區打通出海通道,有效改善了內陸地區的投資和發展環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理區位給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促進了內陸地區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不僅推動了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基礎的相關產業的空間集聚,也促進了產業鏈條的延伸和生產環節的跨區域配置,成為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重要軸線。
最后,國家4萬億投資和“一帶一路”財政政策對供應商的影響也非常大,特別是對中游的機械制造行業、上游的鋼鐵行業的影響,四萬億計劃實施后,開工率和產量環比上升,部分公司2009年2月出貨量同比大幅上升。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全面發展,同時也給鋼鐵行業帶了新的希望,給傳統鋼材企業帶來了新的生機。
然而,在實施4萬億和“一帶一路”政策的同時,也要格外注意由此而帶來的各種不利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統籌不到位。四萬億投資計劃實施,是以政府大幅增加公共開支以提高經濟增長為目標的,最終表現為各地方政府以實際投資額作為評價依據,大干快上,以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論英雄,不考慮統籌安排及經濟效益分析,相當一部分高速公路車流量低于預期,收取的通行費用不能滿足償還貸款的需要。
其次,全國各地大興土木,盲目建設公路,造成了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在路通經濟通的同時,建設過程中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壞恢復被忽視,形成嚴重水土流失;加上私家汽車的數量也一年比一年多,公路大塞車,車禍等現象一年比一年嚴重,與此同時停車場等各項配套措施也遠遠跟不上。
再次,在國家4萬億投資大環境下,各地盲目建設公路,為縮短工期而忽視客觀規律,造成公路工程質量不過關,通車后時間不長路面就需要大修,不僅嚴重浪費國家財政支出,也造成了交通擁擠,同時為了保證工期,一些領導趁機撈業績,保證升官發財,以致不顧下面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政府監管不力,對過程中的一些腐敗現象只好采取“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態度而忽略。
最后,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對鐵路尤其是高鐵建設項目的資金安排比例過大,造成了鐵路建設在一時間大干快上,一些隱患現在陸續暴露出來。攤子鋪開了,覆水難收,收緊了很可能遺留下許多半拉子工程或者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而不收緊則很可能是吞噬資金的無底洞,造成了很多工程尾大不掉的局面。
三、針對以上將會出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公路方面的建設。只有將道路修好,才能吸引有好的項目和好的產品及時運送出去,俗話說得好,“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是至理名言,這個路是農民的致富之路,不是上面那些地方政府和某些人的致富之路,提高農業的補貼和糧食的收購價格,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增加農民的收入,也可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農村和城市貧富差距,減輕城市人口就業壓力等一系列工作。
其次,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公路建設,打通中西部地區與鄰國交通線,實現我們“一帶一路”偉大戰略政策的實現,再次展現大國的雄風。東部地區的經驗表明,交通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始終處于基礎性與先導性地位,因此,西部地區的交通發展正是題中之義。俗話說:“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沒有完善的交通,經濟是永遠發展不上去的,而經濟發展不上去,“條件”則是永遠無法“具備”的,因此,筆者建議在公路建設方面,首先打通省際"斷頭路",建設北京至昆明、北京至拉薩、青島至銀川、連云港至霍爾果斯、上海至西安、上海至成都、杭州至瑞麗、廣州至昆明等國家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西部地區路段。中西部地區落后的最主要根源是交通,而發展最急需的也是交通。
再次,在資金流向的監督工作方面,審計部門應該轉變工作思路,提前介入,全程監控,實行預算編制、審查到執行過程的公開和透明,真正建立并實現財政公開透明的環境,讓民眾明白政府的財政預算、決算報告和重大建設項目的批準和實施情況,確保政府財政資金的有效到位運行。
四、結束語
通過對4萬億投資的出臺背景,對公路的投資額度,投資去向的分析,本人認為中國政府對于在當時我國面臨的經濟危機的決心及對策思路是正確的,也確實對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但在具體的細節分配和實施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分配比例的不適,4萬億投資用于基礎性建設的資金和額度過大,沒有合理規劃公路建設,盲目建設,造成一系列爛尾,雖然刺激了原材料的消費,也拉動了經濟增長,但造成資源的浪費以及對中小型企業的擠壓。而用在刺激內需上的投資則相對顯得偏小,刺激居民消費的內需方面相對微弱。又如在投資額度的確定上略顯“生猛”,投資額度確定偏大,給通貨膨脹埋下了伏筆,這在當前也得到了驗證。
參考文獻:
[1]王曦.陸榮危機下四萬億投資計劃的短期作用與長期影響[N].中山大學學報,2009,04.
[2]周姍穎.四萬億投資對經濟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1
[3]王沛沛.淺析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之效果[J].商業文化,2010
[4]白結林.對政府擴大內需四萬億投資計劃的思考[J].南方論刊,2009
[5]楊微.對四萬億投資計劃的分析與思考[J].社會發展,2011
[6]曹潔.從“四萬億投資”看中國財政職能[N].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