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近年來,養老保險一直都是我國的一項熱門話題。目前,企業的養老保險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并步入正軌。但是,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改革依然處于不斷探索之中,養老保險會計的發展也不完善。對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問題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事業單位保險體系的建設,還有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和妥善解決民眾訴求。基于此,筆者通過分析事業機關單位改革養老保險會計的必要性,結合現階段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中的問題,探析了我國事業機關單位養老保險會計的改革對策。希望有助于我國事業單位的發展和整個養老保險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事業單位 養老保險 財務 改革 建設 措施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正式提出對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進行改革要追溯至2008年,我國政府正式提出要在有關事業單位中進行職工養老保險改革試點。發展至今,改革已歷經7年之久。然而目前,我國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改革仍然處于“試點”階段,而且在具體改革過程中進程緩慢、困難重重。目前,我國事業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有數千萬,養老保險改革勢必會影響這個群體的利益。因此改革問題備受關注。2014年的“兩會”,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更是成為會議的重點。本文在當前階段選擇對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會計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改革建議,具有一定的積極性與現實性。
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我國正在建立健全“和諧”的經濟市場體制。原有的事業單位退休養老機制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產物,已不適應我國事業機關單位目前改革改制的要求,也不適應國家所提倡的養老保險“并軌”的要求。因此,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改革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緊迫的。
二、我國事業機關單位養老保險會計的當前現狀及有效性分析
(一)籌資結構過于單一
目前,我國企業的職工養老保險已實現“社會化”管理,但是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依然采取的是事業單位本身進行管理和發放。凡是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人員,無論是生病還是離世,均由事業機關單位自身予以負責。在這種背景下,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實際等同于“單位保險”,籌資結構相對單一,只是由單位本身予以籌集。而且“社會化”程度很低。不僅如此,這種形式的養老保險無法真正體現養老保險的目的,即“權利與義務相結合;待遇與貢獻相對等”,違背了社會保障的基本要求與原則。此外,由于養老保險的籌資結構過于單一,一旦事業單位本身出現問題(尤其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對離退休人員的生活影響將是巨大的,存在一定的風險性。
(二)事業機關單位承受的財政壓力過重,不利于財務風險的降低
目前,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每年的離退休人員有增無減。再加之近年來人們工資待遇水平不斷上調,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不斷被擴大。在此背景下,事業機關單位承受著巨大的養老保險供款壓力,由此所產生的財務風險也十分巨大。據筆者調查,某三線城市,2004年全市機關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人員數目為1356人,2014年十年間增至4687人。而在此期間的年度養老金支付數額也自2004年的1124元增加到2014年的9358元。通過數據可知,我國事業機關單位在養老金方面所承受的財政壓力很大,而由此所產生的財務風險也是十分巨大。因此,響應國家號召,對養老金實施改革,實現“并軌”,有助于改變事業機關單位離退休人員由國家和單位自身“統包”的模式,從而能夠使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方式向“社會化”邁進。而在此過程中,籌資方式也必將更加多元化。在大大降低財務風險的同時,還能使事業機關單位的改革改制更加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
(三)養老保險待遇差異較大
其實,在我國改革開放伊始,企業與事業機關單位的人員退休金情況大致相當。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財政要求企業單位要統一參加社保,自此之后,我國企業的養老金水平始終處于一個相對合理與穩定的狀態。即使人員工資水平不斷上調,養老金水平也始終處于穩定狀態。與此同時,事業機關單位的人員養老金基本是由財務與單位自身“分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事業機關單位的人員養老金普遍高于一般企業。據筆者調查,2004年我國企業人員的養老金為7800元/人,而事業機關單位的人員養老金卻高達15000元/人。雖然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企業退休人員不斷上調養老金標準,但是仍然遠遠低于事業機關單位的水平,并不利于公平與穩定。而這背后也給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金會計處理帶來一定困難。
三、我國事業機關單位養老保險會計的未來發展之路
(一)進一步確定事業機關單位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與基數
和諧的社會關系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的。由于我國的大部分事業機關單位的財政管理機制和人事管理機制具有相通之處,故國家針對事業機關單位的養老統籌范圍應當給與明確的規定:要求事業單位員工實行全員統籌;以06年工資改革為基礎對單位繳費基數加以明確,在繳費基數中加入崗位工資、津貼工資和績效工資等;與企業繳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相一致,事業機關單位養老金繳納實行單基數繳費方式;拓寬養老金融資渠道。其中,拓寬養老金籌資渠道將直接關系到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的高低和退休高峰期資金壓力的大小。故針對這一政策,政府可以使用統籌資金對大型、投資回報理想的項目(如電力、通訊設施等)進行投資,并嚴格界定投資資金的比例以及投資管理流程,保證統籌資金的安全穩定;另一方面,針對養老基金的社會捐贈行為,政府應當給與充分的優惠政策加以鼓勵,并逐步構建起政府財政資助,國家、企事業單位、個人三者共同籌資,基金投融資、社會捐贈多渠道管理的全面立體型養老管理體系。養老保險改革已成為現代社會制度改革趨勢下必須經歷的一項制度革新,同時,政府也應當認識到這項工程的復雜性,所以不可能追求一蹴而就,而應當將改革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考慮全面,針對不同的情況按階段分步驟的進行。
(二)基本養老保險與職業年金并行的新型養老金制度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基本養老費用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單位負擔的部分一般不得超過單位工資總額的兩成(因特殊情況需提高比例的應報國家財政部審批);個人負擔部分為個人工資的8%。單位繳費部分進入社會統籌基金,而個人繳費部分則劃入個人的養老金賬戶。當個人繳費年限達到15年時便可以領取基本養老金了,基本養老金是由社會統籌基金提供的基礎養老金以及個人繳費賬戶存儲的養老金這兩部分組成?;A養老金的標準則是根據職工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在職職工月平均工資以及個人指數化的月平均繳費金額的平均數為基數,繳費每滿一個年度多發1%,計算時還應將當地的工資增長水平以及物價上漲情況對養老金的影響考慮因素在內。另外,《決定》還指出,單位個人工資超過上年度當地在職職工平均工資三倍以上的部分不計入個人工資繳費基數,繳納金額比當地職工平均工資60%還要低的則按60%計算繳費基數。針對改革后機關事業單位員工退休后領取養老金偏低的情況,《決定》對機關事業單位施行職業年金進行了批示,要求機關事業單位為員工建立職業年金。單位按照不超過單位工資總額8%的部分繳費,個人則按照個人工資總額的4%繳費,職工則可以在退休后按月領取這部分補充養老保險性質的年金。職業年金由有資質的社會保險公司加以管理,以保證年金的保值增值。
針對這一系列改革,筆者認為應對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一定的調整和補充;第一,針對補充養老保險性質的職業年金進行更為詳盡的補充規定,嚴格規定繳納比例,年金由國家財政部相關部門進行監督管理,提高年金管理的規范性和穩定性;第二,針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金的管理,中央應在人保部建立事業單位養老金統籌管理機構,統一制定和調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相關政策;第三,通過發放特定定向國債加強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金的投資保值增值工作,確保養老金的安全性以及保證其一定的增值空間。
四、結束語
如今,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管理相較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此次針對事業機關單位進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則是我國政府對固有養老金制度的一次大膽突破,雖然在改革過程中可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去嘗試便永遠不會有進步。筆者通過對固有養老制度存在問題的分析以及對部分養老金改革政策的解讀,望對今后的事業機關單位養老保險會計的進一步發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張建慧.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企業養老保險并軌研究[N].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2]楊晶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研究——以重慶市為例[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
[3]余仲華.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六大困境[J].中國衛生人才,2013,(6)
[4]鄭秉文.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的關鍵是三個“聯動”[N].中國證報,2009(2)
[5]程恩富,黃娟.機關、事業和企業聯動的"新養老策論"[J].財經研究,2010,(11)
[6]馬樑.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問題及建議[J].人力資源管理,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