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龜茲樂舞是西域藝術文化的瑰寶,其中本文以西域的動物模擬舞馬舞為例進行藝術特征探悉,它們也是存在于新疆維吾爾族地區樂舞文化的帶有龜茲藝術特征的文化形態。
【關鍵詞】龜茲樂舞;動物模擬舞;馬舞
序言
龜茲地區擁有廣袤的草原,生存有眾多動植物,造就了不少依靠動物的形態所塑造的舞蹈,這些就叫做動物模擬舞,大概也跟原始時期的一些宗教信仰以及祭奠行為有著重要的關系。所說的這種舞蹈在龜茲地區占據了非常龐大的地位,目前為止依然在不同地區盛行的豐富多彩的這類舞蹈,可以算是以龜茲樂舞為典型的對當地舞樂的一種繼承發展。
一、馬舞的概述
西域的名馬可以說從很久以前直至今日都聞名出眾的,在西域上生活的人們從一開始起就使“天馬”被馴養成舞馬,然而舞馬藝技經歷多次改變最終促成了聞名的帶有自己色彩的技藝,本人從多方面的視覺感對它的的衍生及發展展開了描繪,這樣一來就便于審視這一區域和其他區域技藝之融合貫通的情形。自從漢代之后,尤其在唐朝,西域和各地政治以及貿易金融的聯系越發頻繁,知識技藝認知達到了高峰。以龜茲等為代表的西域樂舞,大批的走進中原,在東土大地上掀起了一場強烈的藝術之風。馬舞便成為這場藝術之風里格外顯目的一頁。
二、馬舞的表演形式與內容
馬舞,主要是由于西域盛產駿馬,然后去效仿其不同形態產生的模擬舞蹈。
遠古的龜茲馬有絕大多數源于烏孫,而且一直不停歇地流入中原地區,恰巧龜茲正好處在農業與游牧的交匯地區,才導致其在境內也頗為流行。
所說的這種馬舞的表演通常情況下是由三個人組合形成,由其中兩人假扮為馬,身上套上馬的一些修飾物品,而另外一人則佩戴對應的修飾帽騎在馬上面作為騎手。這個騎手右手拿著鞭子,左手執韁,昂首挺胸,無比形象的展現出騎士威猛凜凜的氣勢,讓人感受到一種英姿颯爽的氣魄感。
舞馬這門技藝不單出現于西域,同時也流傳在中原大地。西域馬舞(是人假裝扮演)流入中原以后,就與當地中原藝術融合而變成美輪美奐的藝術形式。馬舞是一種帶有民間藝術的舞蹈,它展現出了自身的耐力與腦力。西域的人們把西域馬彪悍勇猛的視覺沖擊感流入藝術的世界里,形成并發展出了不同形態的馬舞藝術,它成為西域民眾對國家藝術瑰寶不可磨滅的一大奉獻。
三、馬舞的藝術特征
(一)馬舞動作的模擬化
馬舞,它的主要特點便是效仿馬的不同體態特征,舞蹈者穿戴馬舞的服裝,透過舞蹈各種方式以此來模仿馬的形態動作,營造馬的逼真感覺,馬舞演員則非常忘我的表演,將馬的方方面面形態展示的格外形象。早在1960年考古工作者于吐魯番阿斯塔那336號墓中發現出土了一件彩繪舞馬俑,它形象的再現了騎馬的勇士堅強并且快樂的心態,極具積極向上的感知。通常是兩個人來表現,當中一人頭帶馬的裝飾物,像馬一樣馳娉,還有一人手里拿著馬鞭在其后跟著,跟隨著跳馬舞人的不同形態進行舞蹈。音樂響起時,舞馬人跟著音樂的旋律,舞動著馬的不同姿態,又蹦又唱,又結合馬的習性特征,編唱和馬相聯系的不同歌調和詞曲,略顯搞笑詼諧,有著變換莫測的神秘感。
(二)道具在馬舞中的運用
1.道具來自生活的提煉
崔英美在《淺談道具在舞蹈中的使用》一文中,談到其中的道具是由生活物品與藝術產生關聯后的產物,談到了道具使用與舞蹈情感表達的關系。諸如楊秀敏《淺析舞蹈道具的重要性》等理論成果,有些人從大藝術環境中“道具”的作用入手,還有人從宗教、文化、儀式方面來解讀道具的使用情況,也有人從道具的分類、使用場合等出發,記錄了道具于動作中的使用和借鑒。這些理論成果為本論題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讓我們認識到“道具”存在于舞蹈表演的重要性。隨著一道具推至眾人面前,為我們奉獻視聽盛宴之余,觸動受眾的味覺神經。我們熱烈的舞蹈中體驗西域人勞動的艱辛、收獲的歡樂,也被打開味覺神經。
在此,道具為眾人呈現西域人民濃香四溢的生產場景,與音樂和舞蹈觸動味覺神經,敞開舞蹈表現的另一個維度。有些舞蹈使用了西域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套馬桿,意為需要技巧的工具。其中生活中牧民套馬時左右晃搖擺動、套馬桿、繞馬桿等生活原型,作為舞蹈創作元素融入作品中,提煉出套馬手的顫抖繞、勒馬翻身轉等來自西域當地的人民生產生活。使用與戰爭相關的舞具,讓舞蹈作品呈現的戰爭場面更加鮮活和觸摸感,并體現了西域人民驕勇善戰的斗志和不甘屈服的民族精神。
2.生活舞蹈道具中的語匯和風格
使用日常生活用具作舞的形式廣泛地流傳在西域民間,沒有固定的套路,基本是在其熟練運用一些普通動作后,在感情興奮的時刻當場隨性舞蹈,舞蹈的姿態和幅度也會隨著氣氛的濃烈而變化。西域人民從世代生活的草原環境中,自然形成了穩健的身姿、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這些都在舞蹈表現中有所體現。馬舞(舞馬)舞蹈節奏感染力強、熱情粗狂,舞者的舞蹈動作穩健有力、自由舒展,與其馬背上自由馳聘的草原生活密切相關。西域人民使用盤子、馬鞭、套繩等日常生活用具,作為舞蹈道具增加了舞蹈作品說服力,并改變西域馬舞原有的舞蹈語匯風格。與其相對應的是,套繩、馬鞭等手持和生活用具,增加了身體語言表達維度,馬鞭甩打得節奏聲、套繩與身體不同部位的互動,每一次歡慶都是道具新語匯的靈感迸發。這些新的舞蹈語匯,使舞者更多的創新身體的運動序列,是在道具本身對舞蹈運動規定下的技巧性變化,是道具物屬性外的規定性。馬鞍、套馬桿、馬鞭等都是西域人民在套馬、馴馬的過程中必須要用到的工具,被當作道具用在舞蹈表演中,暗喻著西域民族幾千年文化的歷史沉淀,也是西域人民審美的主要對象。
(三)馬舞的風格特點與音樂的相互作用
西域人民具有其自身文化特點的藝術,是祖國文化瑰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西域舞蹈一直頗負名勝,傳統的西域馬舞舞蹈旋律輕盈,舞姿輕妙,手臂揮舞,手拿鞭子、蹦起跳躍,體現了西域人民質樸純真、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性格,極其賦有深厚的民族特征。
1.動作的基本特點
西域馬舞中最顯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肩膀、手臂和腕子。能夠把一個舞蹈作品展現的充實飽滿以及具有可觀性,不但要熟練掌握日常的練習,演員還需注重肢體靈活性的配合,并且要配合舞蹈本身來達到最終的完美。
2.基本風格
西域人民得性格特征是由牧原生活得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只有當西域馬舞的牧原傳統觀念存在于舞蹈演員心中,他們才會在作品里展現出那種獨有的本土意境。事實上,舞蹈自身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所以,從這個出發點看,演員便是在跳哪個方面的舞蹈時,同時也在展現這方面的韻律路線。
3.節奏的運用
節奏是其強度、情緒基本要素。在了解了馬舞的基礎要素、形態、類型后,并且要懂得怎么處理其中的節奏,這樣才會使作品表現的更加完美。作品完成,不僅重視其強度,還有動作的快慢、大小、輕重的變動及比較、循環和重疊也同樣需受到重視。
4.與音樂的相互作用
音樂帶給人的感覺是美好的,是豐富多彩的,并且能讓人們再次感觸回想那些過去的感情,激發出我們對以往的留戀以及對未知將來的美好向往。音樂的語言用自身的隨意性、不準確性讓觀眾們得到了暢想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了觀眾將它改進的動力,這也變成舞蹈結構形成的根據。
舞蹈編排的音樂由作曲者依附舞編者的編舞意境思維和它的感覺創造出與舞蹈感情非常相似的音樂,極其恰到好處。有音樂的陪襯,舞蹈中所展現的內涵愈更加清晰明亮,觀眾依據舞蹈演員的形體動作及與音樂的律動、快慢緩急和韻律特點,才能感受到其內在的感情和特性。
總之,音樂在舞蹈中引領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創建塑造人物性格,表達豐富的情感理念,將劇情步步推動,在改進其旋律特征、感情等其他眾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舞蹈藝術里,音樂與舞蹈互相支配,互相彌補以及互相影響。音樂帶給舞蹈以活力,反而也使本身整體化,使音樂更加大放光彩,便讓觀賞的人們得到各個方面的美感。
除此馬舞以外,本人再簡單介紹一下同樣存在于龜茲樂舞中的模擬性舞蹈,獅子舞、鳥舞和猴舞。在龜茲石窟壁畫里猴是動物里出現最為多的。那時的猴舞在其中已非常普遍。在進入中原之后,也一樣備受各種人們的愛戴和喜歡;鳥舞,也同樣存在于各種龜茲石窟壁畫中,如在克孜爾石窟17窟壁畫中繪有一女子,上身赤裸,下身著裙,兩手舞動飄帶作鳥飛翔;獅子舞是一種模擬獅子的樂舞,最早記載西域獅子舞,則見于《新唐書音樂志》,便設五方獅子,這里明確指出,獅子舞產生于龜茲,每方獅子由12人扮裝,共有五方獅子,規模相當大。
四、龜茲樂舞在西域民間舞蹈中的傳承與發展
“絲綢之路”上光彩奪目的龜茲樂舞藝術對現代的維吾爾族舞蹈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維吾爾族舞蹈則吸收它的精髓,于不斷衍變和進步中,造就了內容豐富、獨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在新疆一帶至今風靡。那愉快歡暢的舞蹈動態,讓觀賞者能夠欣賞到龜茲樂舞美麗的倩影。接下來了解和剖析一下賽乃姆舞蹈和納孜爾庫姆舞蹈。
(一)賽乃姆舞
賽乃姆是最賦有特點的一類舞蹈,肢體語言首先會展現于頭、肩、手腕、腰、小腿等這些上面。通過賽乃姆的肢體語言能夠知道,它繼承了龜茲舞蹈中的很多靈感,而且也存在于壁畫中,這些為我們提供的豐富的資料,足以證明漢唐以來龜茲舞蹈的肢體語匯在如今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舞蹈中取得了繼承。
(二)那孜爾庫舞
那孜爾庫姆舞是非常流行的維吾爾族民間自娛性的男子舞蹈,當中的“跳起三拍手蹲落”等一些肢體動作跟龜茲樂舞中的“跳身轉移寶帶鳴”這一動作相類似,具有很大的相同點。并且,至今維吾爾族的其他舞蹈里還存留著龜茲樂舞中胡璇舞的一些肢體特征,傳承其精華。這些都與龜茲樂舞存在著很多共同點。
結合上述,不難知道,維吾爾族很多肢體動作都與龜茲樂舞有著微妙的地方。在維吾爾族原始舞蹈中,積累了太多的龜茲樂舞的形態特征。除了這些之外,很多具有技術技巧以及工具使用的舞蹈,同樣都是它的延伸和改良。這些,恰巧都是對古代龜茲精神的延續。自古至今,奇特、絢麗、充斥著感情的龜茲樂舞,在這廣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繼承并充實著,其絢麗多彩得光輝一直到今天仍蓬蓽生輝。
結語
總之,龜茲樂舞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無可替代,它不僅是西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與新疆維吾爾族的樂舞有著緊密不可分割的聯系,這也成為當地動物模擬舞蹈發展的重要因素。剖析它的藝術文化特征,更有利于我們對龜茲樂舞乃至整個西域動物模擬舞蹈有一個更加詳細全面地了解,對以后傳承它們的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不管是龜茲樂舞影響下的動物模擬舞蹈還是龜茲樂舞本身,都是我們寶貴的藝術財富,所以,我們勢必要永遠的把它發展下去,為龜茲藝術的傳承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鮑自斌,龜茲樂舞和現代維吾爾歌舞的歷史淵源[A].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C].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0.
[2]蘇北海,龜茲千佛洞壁畫與維吾爾族的歷史文化關系[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9(4).
[3]楊芳,王強,西域樂舞影響下的維吾爾族舞蹈的文化遺存—以龜茲樂舞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
[4]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季羨林譯.<大唐西域記>今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5]張國領,裴孝曾著,龜茲文化研究4.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全唐詩[C].北京:中華書局,1960.
作者簡介:蔣燕君,江蘇師范大學在讀碩士,舞蹈教學與表演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