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宇
【摘要】從專業的角度來說,聲樂不僅是門藝術更是一種技術。怎樣正確的咬字、發聲,使聽者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是作為聲樂表演者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正是因為這樣,在相關的聲樂教學中就要求演唱者根據作品內容以及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采取合適的處理方式和表現手法,將音樂中的手法以及表達的感情相互結合,以期能夠用合適的演唱將作品中的感情完美的闡釋出來。
【關鍵詞】基本要素;聲樂表演;音樂處理手技巧
聲樂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有難度的演唱藝術,因為聲樂的表演需要演唱者的身體、心靈以及大腦的高度配合,而演唱者的日常訓練以及演唱的技巧對于聲樂這門藝術都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可替代的。特別是聲樂的演唱者,只有綜合運用各種演唱技巧以及訓練的技術才可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同時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在訓練和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和訓練能夠正確的把握純正的音色。
一、聲樂演唱的基本素養
聲樂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表演也有一定的原理: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通過氣管呼出的氣息是唱歌時經過肺部出來的氣息,同時還要將喉頭兩側的聲帶閉合,這樣可以使得氣息和聲帶產生對撞從而聲帶會發生振動也就會發出聲音,同時還能夠將聲腔內部的聲音進行調整并適當擴大,發出我們所聽到的各種質感的優雅的聲音。在這個發出聲音的過程中,一切的基礎就是呼吸,發音的源頭則是喉頭,要想擁有婉轉動聽的歌聲還需要結合鳴腔。
(一)呼吸
唱歌的動力就是氣息,所以呼吸也就是歌唱最基本的要求。通常情況下歌唱者的情感會通過音色、音長還有音高等發聲技巧表達出來,而這些技巧主要是通過不同位置的呼吸點同時結合快慢、深淺以及不同壓力等的狀態來控制發聲的狀態。
(二)發聲
發音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是由于聲帶的振動,當聲帶是全振動的形式時唱歌的時候發出的就是真聲,而聲帶如果是局部振動的形式,那么歌唱時發出的就是假聲。也就是說,唱歌時發出的真聲和假聲是利用聲帶的振動形式以及歌唱者音域的不同混合比例產生的,也是這些不同比例的混合完成了對歌曲的不同方式的演唱。如老旦唱法中的“膛音”是利用真聲的嗓音同時加以假聲的嗓音相互混合實現的,青衣則不同,往往是假聲的嗓音為主同時加以真聲的嗓音,所以發聲是與歌唱的音色相互聯系的。
(三)共鳴
演唱的時候往往是嗓子發出聲音的同時通過身體主要的六個腔體形成共鳴,即:口腔、鼻腔、胸腔、喉腔和咽腔,而這些腔體又分為了兩類:上部共鳴腔和下部共鳴腔。同時由于這些腔體的可調節性比較高,所以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共鳴方式:頭腔共鳴、胸腔共鳴以及口腔共鳴。平時我們唱歌的聲音就是這三種共鳴產生的,需要注意的是這三種不同的共鳴方式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時會產生不同的音色,也就會形成不一樣的演唱方法。如美聲歌唱為了體現出圓潤的音色就需要進行共鳴的混合,而民族唱法則不同,為了體現出明亮的音色往往需要采用局部的共鳴方式。
(四)語言
語言是一種獨特的語音,往往由元音加輔音構成,在聲樂的演唱中,韻母的韻腹就是我們說的元音。人類的口腔算是最靈活的,這也使得演唱者可以通過口腔的不同變化發出不同的聲音,也就會使得元音出現不同的音色。所以,在聲樂演唱的教學中,演唱者的咬字必須清楚并且是發音準確而又字正腔圓。
二、聲樂演唱中對于音色的掌握
音色是一個和音質有很大區別同時又十分復雜的一個概念,自然條件下的嗓音出來后就是音質,在此基礎上再經過一些發聲的訓練就是音色,也就是說音質不但是基礎條件而且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音色卻可以通過后天的一些訓練有所改變和發展。就像前文提到的,不一樣的歌唱方法和演唱風格都會產生不同的音色,對于音色的正確把握主要從以下的三個方面進行:
(一)音色和音樂作品的特性
通常來說,不同的音樂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不同的感情,而在演唱時演唱者就必須把握與品風格以及情感都匹配的一種色調。因為在一首歌曲的演唱中,歌唱者的音色是最能體現歌曲質地的因素。譬如,在民族唱法中,民歌和戲曲的風格不同就很明顯的表現在音樂的差異上,有時候即使是一種大類的音樂也會需要選擇不同的音色。雖然都是民歌,但是東北民歌《烏蘇里麻木》要求演唱者能把歌曲的渾厚而又深沉的音色和洪亮而又溫柔的風格表現出來,類似于次女高聲,與此不同的云南山歌《大河漲水沙浪沙》,卻是需要用歡快明亮的音色表現出俏皮的風格,類似于花腔女高音。
(二)音色和樂曲的結構特征
音色可以表達出音樂的情感基調同時渲染出場景氣氛,但同時音色還和樂曲的結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東北民歌《烏蘇里麻木》的引子部分和第一二段主要講述了人民悲苦,那么在演唱的時候就需要表達出那種哀怨悲切的情感,音色主要以深沉為主;第三段開始到結束都是寄托著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希望,旋律要增高,F小調快速變為A大調,這種轉換使得樂曲色彩變得明亮。除此之外,音色的微變化還可以展現出樂曲的結構特征,如《??!我的虎子哥》中為了配合情感的變化就需要不斷地轉換音色,因此,音色的細微變化的調整不是因為曲子的大小,而是為了配合樂曲作品的結構層次。
(三)樂曲局部音色的特殊處理
對于樂曲作品局部的音色進行處理能夠突出樂曲的風格并表達出寄托的情感,云南山歌《大河漲水沙浪沙》中的第18小節中的“鯉”字的演唱需要加大力度來重點體現,同時需要用下滑音的假音來渲染情感體現出它獨特的活潑明亮的風格。
三、結語
綜上所述,歌唱是門藝術,而不同的音色造就了獨特的歌曲特色,也展現了不同的樂曲結構,同時出現了不同的演唱風格。在歌唱藝術中,想要把握并處理好一首樂曲就必須結合樂曲的風格和蘊藏的情感以及它的結構層次,對于音色的處理和運用十分重要,只有將歌唱和這些重要的要素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把握樂曲中音色的處理,演繹出完美的樂曲。
參考文獻
[1]姜星名.淺析歌唱中的語言問題[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1).
[2]王曉棠.淺談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J].北方音樂,2010(12).
[3]張曉楠.論鋼琴音色特點與改變音色的演奏技巧[J].音樂生活,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