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箏與鋼琴律制不同、音色不同,但現代以來兩者合作的作品不斷涌現,更被在舞臺上頻繁演繹。箏與鋼琴的合作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本文以代表作品《云裳訴》為例,談一些個人對此合作的粗淺看法。
【關鍵詞】古箏;鋼琴;云裳訴 器樂合作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國民族音樂已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古箏被譽為“東方的鋼琴”已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一個象征,而鋼琴則是一件集獨奏、重奏、伴奏等多種表現形式為一身的西方樂器。兩者音色與音響效果不同,且鋼琴以十二平均律劃分音高,箏作品則運用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律制不同、音色不同,鋼琴近年來卻被大量運用在古箏作品中,以伴奏的形式輔助古箏更好地演繹其作品風格,代表作品有《臨安遺恨》《云裳訴》《楓橋夜泊》《望秦川》等,給予聽眾聽覺上的沖擊。
近現代以來,左手的解放、無名指的運用和“快速指序技法”的誕生,使古箏成為了技法規范化的多聲部的樂器,能滿足七聲音階與特殊音階排列快速多變的旋律的彈奏的需要,一大批打破傳統定弦方式的作品涌現出來,五線譜解決了現代古箏作品的轉調問題,被大量運用到古箏作品中來。而近年來中國鋼琴界模仿民族樂器音響創作了許多中國作品,例如鋼琴曲《夕陽簫鼓》中就模仿了簫、鼓、箏、琵琶等樂器的音響效果,受到了廣泛的認可。本文就以箏與鋼琴協奏曲《云裳訴》為例,結合筆者對作品的了解與演奏經驗淺談箏與鋼琴的合作。
一、合作中對作品準確理解與把握
《云裳訴》是由周煜國先生創作的《鄉韻》旋律基礎上改編擴展而成的,素材取自白居易《長恨歌》,描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堅貞不渝的愛情,是秦箏代表作品。
首先,古箏及鋼琴演奏者對作品背景及取材的了解是把握作品的基本要求。作品本名《鄉韻》自有一番深邃悠長的懷鄉之情,后擴寫為《云裳訴》則添了幾分傷古哀思的氣氛。音樂是對意境的表達,讀一首《長恨歌》用心體會才能懂其中韻味,演奏才能進入氛圍。
其次,鋼琴演奏者應把握好作品的曲式風格。《云裳訴》運用“碗碗腔”這一戲種的曲調,調式為G徵燕樂七聲調式,大量使用了帶有秦箏特色的“苦音”:微升fa和微降si。作品旋律進行特點為上行跳進,下行級進,旋律對比較大,同音重復較多,對表達的情緒有強調作用。
二、熟悉箏與鋼琴的演奏特點
演奏者對與其合作的樂器的熟悉與了解是表現作品音樂性與情感的前提條件。古箏是民族性很強的樂器,傳承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其音色、律制、演奏思維方式無一不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而鋼琴的節奏、調性、曲式等處處體現了西方的理性思維。箏與鋼琴合作過程中,鋼琴對古箏演奏的氣口、節奏彈性、演奏思維方式相對陌生應多了解交流,知己知彼才能熟練把握演奏風格。一如箏音量較小,對音量有一定控制,切莫因鋼琴洪亮的聲響喧賓奪主。再如《云裳訴》中,引子與結尾部分鋼琴八度和音與古箏刮奏配合時,古箏一定程度上受限于鋼琴彈奏音的長度,但古箏拍子較散,就需要鋼琴根據古箏演奏慢起漸快再減慢收尾的習慣適當調整彈奏速度,否則鋼琴的中規中矩會不利于詮釋作品意境。雙方應進行多次交流配合,熟悉其節奏、氣口、音量,才能在合作演奏中充分體現作品設計的匠心。
三、合作中演奏者能力的重要性
鋼琴豐富了箏曲織體,渲染烘托了作品意境,鋼琴演奏者的演奏能力直接對作品能否完美地呈現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扎實的演奏能力是合作成功的先決條件。鋼琴起到的是伴奏協奏的作用,《云裳訴》中,鋼琴在開頭以及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處都有獨奏,引導整個曲子的起承轉合,要求鋼琴演奏者調整手指彈奏七聲調式,對和弦、琶音這些技術以及快板有充分的演奏能力,靈活運用踏板,保持旋律線條的完整。
四、合作中演奏者的配合因素
演奏者的合作包括合作觀念的樹立,音高上的校準,調式的掌握,踏板的配合,織體的補充,氣息的統一。雙方首先給自己合適的定位,不盲從也不能一味遵照自己的觀點。音高上通常古箏按照鋼琴律制校音,調式要求鋼琴演奏者熟練彈奏七聲調式音階,踏板使用中注意慢板保持旋律線條,減少更換踏板的痕跡,快板中踩踏板應該干凈利落。《云裳訴》和聲織體運用豐富,出現大量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等織體。引子由鋼琴引導,用柱式和弦和升高的音區推動情緒,一個由弱漸強的震音引入古箏迸發的情感,氣勢更顯爆滿。用半分解和弦,也就是帶低音的和弦,例如《云裳訴》慢板第二層次中鋼琴伴奏用這種和弦凸顯節奏感,層次和情感都更為豐富。再如慢板第四層次,主旋律不斷在鋼琴和古箏之間交替,好似唐玄宗與楊貴妃互訴衷腸,前半部分用許多半分解式和弦表現深沉的嘆息,用柱式和弦表達堅定的決心,整段情緒抓人,讓人不禁融入情境,加以踏板對旋律線條的保持與延展,讓這段更富有張力。
氣息的配合建立在對古箏演奏習慣的了解之上,是合作演奏中的重難點。氣口幾乎是古箏靈魂組成的一部分,常用于激烈情緒的迸發之前,讓觀眾屏氣凝神將作品意境推向至高點。鋼琴對此的體會,主要來自于個人對民族音樂的體會,對作品音樂性的感覺。合作中雙方有互相了解、交流的過程,鋼琴應盡量體會古箏演奏中感性所主導的“松緊快慢”。合作時鋼琴應根據環境、聽眾人群等情況隨時捕捉古箏的情感與氣息狀態,調整自己達到同步,支撐幫助古箏有自由度的演奏。慢板結束也是鋼琴間奏開始的音,古箏應配合鋼琴,雙方可以有眼神交流,配合抬手或呼吸達到同時奏響的效果。
合作突破了樂器本身演奏風格的界限,作品代表了聽眾與學者的廣泛認可。箏與鋼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雙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體現多元文化的融合。合作的過程與還有細節許多值得我們仔細推敲,但古箏界相繼誕生協奏伴奏作品證明這種合作已成為一大趨勢,為箏的發展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張珊.當代古箏名作教學與演奏詳解[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
[2]張維.淺談古箏演奏技巧的演變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3.
[3]崔辰.箏樂鋼琴伴奏藝術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4]王幼靜.琴箏相諧[D].南京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彭熙媛,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