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人們對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專業要求越來越高。在新時代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對于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是對于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音樂表演專業的定位成為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表演專業 改革 明確定位 打破傳統
關于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在面對社會變革、各大音樂學院和普通高校強有力的競爭下,怎樣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這一直是我們音樂教育者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現代社會對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需求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大,音樂表演專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和發展。現今不管是專業音樂院校、普通綜合性大學、職業技術院校,甚至一些理工科院校也相繼開辦了音樂學院。但據目前來看,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模式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要么是生搬硬套專業音樂學院的教育方式,要么還是按照傳統專業的教育模式在音樂表演專業教學上。種種現象導致了近幾年來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的畢業生為了生存到琴行或者培訓中心擔任臨時教師,甚至有的學生改行從事其他行業。真正從事音樂表演專業,進入演藝團體的畢業生鳳毛麟角。筆者針對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近五年來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總結,得出以下幾點。
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從2010年開始招收音樂表演專業,至今五年的時間,每年招收音樂表演專業學生五十人,舞蹈編導專業45人。從2010年招收的音樂表演專業來看,我院近三年來音樂表演專業的就業率達到80%,并且眾多企業單位,教育單位對我院培養出來的學生給與了高度的評價。
一、定位明確
一些普通高校在針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教學和就業定位時出現了偏頗。一開始就把音樂表演專業和專業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定位相一致。并且很多學校照搬專業音樂學院的培養模式。這樣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更有拔苗助長的危險。
首先,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招收學生的水平沒有專業音樂學院學生水平高。大多數考入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都是半路出家,臨時選擇的音樂專業。基本功不扎實,音樂素養不高都是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針對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水平制定出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其次,對于普通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業方向必須明確。我們是要培養出專業的舞臺表演人才,以后進入專業的歌舞劇團或者從事演藝行業?還是要培養出一專多能型人才,在組織能力、節目編排、音樂創作上都能夠勝任的基層文藝工作者。普通高等院校培養的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目標不等同于專業音樂學院。專業音樂學院致力于培養全面掌握本專業技能和相關音樂知識,能夠適用于專業的演藝團體和舞臺表演的專業人才;高等學院主要致力于培養具有一定音樂專業基礎知識,有組織、策劃和管理能力的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對于培養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目標我們應該做好人才市場需求調研,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標準,制定合理的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暴露出現代教學的不合理性,要推動現代化教育新模式,尤其是針對針對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解放天性,打破常規、追求自我個性的突出是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南國農先生認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肩負的使命是:用新觀念新技術辦新教育,培養新人才,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
(一)打破傳統的教學環境
現今社會,學校教育都是在一個四面圍墻的空間結構當中進行。學生多數時間在學校學習,與社會接觸甚少。教師害怕學生受到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考慮到學生的人生安全使學生在校期間很少與社會接觸。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師生來說,天天在學校上課,封閉學生與社會的接觸,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隔斷了學生與社會需求的聯系,這種封閉的教學環境下導致學生一出社會并不能適應社會的生存環境,與社會脫節后也不能知曉社會對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具體需求和條件。這對學生的就業也產生了阻礙。出現了很多“畢業即失業”的局面產生。
我院提倡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走進社會,與當地文化館、藝術團體、社會文藝團體接觸,經常安排學生和當地民樂團、合唱團、舞蹈團進行合作演出。對于民間的演出、比賽都會選派學生積極參與。這學校的大環境下學生可以學到知識,但是在社會上,他們可以將這些知識學以致用,能夠通過與社會的接觸了解到最新的信息,了解社會的需求。
(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教學當中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方面構成了教學要素。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是教學要素的主體,他控制著整個教學內容、形式、方法和教學速度,甚至還可以控制學生的思維和思想。在傳統教學形式中教師永遠是第一位,學生永遠是被動的接受者。在音樂表演專業教學當中,教師雖然承擔著主導地位,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是教學相長的。在音樂表演專業課當中,我們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上課死板無趣的現象。我院針對學生舞臺經驗不足等問題,為學生開設了七學期的舞臺實踐課,舞臺實踐課主要是學生自導自演,表演當中的音響、燈光、布景、走臺、主持、節目安排等等都是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在課后針對舞臺實踐課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和提出意見。班集體每學期都會有一次學生自導自演、人人參與的文藝晚會。1這些教學當中學生成為了教學要素當中的主體,他們控制著整個教學的形式和節奏。這不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鍛煉了各自的能力,在專業上也有很大的提升。
三、課程設置單一、陳舊與實際社會需求脫節
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單一,除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之外沒有其他創新課程。其中包括:公共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大學語文、英語、體育、計算機基礎等。專業基礎課: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藝術概論、視唱練耳、樂理、和聲、復調、曲式、作品分析等。專業必修課:又分為:鋼琴、聲樂、器樂、舞蹈等。各專業基礎課:中西方音樂史、樂理、曲式分析、基礎和聲、視唱練耳、合唱等。2這些課程都是傳統音樂表演專業教學課程。我院從2014年開始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學形式,針對貴州本土少數民族多的特點,設置了少數民族器樂、少數民族聲樂、少數民族音樂、貴州少數民族音樂和少數民族舞蹈等專業課程。學院抱著以“專業演員”的水準來培養學生,培養出來的學生主要是針對遵義市周邊各個縣市基礎群眾文化館、文藝團體等工作,為當地社會提供對口人才。
筆者通過對本院多年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對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淺顯分析,就是希望能夠改變傳統陳舊觀念,合理、高效的設置課程安排,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家長滿意的、學生自信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云松,彭彩虹.普通高等院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大眾文藝2014(8).
[2]楊海云.高等音樂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4).
作者簡介:劉云松(1966-),男,貴州遵義人,教授、碩士,供職于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