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娣


【摘要】在21世紀綜合藝術迅猛發展的狀況下,為推動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事業及教學管理工作前進,本文筆者以教學管理者的角度來闡述高等音樂院校作曲理論課程設置的問題,并提出改革想法與構思,同時發現高等音樂院校作曲理論課程設置對教學管理的順利發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關鍵詞】課程設置;教學管理
音樂是人類藝術文化形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于戲劇、舞蹈、戲曲、美術等其他門類。柏拉圖曾說過“音樂教育除了非常重視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如今高等院校對課程在進行不斷改革創新,旨為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但在改革的同時存在著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措施在教學管理工作中難以實施的情況。其最主要問題在于創新理念與傳統基礎知識教育的結合不夠緊密。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它是一種非語義性和非造型性的藝術,其通過聲音材料,樂曲作為本質來創造的音樂。顯而易見,一首優秀的樂曲承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這些優秀的樂曲來源于作曲藝術家們的辛勤創作。因而,培育出優秀的作曲藝術家是我們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但面對目前高等教育作曲理論課程教學模式陳舊的瓶頸,并不能培育出很多優秀人才,這一現狀非常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作曲理論課程的重要性
作曲理論課程一直是我國近幾十年大家非常熱議的一個話題,為何如此熱門,筆者從歷年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畢業流向,發現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在從事的工作崗位,都需要不斷運用到作曲理論知識和技能,筆者通過對學生的畢業流向調查,統計出了與作曲理論課程相關的方向,大致如圖1所示。
從這一圖示中可以看出,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就業范圍極其廣泛,涉足面廣,具有專業型、普通型、綜合型的特征,要在工作崗位中具有“一專多能”的特性。提出這樣的目標及要求,追根溯源,與我們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及課程密不可分,除必修的聲樂、器樂等主專業外,占比重最大的部分還屬作曲理論課程,其起到基礎鋪墊的作用。不管是從事什么行業,都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就如聲樂(器樂)表演藝術家,要詮釋好一部音樂作品,需要去了解作品的背景故事、音樂特征等,這樣的作品才富有生命力了;再如有些學生畢業后繼續讀研深造,那對作曲理論知識的要求就更好,一是考試必備科目,二是在研究生的學習中作曲理論的知識運用更深一層次,包括對作品的和聲、對位分析等。因此,音樂理論水平低就會嚴重制約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作曲理論課程在整個角色中起著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作曲理論課程的設置
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各大高等院校的作曲理論課程的設置各不相同,表現出各自為政,獨自專行,更有甚者根據師資來設置課程,有什么專業的老師設置什么課程,未能從人才培養和發展的角度設置課程。下面大致統計出作曲理論課程的相關重要課程設置,如圖2所示。
根據圖1所示,不難發現,通俗看這些課程可以從基礎性、技術性、理論性三個方面來劃分。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鋪墊作用,在課時上也占較大部分,特別是和聲學,在課時分布上每周占3課時,總共6學分,它建立在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的基礎之上,主要培養學生的多聲部音樂思維及用這種思維能力進行音樂創作。組成和聲的單位是和弦,研究和論述各種和弦的性質、連接方法、進行規律、音響效果和藝術價值及它們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是和聲學的任務;技術課程則包括,曲式與作品分析、合唱與指揮、復調、配器法、鋼琴即興伴奏,其中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是依托前面基礎課程的建設基礎之上,進一步了解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原則,熟悉各種曲式的結構程式及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全面分析、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而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主要讓學生掌握整個歷史進程及文化背景等知識,我們把它俗稱理論課程。
筆者又從國外一些知名院校課程設置來進行了對比,例如:RICE萊斯大學是一所美國綜合性學校,其音樂專業分布非常細化,包括:作曲、音樂史、鋼琴、聲樂、大提琴、長笛、小提琴、貝斯、打擊樂、巴松等專業方向,他們共有的基礎課程有音樂理論4個學期,音樂史4個學期,而作曲方向還加有和聲分析和對位各1學期,作曲8個學期,本科作曲專業研討 8個學期,鋼琴8個學期,本科生樂隊課程 5個學期,作品音樂會。再例如:曼哈頓音樂學院,它是屬于專用型音樂院校,當然專業分布跟我國的九大音樂所相同,專業分布也極為細致,筆者同樣從作曲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來看,有音樂理論、電子音樂、和聲分析、對位、10場作品音樂會等,不難發現他們將作曲理論全都整合在音樂理論中,融合起來進行授課,同時還特別注重專業技能和專業研討。區別與國內的課程,國內的課程更多是各自獨立,理論性偏強,實踐性偏少的特點,因此需加強課程的實踐性、實用性功能,以適用于社會、服務社會。
三、作曲理論課程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教學管理工作的影響
面對如今這么熱議的作曲理論課程話題,為什么終究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筆者總結出如下幾點:
1.傳統的《和聲學》《曲式學》《配器法》《復調》等作曲理論課程相對較獨立,沒有將這四門課程有機的統一起來;
2.教學內容過于強調技法,不能貼近音樂作品的實際情況;
3.教學方法過于陳舊,一沉不變;
4.理論與實際運用相脫節,無法運用到現實社會中;
5.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以上作曲理論課程現存的這些問題,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對教學管理工作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課程設置管理約束體制不完善的同時,師生評價參差不齊,進而影響老師的教學動力,這樣一來老師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學任務,不能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運用到實踐中。在教學動力收到一定影響的情況下,教學互動就會相對減少,以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差、掛科多,學業難以前進等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最終會出現學習困難者,甚至學業警示者,這樣對教學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四、對作曲理論課程的改革構思
從當今普遍的情況來看,任何一門課程的設置、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當在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強化優勢,特別是在作曲理論課程的改革上,一方面,應當強化傳統的“四大件”教學的“寬度”,在傳統的《和聲學》《曲式學》《配器法》《復調》等作曲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更加深入、全面地加入對音樂作品的解析。第二方面,音樂教育專業所培養的學生未來大部分將會成為中小學音樂教師,根據中小學音樂教師工作崗位要求的實際情況,需要音樂教師能夠“一專多能”。因此,應當設置作曲綜合課程,將傳統地“四大件”熔合到一起,提高學生的分析、寫作、彈唱、改編、解讀與鑒賞音樂的能力,為未來培養全面、復合型音樂人才做好重要的專業基礎工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使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整體素養和思想的提高,改革目前的作曲理論課程勢在必行,需將理論聯系實際,進而服務社會,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