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樂都人文印象(七)

2015-07-13 00:36:13周尚俊
群文天地 2015年3期

周尚俊

河湟婚嫁

俗語云:“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結婚嫁娶是人生大事。古人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之一的“洞房花燭夜”就寓意婚嫁。

婚姻,是兩性結合的社會形式,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傳承中亙古不變的話題,也是人類生活里最動人的篇章。張敞畫眉、東床坦腹、河東獅吼、月老牽線……這些耳熟能詳的典故,留下了多少或感動人心或生動有趣的婚姻佳話?而指腹為婚、聘娶六禮、貞節觀念、出妻制度……這些世代相襲的古代婚俗,又凝聚和沉淀著多少傳統文化的底蘊?

人類有幾千年的歷史,與之相伴的婚姻歷史同樣悠遠漫長。

婚姻是人生大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有那幾許喜事才能留下永恒不滅的記憶,才能為人生人世締造輝煌篇章。

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欄橋上伊人來。身披著潔白的婚紗,頭上戴著美麗的鮮花,沐浴在幸福甜蜜之中的佳人在莊嚴的婚禮進行曲中心貼著心、手牽著手,面帶著微笑跨越人生的巔峰。

婚姻嫁娶,自古以來倍受重視、講究,既是一樁值得慶賀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禮儀的過程,表現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隱喻,簡單而深刻,魯拙而不俗,風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現象。

中國式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婚前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后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后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據《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而所謂的六禮,據儀禮的記載,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據說六禮是創于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后亦納采、卜吉。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唐代以后,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后來暨“問名”于“納采”和“請期”于“納成”;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征”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征”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元朝時,婚禮會多加議婚一禮。明朝洪武元年時,方以朱子家禮為標準制定婚禮。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余下“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

與中國傳統的婚禮文化相輔相成,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樂都人熱愛生活,更熱愛人生,同樣熱愛與重視屬于自己的婚嫁文化,因此對人生有一種十分的珍愛感,對婚姻有一種特別的向往感,對結婚嫁娶的生活大禮有一種獨特節禮和嚴謹安排,在遵循傳統婚禮制定的同時,滲入河湟文化內容,使河湟婚禮成為一種文化的最高禮議,從而使婚嫁現象顯得那么神秘而誘人。

漢族婚嫁

二十世紀50年代前,男子到十八九歲,女子到十六七歲,父母便托親戚朋友求婚,若介紹的女方、男方父母同意,便請媒人到家進行招待,然后經媒人說合后確定婚約,定期迎娶。古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認定的婚姻,個人無從抗爭。這個時候,媒是婚姻的中介,是舊時婚配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所以河湟地區有“媒婆婆,兩頭兒吃的是油饃饃”的俗語。如果女方家沒有兒子,可以招婿。二十世紀50年代以后,包辦婚姻逐漸減少,自主戀愛成為時尚,但是婚嫁的基本程序沒有改變,即或是有所不同,也是大同小異,基本模式還是約定俗成的。

定婚,俗稱“下瓶子”。男女雙方擇好定婚的日子,請媒人到女方家定婚。男方家由男方父親、舅父及鄰居長者等去女方家參加定婚的規程。男方帶茶包2份,酒2瓶,瓶口塞上紅棗,用紅布扎口,貼上“朱陳兩姓永和好,秦晉世代結良緣”的小對聯,同時將16個“油包子”一起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同意聯姻就開瓶飲酒,婚姻大事就算由此而定。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禮品也發生了變化,除原有的禮品外,還要送衣料、化妝品等,女婿與定婚隊伍同去,女方家用酒席相待,“兩家便成了一家子”。定婚時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商談,即舊時說的“訂酒”,也就是商談彩禮的數量,衣料首飾、禮錢等。

送酒,也就是送彩禮,女方叫“接酒”。男女雙方選好日子,媒人以及男方父親或叔父、舅父、鄰里長者、女婿一行前往女方家“送酒”,所帶的禮品有大卷饃8個,上面鑲有五色彩面做成的花草葡萄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充分顯示男方家的茶飯藝術與飲食文化。同時送上定婚時約定的彩禮、衣物、茶酒之類,另外還要給女方父母送上等衣料各一套。女方家也要請上相應的陪同人員,雙方見面稍敘后,由媒人擺上所有的禮品,請女方姑娘、親戚查看驗收,并互相調趣惹笑,雙方滿意后入席上菜。席間,女婿打開送到的酒瓶,向女方家親朋敬酒,并“改口”,叫女方父母為父母。女方姑娘也要乘“上菜”之際,“改口”,叫男方父母為父母,新的父輩要送“紅包”。其間男方還要持酒行謝廚禮,為做席的廚師送上簡單禮品。一切程序順利完成,便開懷暢飲。雙方為結成“親家”而歡欣鼓舞,每個人的臉上眉飛色舞,真正是“千里姻緣一線牽”。走時,女方在空酒瓶里裝滿小麥,連同為女婿做的鞋送給男方,如此大勢所趨,皆大歡喜。

討話,即定迎娶日期。男方家請媒人帶上布料,叫“討話布”,以及禮包到女方家商定迎娶日期,商談好男方家應抬的針線,也就是禮品和多少客人赴席等。雙方開始互請親戚準備迎娶。臨娶前,男方要向女方家送“肉方子”,意思是讓女方家在女方辦酒席時用。還要送“應單”,也叫“信單”,上寫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迎娶的日期時辰,送親、迎親貴人的屬相,避相,有關禳解等事宜。

娶親,女方為“出嫁”,男方為娶親。娶親當日女方家要辦“女兒席”,就是女方親戚莊鄰前來道賀,叫“送路”,女方設宴招待,有的炒便菜,有的擺酒席。傍晚男方娶親人帶上“上馬主襖”,即棉上衣,“下馬褲子”,梳妝用的鏡子、木梳篦子等等,到女方家娶親。到女方門口時,女方大人小孩在大門頂上準備清水,待入門時要潑水,娶親人此時行門禮、扔紅包,趁機入門。女方查驗隨帶禮品后,入席吃菜,進行招待。到娶親的時辰,送親的女“貴人”為姑娘進行上馬冠鬃之禮,即在頭上梳三梳子,將辮子挽在頭上,拔掉臉上的汗毛,用熟雞蛋擦臉,然后穿上大紅衣服,由娘家“用相”或其他長者抱著出門扶騎在馬上。臨出門時姑娘的母親及其他親人哭送一番,姑娘也要哭,古稱“哭嫁”。女子拜別養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心中少不了不舍和茫然,于是悄然飲泣,或失聲痛哭,有的還邊哭邊唱,其內容有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的,有拜別兄弟姑嫂的,有痛罵媒人多事的,也有戀戀不舍、不愿上轎的,然后新娘子連同娶親的、送親的,騎馬上轎出行。娶親的人還要準備一對兒紅燈籠,上面貼有“禧”字,因為娶親多在夜間,同時還帶有很多小方塊紅紙,上寫有“禧”字叫喜貼,逢橋洞、大樹、廟宇等地直撒到婆家門口,據說撒喜帖有避邪的意思。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上程序有所改變,特別是如“哭嫁”已少有之,即便是有也是明哭暗笑了。娶親的騾馬也全變為浩浩蕩蕩的轎車隊伍了。

結婚待客,也即結婚典禮。這天男方喜客前來賀喜,女方家親戚也前來赴宴。女方赴宴人到門口時,男方執事鳴炮迎接,并在大門口置有接桌,上有小菜碟兩個,筷子兩雙,東家敬酒迎接,東家還用說唱詞贊禮。女方押嫁妝的人,坐在妝奩箱上,由男方家行過押箱禮,才抬箱子進門。此時迎客者熱情,眾親戚高興,喜氣盈門。進門后女方親戚內長者,主持列隊在正房行禮,并高喊:“向貴府上的親戚恭喜”。然后男方執事請女方親戚吃便菜。

婚禮正式開始,然后有一系列正規禮節,均由東家用婚禮說唱詞表白。其中主要環節有以下:一是開箱擺嫁妝。女方執事人向男方東家敬酒開箱,男方找一小姑娘開鎖開箱,取出箱內最上面一件小禮品。后由女方“送親奶奶”將嫁妝擺在案子上,男方要“裝箱子”;二是冠戴新郎。女方親戚在主持人的主持下,為新郎贈送衣帽,新郎即敬酒,此時有贊禮詞表白,真是歡天喜地;三是男方舅父為新郎新娘披紅,新郎新娘敬酒,同時用贊禮詞表白,煞是熱鬧;四是感謝環節,均由主持人用說唱詞表白,新人敬酒,雙雙高興;五是打擂。院內一字形排列桌子,擺上酒具、涼菜、干果、香煙、茶水,男女兩廂客人,分兩面而坐。桌子中間擺大碗叫“月亮”,兩面各擺茶碗、大酒杯、小酒杯,在雙雙“保擂官”的主持下,開拳行令,先輸為喝,“一馬跑出頭”,名曰“打鼓在里,響聲在外”,把一個婚慶喊得沸沸揚揚,把一個場面喝得熱熱鬧鬧;六是送客。男方執事用說唱詞表白,放炮,女方親戚答謝后回府。出門后有的地方還有“喝回馬酒”的習慣,以前農村騾馬成群,女方送親吃席的人返回時,一般家人前來迎接,騎馬在大門外與男方執事劃拳喝酒,高喊海喝,這樣來回跑幾趟后乘興而歸,場面浩大,氣勢動人,為婚事助興不少;七是鬧洞房。這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既可算是婚禮的高潮,也是婚禮的落點。當晚在新房內同齡人前來鬧房,讓新娘點煙、敬酒,逗樂惹事,盡情耍笑折騰一番,而后離開。舊時還有叫床的習慣。洞房是未婚男女追求與向往的理想天國,是結婚大喜的第一棲身之地,這里將實現未婚男女歡歌愛舞的醉人春夢。舊時由于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郎新娘甚至是第一次相見,因而那么的羞羞答答與遮遮掩掩,河湟地區流傳的民間小唱《鬧五更》真切地表現了這種感受。

姑娘十七八,打發到婆婆家,風擺柳的身材,越看越稀奇。

一更里到了者,有人來鋪床,核桃棗兒撒了個滿堂紅。

二更里月牙兒升,新女婿把門頂,心兒里有話口兒里難表達。

三更里月正中,新女婿把腳蹬,你不要把腳蹬,妹妹是明白人。

你不要把腳蹬,妹妹是明白人,恐怕是床外面有個聽床的人。

聽了聽去給,我倆的事要緊,盤古王留下的窗外有個聽床的人。

四更里雞娃叫,它叫的太早了,罵一聲雞娃兒心意兒太短了。

五更里天亮了,小姑兒來問嫂,昨夜晚我哥哥對你好不好。

新媳婦年紀小,尕嘴抿下了笑,你到你的婆婆家歡樂了時才知道。

一場熱鬧的婚嫁活動完美收場,一種人生的大事功成名就。

另外還有兩項婚嫁活動的后續工作。一是坐頭回娘家。第三天雞鳴后,坐水對月,吃包子,坐頭回娘家。天剛亮“接親奶奶”陪著新娘,擔著水桶,帶著香表到泉里焚香化表,然后在泉水邊坐一回兒叫“坐水對月”,回家時挑一擔水到廚房。天亮后在院內燃麥草一堆,全家人與新娘一起烤火。烤火后新娘在廚房蒸包子,其實是象征性的,蒸熟后端給大家分享。坐頭回娘家,實際上是到附近人家或在河邊、大樹底下焚香,站一會兒回來就是了,這只是一種小禮節。二是拆棚。新媳婦到門的第三天,新郎及伴郎帶著禮品到岳父家“拆棚”,意思是女方在出嫁時搭了棚親,婚后由女婿來拆。同時送奶母錢,借此女方提出“看十天”。“看十天”是女方女親家到男方家探望女兒的一種習俗。女方母親及姐妹至親,帶著衣料等禮品到男方家,男方準備酒席熱情款待。

一場熱鬧的婚嫁活動完美收場。

一種人世的大事功成名就。

一種獨特而底蘊深厚的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漢族婚禮說詞

拜花堂。天長地久,盤古就有,吉利吉利,吉祥如意。黃酒敬天,清茶奠地。洞房花燭,紅鸞添喜。棗兒圓棗兒紅,龍鳳鴛鴦富貴春。三分錢馬九柱香,夫婦雙方拜花堂。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四方神靈、四拜列祖列宗、五拜父母大人,夫妻雙方同拜祝鴛鴦對舞,白頭偕老。

迎賓。紅鸞添喜,燕爾新婚,柴門煥彩,草舍增光。—百輛迎于蓬門。親朋不遠千里而來,—路上受盡了風塵之苦,理應十里扎彩門,五里設接亭,才是正理。今日,我小東由于一時疏忽未能如愿,特到高親席前告個不是。

安席。請二位冰翁大人赴位,杯兒候位者哩;再請兩廂男女外家爺赴位,杯兒候位者哩;再請娶親牽馬墜鐙的貴人赴位,杯兒候位者哩;再請特來長見的長輩親戚、等輩親戚、晚輩親戚赴席,杯兒候了位了。序齒而坐,哪里方便那里坐。

討令。喜今日,天開黃道,人結良緣,高朋臨座上,貴客在席前,不但荊門生輝,而且陋巷增榮。今日者人事當然,本于天命之自然。天命,人事于斯,二者何先,愿望指教。(月老白:“先敬天命”)喜今日,擇定吉日,敬卜良辰。月老傳言,先敬為宗。茶酒齊獻,請姑娘陳設,再請兩親翁點燈敬神。

拜神。金爐里插香,二親翁跪堂,三分錢馬兩面黃,謝天謝地謝三光。門當戶又對,地久配天長,稽首稽首,三拜九叩,獻茶獻酒,增福增壽。拜完神靈請向上打上三躬,二位月老恩情重。兩親翁對面三揖,好好相認。

開席。喜今日,升杯者開席之杯。喜筵開,喜筵開,青枝綠葉長上來,一朵蓮花中間開,四面八寶擺上來。八仙桌兒四四方,壓桌碟兒在四方,八寶糖果在里邊,瓜子兒上來占中央。常言說,雞蛋出在雞窩里,瓜子兒出在瓜瓤里。請各位親戚嘗—嘗,有牙的親戚吃雞蛋,沒牙的親戚嗑個瓜子兒。

討酒令。喜今日,升杯者,討酒令之杯。請二位月老、兩廂娘舅外家傳一酒令。(冰翁、娘舅:俗話說大禮通天下,禮隨地方,還是請東家來傳。)常言道:“席有席規,酒有酒令。”隨我小東的家規酒令,有幾個不準:開席后不準里出外進;不準高架腿兒;不準歪戴帽子斜穿衣;不準隔席說話;不準糟踏美酒;右手不準抹胡子;左手不準擦鼻子。入席犯規者罰熱酒三碗,罰冷酒三碗,罰不冷不熱的酒三碗。罰熱酒三碗者,榮華富貴;罰冷酒三碗者,地久天長;罰不熱不冷三碗者,金玉滿堂。我小東若犯了酒規罰熱茶三碗,冷茶三碗,不冷不熱的茶三碗。只因天氣寒冷,滴水成冰,多虧二位冰翁大人的恩寬,給我罰上一大盤排骨肉,我保定全部吃完。

開拳。喜今日,升杯者開拳之杯。把兩廂男女外家爺、二位冰翁大人,及各位特來常見的親戚,請到寒舍,頭頂涼棚,腳踏冷地,吃酒無好酒,赴宴無好宴,只是屈駕一時。不說不笑孤孤單單,又說又笑喜喜歡歡。打鼓在里響聲在外,吃酒了要猜拳,好好兒給東家長個精神。

表嫁妝。喜今日,八仙桌兒四四方,四條腿兒在地上。大紅箱子放中央,請姑娘開箱擺嫁妝。打開描金匣,首飾明朗朗,銀鐲子、金耳環,名堂多的說不完。鴛鴦鏡,照天光,生發油,玫瑰霜,衣服盡是新式樣,看的我百花繚繞眼前晃,請各位親戚細細兒看,慢慢兒評,小東我暫退一旁。

冠戴新郎。喜今日,你是新郎,和往日決不一樣。你岳父說你今日是大登科,我說大登科者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今日你是小登科,小登科者洞房花燭,紅鸞添喜。今日你是左肩搭紅,右肩掛綠,穿袍著褂,整冠登靴。你是楚國的王雄,三國的子建,貌有貌才,人有人才,誰不說郎才女貌一對。俗話說:“會疼了疼女婿哩”,你岳父岳母,本應給你從內衣換到外衣,從頭上換到腳上,可是心有余而氣不足,只就是一點小意思。(接著給新郎換衣帽)你岳父給你袍三褂四,鞋五雙、帽六頂,從頭上換到腳上,頭上腳上都是時髦的新式樣。你雨天甭穿,晴天穿,平時甭穿,走親訪友穿。見衣如見人,永遠不能忘。(女方主人及媒人給公婆、叔嬸、姑母抬送枕頭頂,即抬針線后)女方主人說:我們的姑娘粗針大麻線,一針過南山,丑得很,白天藏到箱背后,晚上擱在炕沿頭。男方說:好得很,好得很,繡的牡丹像才開的,繡的鳳凰像飛起來。

裝箱。左手掌的桃,右手掌的棗,桃棗桃棗滿箱都是寶。左有金右有銀,吃不完用不窮,榮華富貴百年春。

謝媒。喜今日升杯者,酬謝冰翁大人之杯。常言道“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牛郎織女成親者,多虧了太白金星的好處;劉皇叔東吳招親者,多虧了喬國老的好處。二位大人,來來往往,跑前跑后,說得口干舌燥,使他們成雙成對,結成了百年良緣,二位大人確有汗馬功勞。論起大禮,本應披紅戴花,全副鞍馬,扯旗放炮,吹吹打打送到你二位府上。只是我小東心有余而氣不足,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男方酒瓶肉方,女方花紅枕頂,三天之后,五天之前新郎上門叩頭—謝,歡喜笑收。

謝奶母。喜今日升杯者,謝娘恩之杯。東方太陽東出西入、有普照大地之恩,天有覆蓋之恩、地有載重之恩,國有水土之恩、父母有養育之恩,烏鴉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恩。十月懷胎三年哺乳,挪濕就干,千金小姐養大成人,送到××之門,穿針引線,留子接孫。奶母有海洋之恩。理應給岳父送上高頭大馬一匹,給岳母送上犏乳牛一頭,怎奈坐馬撒在黃草灘,黃土遮住路不見,犏乳牛還在山后邊,路途遙遠的實難趕。這些都是小東的誑話,實際上給奶母送的××元錢,上門叩頭歡喜笑收。

謝廚師。廚長廚長請到炕上,你動了刀杖抹了衣裳,煙熏的鼻子,火燎的胡子,生的做成了熟的。七碟碟八碗碗擺到了桌上,十里路上能聞到廚長的菜香。廚長你天天在廚房,幫忙的都是些懶婆娘,餓了吃不上,渴了喝不上,氣的你把豬耳朵當做海參上,豬肘子叫他們全吃上,把豬尾巴端席上。廚長你大大方方,人說宰相肚里能行船,我看你的腹里像海洋,這些懶婆娘照顧不到處,你不要放在心上。今日奉上幾元薄禮,請你換個衣裳。你回家后先向掌柜奶奶匯報匯報,不然挨打時可沒人來擋。

交禮。喜今日,女方給男方升杯者,常言說“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男女居室乃人之大倫也。”今定良辰送小女上門,只因年小識淺,當爹娘的教訓不到。一不會針線,二不會茶飯,還望親家們今后多多指教。

謝禮。喜今日,男方給女方升杯者,一斤養成了千斤(金),挪濕就干,拉扯成人。接在了寒舍之門,頂門立戶,傳子蔭孫,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兒子女兒一樣的疼,手心手背都是肉,那里咬爛不害疼?說到你女兒的身上,不讓你娘老子扯心。以從前,少送了聘禮,到今日厚奩陪送,卻之不當,受之有愧,多多稱謝,給親家翁好好兒升上個滿杯。

送客。喜今日,升杯者送客之杯。三日筵宴五日席,有吃沒喝留一七,我小東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七是妄出的誑言,三日實留者哩,我小東向兩廂外家爺、二位冰翁大人請個示,是實留,還是荒草灘里把馬撒,早來的客人早打發?(冰翁:早來親戚早打發的好。)(放炮送客)。

為了使婚禮舉行得井井有條,不致丟三拉四,樂都地區在舉行婚禮時請贊禮生(相當于司儀),禮詞大體上一致,但在小節上南北二山有異。

藏族婚嫁

在藏族地區,青年男女多為自由戀愛,父母親友一般不加干涉。至于求愛方式,或袒露,或隱晦,因人因地而異。有的以歌抒情,互吐衷腸;有的地方則搶姑娘的帽子、戒指、頭巾等物,若姑娘不愿與其相好,可直接或托人要回。如默不作聲,或直言相約,則是愿意結交朋友。得到姑娘的應允后,小伙子可到姑娘處赴約。隨著頻繁的約會,雙方的感情不斷深化,互贈信物,并向自己的父母表明心愿,在得到雙方父母應允后,才能送聘禮,商定婚期。如父母不同意婚事,青年男子可私奔他處,等說服父母后,男方只向女家送上奶牛、羊,便得到承認。在有些地區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要形式。當男青年相中姑娘后,便請媒人帶酒、哈達等物前去說媒,女方同意婚事,則飲其酒,受其禮,否則,婚事告吹。女方允親后,媒人再次帶酒等去女方家商定聘禮,聘禮多寡不一,但一般不宜太多,以免近鄰親友議論。送過聘禮,可根據男女雙方生辰選定吉日,準備成親。也有的地區盛行由男女雙方私下約定,出走成婚的習俗,但近年來逐漸減少。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攜帶酒、哈達等物,樂都南山地區則帶一支系有哈達的箭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習俗。是夜,女方家則為姑娘進行宗教洗禮,梳妝打扮。有的地區還有罵媒人、戲婚使等習俗。次日,新娘拜過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攙扶新娘上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后隨娶親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在新娘一行到達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設路席,敬酒致意。當新娘來到門前,男方將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氈鋪在新娘馬前,為媒人、送親者獻哈達、敬酒。婦女們扶新人下馬,用奶汁為新娘洗臉,打醋蛋,以潔身清垢,除災避邪。入門后,喇嘛誦經祈禱,新娘新郎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禮畢,新娘入洞房,賓客入宴席。一些地區宴席多設在羊圈,人們席地而坐,地上鋪有草、氈等,喝奶茶,吃油果。宴席基本上是人均一份肉、一碗燴菜,也有酥油、糌粑、酒,有的地區端上面食,譏諷賓客,因是習俗,賓客全不介意。飯后,舉行謝媒。最后賓主喝酒暢飲,雙方歌手盡獻歌技,歌聲笑語徹夜不絕。從次日起,男方家屬輪換宴請賓客,饋送禮物,延續三兩日方畢。第一日是主人設宴,第二、三天是親房、鄰居家設宴,結束后,男方向女方的賓客按大人小孩分送肉、茶、饃等份子。賓客離開家門時,男方向女方撒炒面,上馬后唱歌又喝酒,并舉行回馬酒儀式。結束后,將新郎新娘同時請回女方家,在娘家住3日后返回婆家。

回族婚嫁

樂都回族婚嫁大體上與漢族相同,男方相親中意后,約請媒人到女方家求親,女方家如果同意,再請人攜帶禮品到女方家“送落話”,即定婚,雙雙安排就緒后擇吉日迎娶。回族一般以主麻日,即星期五為吉日。日子擇定后,男方請當地阿訇、媒人和迎親人到女方家。阿訇上座后,首先問男女雙雙對婚姻有無異議,雙雙表示同意后,阿訇即念一段經文,當眾宣布“邁海勒”,相當于聘禮。隨后男方將核桃、紅棗等從門窗撒向室內外,逗引人們爭搶,表示婚事告成。宴后或騎馬或乘車或步行到男方家,男方待客時先待女方家親友,后待男方家親友。回族婚宴雖然不喝酒,但場面同樣熱鬧紅火,喜氣洋洋。宴后有鬧新房的習俗。

土族婚嫁

土族婚俗別具一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土族原則上只是同族之間通婚,但實際上,土族和藏族、蒙古、漢等民族通婚的也不少。土族的婚戀習俗大致要經過請媒、定親、送禮、聚親、送親、結婚議式、謝宴等程序。如果男方家的父母看中了別人家的姑娘后,或男女青年自由戀愛后,就請兩個媒人帶上哈達、兩瓶酒及饃饃等禮品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若同意這門親事,就收下禮物,并熱情招待媒人。否則,讓媒人將禮物帶回。有些土族的習慣是若女方同意,就在酒瓶內裝入青稞或小麥,瓶口拴一撮白羊毛,讓媒人帶給男方。征得女方家的同意后,男方家再請媒人帶上哈達、酒等禮品去定親。定婚后,男方還要請媒人去女方家商定結婚吉日。

土族婚禮儀式可謂復雜,并且自始自終在載歌載舞中進行。在娶親的頭一天晚上,男方家派兩名能歌善舞的“納什金”(娶親人),帶上娶親的禮物如酒肉、蒸饃等和給新娘穿戴的黑手飾、紅包頭、紅頭繩、上馬袍等,同時還拉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親。當“納什金”快到女方家時,讓阿姑們興高采烈地跑上去接受禮物,邊唱邊舞、邊后退,到大門前時,男人們也熱情地迎接“納什金”。這時阿姑們跑進家里關閉大門,唱起《康德格瑪》,等折騰夠“納什金”之后,才開門請進去。“納什金”進門時,姑娘們從門頂上向他們潑水。“納什金”剛上炕喝茶吃飯時,阿姑們又唱起《納什金斯果》。阿姑們唱完后,兩位“納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雞叫頭遍才結束。雞叫二遍時,開始給新娘換發式,穿戴新婚禮服,接著在堂屋舉行上馬儀式。上馬起程儀式舉行后,由新娘的哥哥和弟弟、姐夫、姐姐、舅父等十多人組成“紅仁切”護送新娘到婆家。“紅仁切”所經沿途村莊,凡是和新娘同村的紅姑(已婚女子)都手捧酒杯等候在路旁,向“紅仁切”們敬酒,新娘家人要回敬她們一尺紅布。等“紅仁切”走到距男方家二三里路時,男方派兩個人前往敬酒、獻哈達。門前擺有接客桌,上面放著酥油花的“西買日”和插有柏樹枝的一碗牛奶,桌旁還有一個木制的方斗,斗內裝酒麩皮,上插一枝系有哈達的箭,放一個用紅布裹著的瓷瓶。“紅仁切”為表吉祥,用柏樹枝蘸著牛奶向西方灑,并圍繞方斗邊撒麩皮,邊跳舞邊唱歌;新娘進大門時,有兩個婦女在前面拉著紅白毛氈,新娘踩著毛氈,新郎和新娘手扶紅布裹著的瓷瓶,并肩漫步進入庭院,接著舉行拜天地儀式,答謝媒人。人們圍著媒人,一邊唱歌、一邊給媒人敬酒,向其嘴里喂炒面,往其臉上貼酥油。在院子中間,鋪上草搭上木板,招待“紅仁切”。在宴席間要給“紅仁切”上五個肉方,男方和女方家互相指送哈達、衣物等。之后,讓“紅仁切”們吃長面條,“紅仁切”們剛端上飯碗,男方家的小伙子們手捧酒碗,在大門口唱起“赫杰”(發禧歌),向娘家人敬酒歡送,至此婚禮結束。由于樂都地區土族較少,傳統禮節逐漸淡化,基本和漢族婚嫁禮節相同。

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一種載歌載舞的婚緣!

喪葬遺風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階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歷程,但這并不是一切的終結,因為之后還有后人對其尸體的處理——喪葬。我們的先民對于死的觀念是很質樸的,這一點從“死”字本身可見一斑。《說文》:“死,澌也。人所離也,從步從人。”死的甲骨文字形為,左邊是殘骨之形,右邊是一個人在憑吊。可見,古人已經意識到死是生命的終結,出于對死者的愛或者尊重。埋葬憑吊死者的習俗由來已久。一些古文字為我們保留了古代喪葬習俗的特點及其沿革軌跡。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喪葬,是人的最后一項儀式。所謂喪葬禮俗就是處理死者時殮殯祭奠的禮節與習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禮俗有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死者尸體腐爛而加以掩埋的活動,也不只是活著的人對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禮節習俗,儒家通過喪葬儀式宣揚并實行“慎終追遠”的孝道,統治者通過喪葬制度強調并維系社會等級,達到調控社會的目的。所以,中國的喪葬制度有著極為豐富的內蘊。

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喪葬文化,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質文化的復合體,其涵蓋內容涉及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藝術,由此而延伸展開形成了諸如臨終關懷、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儀經濟、殯葬科技以及其它有關活動等。

河湟地區的喪葬文化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行為和現象,幾乎是伴隨著華夏文明誕生而延續至今的,同時隨著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以及民族習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不論是誰,對先人的懷念和厚重永遠是一致的。

漢族喪葬

河湟地區的漢族對喪葬極為重視,期間要舉行繁雜的各種活動。漢族喪葬禮儀的核心內容,一是喪禮上對死者的服侍。子孫不因長輩的謝世而有所懈怠,初喪儀式中搬床儀式、沐浴更衣儀式、覆面儀式、招魂和送魂儀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二是對死者的哀悼。對長輩去世的哀痛之情自然流露。三是葬后與死者的關系。子孫后代與長輩的關系并不隨著葬禮的結束而停止。生者與死者的對話、死者與生者的糾葛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的甚至持續到生者的生命結束,這也符合“生,事之以禮,祭之以禮”的精神。死者葬后,還會定期舉行一些活動和儀式,以維持與死者的關系。因此,漢族對葬禮特別重視,程序復雜。主要有:停靈報喪。去世的當天,請鄰居和本族親房為亡人修容、穿衣服,然后將亡人仰置于正庭木床上,隨后全家跪在靈前焚紙舉哀,同時派人到親友家報喪。置設靈堂。在家中正屋設置靈堂,在靈堂中央設置挽幛,在靈堂中鋪放大量稻草,并請吹鼓手與風水先生;穿喪服戴孝。主祭日,親朋好友要前來舉行悼念活動,燒油香、點紙、獻饅頭、茶果等,孝子披麻戴孝,跪草鋪守靈;入殮。送葬起靈前,先把亡人入棺安置好叫入殮,隨后加蓋,送往墳地;下葬。土葬事先選好墳地。民間有一俗信,認為墳地要選擇得好,可蔭佑子孫平安富貴,于是,有的人家就請風水先生或懂風水的人參與擇地。葬后,新墳煨火七天,一般人家在周年時換孝;守孝。在河湟地區守孝是比較嚴肅的事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有人會去墓地守孝三年,家人三年不能有喜事、三年不能用油鍋、三年不能貼紅色對聯等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地方進行了簡化。

藏族喪葬

藏族喪葬儀式,一般有以下幾種:天葬,這是藏族的主要葬式。當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區停尸三五日,設靈堂、祭臺,燃酥油燈,祭獻各種食品,請僧人念經,超度亡靈,親朋吊喪。有的地區則很快送往天葬場,煨桑祭祀,請僧人念經、吹法螺,招來鷲群啄食。死者家屬男性都參加送殯。送殯用具有些棄置山間,不帶回家。土葬,這是盛行于與漢族雜居地區的一種葬式。人死后需盡快洗理著裝,在僵硬前用繩索或白布條將尸體捆綁成僧人“禪”式,纏以白布,殮入一白布袋,最后置入形似房舍的四方高座式棺內,請僧侶念經超度,殯尸三日,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墳塋。水葬,這是一種極為簡便的葬式。主要盛行于江河沿岸地區。水葬的殮尸與天葬大致相同,按卜定的時間投入河中,三日后,死者家屬前往投尸處及下游巡視,若發現尸體浮于水面,或滯尸河岸,重新置入水中。火葬,這是一種較理想的葬式。在歷史上多用于僧侶。火葬的殮尸與土葬相同,出殯之日,將尸體抬到固定的火葬場(有的地區則臨時選定),從爐頂置入葬爐,澆油焚尸。三日后,親屬同去收拾骨灰,葬入墳塋,或撒于高山之巔、江河之中。不論采用哪種葬式,出殯后都得請僧人念經,超度亡靈。樂都地區以土、火葬為主,天葬很少,沒有水葬,采取哪種形式以死者的生辰請喇嘛占卜后決定。

回族喪葬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后,由親屬、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伊斯蘭教有關喪葬的規定包括:靜、速、嚴、簡、禁、寬等內容。“靜”是指為生命垂危的病人安置一個寧靜的環境,避免因嘈雜、哭喊而增加病人的痛苦;“速”是指速葬,教法規定要在三日之內盡快埋葬亡人,使之入土為安;“嚴”是指在為亡人舉行葬禮(俗稱“者那則”)時,要嚴格遵守教法的有關規定,如用清潔的水為亡人洗周身(俗稱“著水”)、用白布(俗稱“克番”)包裹好亡人、舉行葬禮時遺體置于眾面前等;“簡”是指喪事從簡,亡人簡葬。即亡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掩埋,沒有陪葬品,既不大辦喪事,也不大舉祭祀;“禁”是指堅決禁止喪葬過程中的“庫夫爾”(速信)現象與行為。如送葬時看風水、擇吉日、給亡人或向前來送葬的人鞠軀叩頭、哭嚎亡人、披麻戴孝、在墓內放置陪葬品等;“寬”是指教法有關喪葬的規定,適合于正常情況下,但在條件不具備時,也可酌情處理。

總的說來,回族的喪葬禮俗有這樣的三個特點,即:速葬、薄葬、土葬。速葬。速葬是回族喪葬的特色之一。伊斯蘭教本著“入土為安”的精神,主張從速掩埋亡人,遺體不宜久放。薄葬是回族喪葬的又一大特點。有句回族諺語說得好:“無論窮、無論富,都是三丈六尺布”。任何一位穆斯林,無論其生前多么富有或多么貧窮,亡故后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綾羅綢緞,墓內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與此同時,實行薄葬與回族遵循“厚養薄葬”的傳統孝道原則分不開。厚養是指父母在世時,作子女的盡最大的孝心去贍養,讓他們歡愉地安度晚年。當父母“歸真”后,則不必大興土木,大舉祭祀,追求虛榮。因此,受伊斯蘭教信仰和人生觀的影響,回族穆斯林既不遁世,不放棄享受人世間的幸福,同時又更側重于尋求后世的功德圓滿。尤其對那些老邁而虔誠的穆斯林來說,他們所采取的態度與那些受封建迷信和習俗影響較深的漢族老人不同。他們既不忙于準備壽衣壽材,不熱心于建墳造墓,而是積極參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事業。絕大多數的回族老人他們常常抱著淡泊世事、與人為善的態度,欣然接受傳統的薄葬主張,都能以比較平靜樂觀的心態來對待晚年生活,走向人生的最后歸宿。土葬是回族喪葬的主要形式。穆斯林認為,人類的亡故是歸真復命的歷程,是真主使其脫離塵世而回歸到當初。人從泥土而來,死后人的血肉之軀葬于大地,復轉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凈的事。

回族葬禮的情況,當一位穆斯林去世后,其親友和周圍的穆斯林一起舉行一個簡單的葬禮。一來為亡者求恕,向亡者告別;二來以此引起活著的人對人生的警覺并加以思考。在葬禮之前,先在家中或清真寺由專人用清潔的水為亡者洗滌周身,洗畢用白布將遺體包裹,放在葬禮現場。同時,參加葬禮的人也要有大小凈,所穿衣服鞋襪干凈,然后由清真寺的阿訇帶領全體穆斯林舉行葬禮儀式。在簡短的儀式上,要念贊主、贊圣詞,還要為亡者和生者求赦,之后,葬禮結束,將遺體抬至墓地安葬。在遺體下葬時,阿訇要誦讀《古蘭經》、贊圣詞等,直至葬門封堵。整個過程莊嚴肅穆,寧靜平和,沒有呼天搶地、捶胸頓足的哭嚎,只有親友們在哀默的同時,內心深處為失去的親人的默默祈禱和祝愿。

土族喪葬

土族的喪葬習俗比較獨特,分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四種方式。青海河湟地區的互助、樂都、同仁和甘肅天祝地區的土族多數實行火葬,少數實行土葬,青海民和、大通等地的土族一般實行土葬。土族把火葬視為一種神圣的喪葬方式。隆重的火葬限于正常病故的老年人,而且必須有子嗣。非正常死亡的和青少年早逝者,則采取火葬中最簡便的方式進行;天葬對象是夭折的嬰兒和少兒。此與其他民族實行的天葬不同,既沒有固定的天葬臺,也不舉行天葬儀式;水葬主要在青海民和三川地區的黃河沿岸土族中實行,水葬的對象是早逝的少男少女。

不論是火葬,還是土葬,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儀式。土族的火葬儀式隆重肅穆:老人病故后,將其衣服脫去,遺體扶起來,成蹲坐狀,雙手合十,兩拇指撐于下頜骨,放在主房的炕角頭,周圍用干凈的土坯擠緊,上面披上白布和哈達。當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缽子占卜葬期,邀請本家各戶家長去商議治喪事宜。請木工趕做靈轎。第三天下午,遺體入殮。老人病故后要請喇嘛誦經超度,還有的要做經事,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請本家老少集體念“嘛呢經”。舉行葬禮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語稱“日格”。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來吊唁,舅舅來“認骨”。子孫守孝期為一年。服喪和守孝期內,不娛樂,不飲酒,不赴宴,不穿新衣,不貼春聯,不走親訪友。

壽禮風俗

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人們以實現“福、祿、壽、喜、財”的“五福”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人生五福”之中,又有“壽為先”的說法,即第一福就是壽,長壽。而最常用的一句祝福語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反映了中國文化中民眾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期盼長壽的理想追求與價值判斷。

壽,按《辭海》的解釋,是指壽命,或謂年歲長久之意。《莊》寫道:“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可見60歲以上者都可稱“壽”。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尊老敬老。人生最大的追求,莫過于“福壽雙全”了,在古代壽的含義代表著祈福平安,延年興旺長久之意。《說文解字》注解:壽,久也,壽字是一個單字名詞,但是含義廣深,象征人長壽、國永固、物久存,字意祥和美好,迎合了人類的期盼和美好的向往。“壽”字寄托著人們的期盼、祝福和向往,運用“壽”字的褒意,以示招福納祥,期盼追求人生高齡長壽,健康如意,已成為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約定俗成的社會風尚。尊重長者,孝敬老人,祝福呵護老人長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富人性、人情味的一個主題。中國“壽文化”的“磁場”引力巨大,它所形成的倫理規范被中國人廣泛認同,被視為高尚的道德律令。老人的幸福長壽是國家、社會以及家庭安寧祥和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中國人的生命活動中,先輩們把對“壽”的崇拜和敬仰注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留傳下來,“壽”成了一種生命力的象征。老人過生日叫壽誕、壽辰;祝福老人過得安康長壽,叫壽安、壽寧、壽康、壽樂、壽愷等;為老人舉行壽宴的廳堂叫壽堂。在我國古代傳統的壽堂上,供奉有西王母、麻姑獻壽、東方朔、八仙等神仙壽星畫像。壽宴桌上掛擺的有壽屏、壽傘(萬年傘)、壽幛、壽彩等;供照明的有壽燭、壽燈(長壽燈)等;供飲食的有壽酒、壽面、壽桃、壽糕;祝壽的文章稱壽序;用于祝壽的文藝形式有壽詞、壽詩、壽聯、壽畫等;用來賀壽的禮金為壽金;把被祝壽的人稱為“壽星”,年紀大的稱“老壽星”。對于壽誕,幾乎每一個具體的年歲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借代。六十歲為花甲壽,七十為古稀壽,八十、九十為耄耋壽,百歲為期頤壽等。

河湟地區的人們珍愛生命,尊重長者,所以十分看重為老人過壽,壽慶文化同樣豐富多彩。每年春節期間,樂都地區漢族除親戚朋友間相互拜年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喜事活動就是給61歲、73歲、85歲過本命年的老人們祝壽,90歲以上的老人做壽時間由其子女們決定,不一定是本命年過。

樂都地區有祝壽的習俗,不過過去都是些家道富裕的人家舉行的。樂都東部地區,人活到四十九歲就有接本的習俗,這時大多是至親好友帶有自己蒸的壽桃、壽酒、衣料等禮品前來祝壽接本,至六十一歲便可以賀六十壽辰,認為人生第二個甲子又開始了,這是難得的喜慶日子,有的在生日這天慶壽,有的在這年正月舉行慶壽。賀壽前,兒女們提前留請至親好友,到慶壽日,至親好友帶有壽桃、壽酒、茶、衣料等禮品前來祝壽,親戚朋友來了先吃便飯再開壽筵,等到親朋來齊了便舉行慶壽儀式。有威望的紳士等也有送壽幛的,壽幛多是寫有祝愿長壽及以歌功頌德為主要內容,有錢的人也可組織別人給自己送壽幛,壽筵大開,有條件的人家還請莊子上彈唱曲藝的人唱堂會。在筵席上吃長壽面時,在樂都大古城一帶,兒女們端有一碗飯,將壽面用筷子撈起放在老人的碗里,高唱給老人增福增壽,老人喜歡地接受。到七十三歲、八十五歲依然舉行壽慶,有的人怕活不到八十五歲,有在提前一年慶壽的,也有六十一歲過后,兒女們每年在老人生日上慶壽的,這種賀壽不再留請其他親朋,多系自己的兒女們祝賀的。期間也有壽材落成同時慶祝的,儀式相同。

樂都舊時有的地區在老人過壽時還唱賀壽禮俗歌,如:

獻壽酒歌(二首)

(一)

敬一杯美酒老壽星喝,我為壽星唱壽歌,

天上今日添星座,人間地仙輪你坐。

千年梅鹿雪山上臥,百歲松柏吊索羅,

壽比南山鹿和松,越是年高越快活。

(二)

一杯壽酒一顆心,獻給今日呂洞賓,

洞賓醉臥月牙樓,酒仙名刻萬人心。

兩杯壽酒是玉液,獻給今日的漢鐘離,

鐘離自從成仙起,八仙當中數第一。

三杯壽酒三大快,獻給今日鐵李拐,

成仙修道上仙山,人間苦惱無掛礙。

四杯壽酒是純醪,獻給今日張果老,

驢后他把三山捎,倒騎驢兒過金橋。

五杯壽酒是五福,獻給今日何仙姑,

紅塵撒手無牽掛,足跡不愿踏皇都。

六杯壽酒喜慶多,獻給今日藍采和,

口唱踏歌成仙去,蓬萊三仙好快活。

七杯美酒七月七,獻給今日韓湘子,

仙家湘子有情義,一心度脫林英妻。

八杯美酒八十壽,獻給今日的曹國舅,

他把人事看個透,拋下家事四海游。

獻壽禮歌

花又好來月又圓,美好時節慶壽誕。

遠近親戚來拜壽,莊員擠滿一院院。

獻壽桃,獻壽匾,八洞神仙掛兩邊。

祝賀老人登壽域,永作人間活神仙。

草根童禮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來到這個世界,不論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都是事關家庭、及本人的大事,而其中的出生就更意味深長。這種出生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產生,而是關乎出生人的整個一生,因而這一過程是那么緊要與富有禮節。在過去,樂都人就十分重視這種過程、非常看重這種禮節,因而其中產生的風俗就很有特色了。

求 子

過去農民在“多子多福”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傳統文化心態下,一般婚久不育而缺少兒女,或多女少子的人,向神靈或祖先祈求兒女的習俗,較為普遍,其祈求子的形式也有多樣:

一是到寺廟向“九天圣母”、“百子娘娘”或地方神等神靈焚香禱告,賜以兒女。待真的生子后,將許心愿的祭品、用鍛子做的軟匾等送到寺廟,以原來許的愿心還愿。二是在向祖先春祭時,新娶的媳婦去上墳,有戶族老人向新媳婦滾饅頭,若饅頭滾入新媳婦的懷中,便可意味著祖先賜予生孩子,若真的生了孩子,第二年上墳時,一定要宰一只雞做祭品。三是到百子宮祈禱,用紅線拴住所塑百子中愿拴的一個,待生子后也以所許的愿還愿。樂都縣城有百子宮,其他石嘴、石溝寺也有。四是在九天圣母龕內用手摸其中置有的小孩的鞋、荷包等物,民間認為摸得小鞋是男孩,摸得荷包、絲線是女孩,可人們用手選擇多有選擇摸得小孩子的鞋。若真的生了孩子,除將原摸的東西還給外,另外依樣做一雙小鞋放入神龕內。五是到七里店黃河燈陣偷摘燈一盞,若生了孩子,第三年燈陣,送還偷的燈和另做一個燈籠還放燈場。六是樂都上南山一帶求嗣的善男信女,虔誠沐浴,帶著清油或酥油到瞿壇寺隆國殿釋加佛前珍珠樹根,用摸鞋、荷包形式求子,如生了孩子,加倍還愿。

懷 孕

女人懷孕,一般民間說某某身上有喜了,或稱有了,這時孕婦愛吃酸性食物,婆家、娘家的老人盡量滿足其所需,并以民間習俗觀察其懷的是男是女,一般說孕婦進門左腳先跨進門檻,這就預示著懷的是男孩子,右腳先跨進門檻懷的是女孩子。有的說肚子大懷的是雙胞胎或女孩子,肚子小懷的是男娃子。孕婦走路做活輕快懷的是男娃子,身體沉重比較懶的是懷的女孩子。還有用算盤算的,口訣是“七七四十九,問娘何月有,除去母生日,再加一十九。”算法是四十九加上母所懷的月份減去母親的生日,所得數若是單數是男的,若是偶數是女的。當然,現在看來這些曾經的說法,只是一種說法而已,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接 生

過去,孕婦臨分娩前要請村內年老有經驗的老婆子來接生,俗叫“接生婆”,俗話說:“生娃娃的沒急把老娘婆急壞了”。接生一般住在原住的房內土炕上躺著生養,孩子落地,將產婦坐在一堆鋪平的麥草灰上,等血流盡才將灰收拾干凈,有的難產死了俗叫“月間”了。人常說過去生孩子真是“娘生兒時苦難當,命隔陰陽紙一張”。又說“一個腳在陽間,一個腳在陰間”。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待孩子落地,胎盤也順利的落地,俗稱“落草”,老娘婆剪下胎盤俗稱“伴兒”煨入炕洞中,然后給產婦喝點糖茶(產婦俗稱“月婆子”)、米湯等。家中有老人的便向祖宗、神佛焚香祈禱,保佑平安。在大門上插上一面小紅旗,或者在篩子中間貼上一片園形紅紙掛在門上,叫“忌門”,別人到門上就知道這家在忌門,便不進了。這樣做為的是怕有生人來腳氣重會把孩子“沖壞”。生孩子在過去農村里也認為是污穢之事,有些老人還講究忌入月房(月婆子的住房俗叫月房),產后有條件的人家,服三付“生化湯”起活血祛瘀的作用。坐月子中,還有親房鄰居送來空心鍋盔、米湯、牛奶、雞蛋、紅糖、雞肉等的滋補品。在分娩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女婿還帶著禮品到岳父母家磕頭,說明所生的是男或女。這時岳父母當然高興,若路途近的即送來滋補品,以補補身體,早日恢復健康。在坐月子中間多由婆母伺候,飲食一般是小米稀飯,稀飯內放些棗兒等,主食是空心鍋盔。另外孩子出生后第一個到產婦房中的人,叫“踩生人”。習慣上說以后孩子的性格多像踩生人,俗話有“不說養生,只說踩生”的說法。

洗 三

嬰兒出生后第三日,進行洗身,首先用花椒煮水,對孩子全身凈洗,叫洗三。唐末詩人《金鑾密記》載:“天復二年,大駕在岐,皇女生三日,賜洗兒果子。”可見此俗亦相延已久了,三日內產婦有奶即開始哺乳,如無奶服“生乳湯”或煮吃豬蹄子,多喝米湯,嬰兒可暫喂紅糖,待有奶可哺奶。

擺滿月

出生滿一個月叫“滿月”,一般是男嬰出生后的第三十天,女嬰則是第二十九天。滿月時所做的慶賀稱“擺滿月”,有些人是選在第二十四天,取二十四孝之意,以其小孩長大后會如同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一樣孝順父母。擺滿月這天親朋各帶禮品前來慶祝,禮品一般有蒸的大空心圈圈,娘家人蒸的四個,一般親戚兩個,還有嬰兒衣服、斗篷、銀鎖等。娘家人還給產婦帶有衣料等。在孩子落發時樂都東部卯折溝一帶,首先要外奶奶在胎兒頭上剪三剪子,然后用刀剃發。在宴席上還將小孩抱至爺爺奶奶和外爺外奶奶處叫看看孩子,爺爺奶奶還給以一定的小紅包。

嬰兒命名

嬰兒出生后,家中有祖父母、父母都在考慮嬰兒的名字,的確苦費心思。由于過去傳染病如白喉、天花、麻疹、傷寒的蔓延,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奪去了無數幼小的生命,因此起名字多數本著活的牢靠,生的吉祥的愿望來起奶名,有許多風俗習慣,有如下數種:一是嬰兒所生的這年,祖父的歲數有多大,就依此命名,如“四十九”“五十六”“六十一”等,這就是說某人在某歲上見了孫子以志慶祝和紀念;二是嬰兒出生這年,有祖父,或曾祖父母的,按輩數認為四世在堂的,就叫“四輩子”,或五世在堂叫“五輩子”,以志該家族人口興旺之意;三是有依初生嬰兒的體重命名的,如初生嬰兒有八斤重,就命名為“八斤子”“十斤子”等;四是有依初生嬰兒的體形而命名的,如嬰兒生的胖即叫尕胖,初生時頭發長的旺盛即命名“尕毛”“尕狗”等;五是有的家里女嬰生的多,希望今后再生個男孩子,就起名“招兄兒”“領兄兒”;六是有的地方為使孩子活得牢靠,托保在神靈案下,就依其所保的神名而命名,為“菩薩保”“菩薩擔”“靈官保”“萬神保”“百子保”“福神保”等;七是有的嬰兒出生后多病,就由大人抱著孩子,帶著“鍋盔”等食物,在天亮前出門撞姓,若碰見“狗”叫“狗保子”,遇見馬叫“馬保子”,若遇見人,就依此人之姓,命名謂“李家保”“王家保”等,若碰到的給命名,就以此人所命之名謂名字,然后將所帶之食物送與此人,臨走前還將所碰的人的鈕子拆一個,以表示此孩此人所賜,以示活的牢靠,然后走去。若是鄰近認識的除起名外,還認為“干大”,即義父之意,從此四季八節就以“干大”之禮而來往著;八是有的為了孩子長壽吉祥就命名謂“長壽”“生長”“福兒”“祿兒”“狗兒”“牛兒”等;九是有的依出生年份的天干地支起名,如生在“庚午年”就叫“庚午子”,還有“丙寅子“尕虎子”等;十是有的家庭,將嬰兒的出生年、月、日、時的天支供給陰陽盤盤八字,若八字內是“水”命,而缺“金”,以五行相生之意;命名帶有金字邊的如:“金娃”“銀娃”,在八字中五行中缺啥,在名字中補啥,以示一生中永遠吉祥之意;十一是有的女嬰為喻其美,以花名命名如:“梅香”“杏花”“桃花”“金蓮”等;十二是孩子到七歲送入學堂就要起學名了,這時多數依戶族的輩數按家譜排列的命名次序而起名。如樂都北山李戶有“守”字輩,“業”字輩等,如“李守乾”“李興業”等,尤其長里店孔戶,北門孟家,更是循章而命名。縣境大戶人家大多如此。當然也有自己命名的,和依名字而起字的。名字的起法大致有以上幾種。在農村里多由地方神托保的名字很多,因而孩子到十三歲,給廟上所保神靈殺雞一只祭祀,叫“贖身”。有的托保后頭上留有小辮子,肩膀上繡有小布老虎,到這一天所留的辮子剃了,布老虎取了。

過百歲兒

嬰兒出生到百日時,有條件的家庭,這天在孩子面前,布列著如算盤、筆、書、食品等東西,讓孩子來拿取,若孩子拿上書,認為此孩子長大后,就是念書人,孩子拿啥東西將來孩子長大后,就是啥職業,如果孩子拿上書,家中的老人們是最喜歡不盡的,總在盼望著孩子將來會做一番大事業的。

這些習俗基本上是過去的傳統禮節,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其中一大部分習俗早已遺失,如許愿求子、老娘婆接生、傳統起名等等,該簡化的已簡化,該替代的已取而代之。盡管在個別村莊還存在“許愿求子”等風俗,然“老娘婆接生”的產法、“傳統起名”的做法已遙遙遠去,許多習俗還令今人無以相信,無疑這是一種時代文化的代表,盡管它們已一去不復返了。

立門喬遷

居所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生活的重要場所,中國歷史上人們對自己的居住場所十分重視。

樂都地區的人們對居住地建設的每一個過程都有著特別的禮儀,并充滿著傳奇的文化色彩。

新莊廓竣工前要舉行“合龍口”儀式。當莊廓墻打到最后兩板時,舉行竣工儀式,俗稱“合龍口”。主人家擺香案、獻饅頭,奠茶奠酒,并放上酵面,十全大補湯等,表示新莊廓落成,將會蒸蒸日上,家道興旺,豐衣足食。同時由負責打墻的工匠主持,在即將合龍的墻角下設香案,獻饅頭、茶果,屋主化紙、焚香、奠茶、倒酒,再將饅頭、酵面、十全大補湯中藥等置于待筑的墻體中間,主持儀式者還致祝詞:“鳳凰落在高山頭,青龍擺尾向東流。莊廓打在聚寶盆,吉祥時節合龍口。三炷神香插板逢,兩個饅頭填墻頭。奠上茶,奠上酒,神佛祖宗都保佑。一祝常發吉祥,二祝天長地久。”致完,眾人全力修筑。“合龍”后,開一個小便門,方便暫時出入使用。待院內新屋修成后,再與正屋相對的墻上開一個正門,謂之“財門”。

開門時有“啟財門”儀式。寓招財進寶之意。按宅子八卦方位確定開門方向,劃定開口樣式,并選定開門時刻。掘開門口時,要行開門禮,致開門詞:“金門開,金門開,金玉滿堂滾滾來;財門開,福門開,騾馬馱進福祿來。”同時向眾人拋撒糖果、紅棗、香煙之類,參加儀式者爭相拾搶。

新門落成時還有“踩財門”儀式。儀式前,主人家端上新木盤,上面有油包、核桃、紅棗、錢幣等物,蓋上紅綾,象征豐衣足食,并出門迎接踩門者。這時先前邀請的當地德高望重、福壽雙全的老者第一位進門,并說些吉祥話,致踩門頌詞:“金門開、銀門開,四面八方都進財,斗大元寶滾進來。啟吉門、啟祥門,吉祥如意四季春。踩福門、踩壽門,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踩財門還有潑水的習俗,并唱啟新門潑水歌:“新屋成,新門開,挑上大桶潑水來。清水灑天,幸福無邊;清水潑地,吉祥如意。灑西又灑東,家聚萬兩銀;灑北又灑南,積糧上萬石。灑了你身灑我身,一家大小人康寧。”

樂都地區修建新屋,在上中梁時還有“上中梁”習俗。主要有起梁、陳祝詞、施供品等環節。上中梁這天要擇黃道吉日,屆時貼對聯,焚燒香表,鳴放鞭炮,儀式較為隆重。上中梁前在梁的中心鑿一小孔,內裝金、銀或銅錢,五色糧食(小麥、青稞、豌豆、蕎麥、玉米等),取五谷豐登之意,并放入人參等補氣之藥,然后將小孔用木塞封口,寫上年月日及各種吉祥語言,再用一塊正方形紅布包裹,然后眾人起梁,放入設定的梁架子上。上梁時,獻盤一副,即饅頭10個,紅布一匹。另一盤內放核桃、紅棗、糖果、錢幣,同時在堂中放清水一擔,待中梁懸起,主人焚香化表,點燭奠酒,行叩禮拜。掌尺的在中梁上陳祝詞:“打一斧千里響,黃道吉日上中梁。周公卜、魯班修,二十八宿都降臨。一股香煙往上升,好似祥云飄空中。金梁原本長林中,青枝綠葉四季青。只為金梁才有用,車拉馬拖到寶莊中。前造木馬后造梁,金梁放在玉柱上。金梁好比一條龍,搖搖擺擺到空中。金梁玉柱頂乾坤,祖祖輩輩出貴人。生下貴人狀元郎,合和保得人丁旺。劉海生來一大仙,身背葫蘆撒金錢。先撒金銀珠寶,再撒糧食滿倉。前撒槽頭興旺,后撒金玉滿堂。生財發旺地,富貴萬萬年。”邊唱邊將盤中核桃等物四面拋撒,其他眾人將清水潑向空中。當日主人殺豬宰羊,設酒席招待前來祝賀的左鄰右舍、親戚朋友。

過去,社會發展緩慢,人們生活落后,一家人能夠有立門喬遷的喜事,那是一輩子不可多得的大事,因為看重,所以慎重。因而不管是一個細小的舉動,都要有不可或缺的儀式來慶賀,在一個家庭的歷史上留下永恒記憶。而其中滲入的文化元素更豐富了立門喬遷文化的內容,每一個過程都要用簡潔明快的禮詞贊唱,那么富有詩意、富有生活的韻味。這首新房贊歌就是一種體現、一種真情實感的表達。

新房贊歌

(一)

新打莊廓四四方,金盆養魚好地方。

前面山上龍擺尾,后面山上落鳳凰。

(二)

莊廓方正一顆印,起脊大房蓋當中。

今日我把新房賀,他年兒孫成麒麟。

(三)

宅子選在黃龍頭,房子蓋在黃龍口。

一代興盛從此始,子孫發達在后頭。

(四)

新房好來真個好,雙扇門里滾進寶。

家道好比松樹苗,一年更比一年高。

(五)

又雕梁來又畫棟,雕刻花草天生成。

鄉親來賀喬遷喜,歌頌門庭向上升。

(六)

門對南山松柏林,廊下流水一條龍。

一要勤來二要儉,榮華富貴萬萬年。

(七)

新房檐下掛紅燈,一對紅燈兩顆星。

一是福來二是壽,永作福壽雙全人。

(八)

口道喜,歌唱喜,身臥主地有福氣。

有了福氣多珍惜,天官四季把福賜。

(九)

獅子臥在東墻肩,泰山石{1}立在大門前。

四面八方來喜氣,從此歲歲保平安。

(十)

四塊白石栽墻頭,“耕讀傳家”刻門口。

白石預兆德性美,耕讀是路子孫走。

注{1}:泰山石:青海漢族習俗,新屋落成后,門前立一塊大青石,上錫“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意為鎮邪擴福。

如今社會生活條件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進城居住樓房的越來越多,新樓修建裝好后一次性搬遷,也叫“喬遷”,“喬遷”即“遷喬”、“遷居”,喬木,高大的樹木,比喻人居住條件的改變。遷居,是指舉家從原宅遷入新宅,即新房子、裝修一新的房子。人們居住條件有了改善,生活幸福美好,自然是大喜臨門,必須進行慶賀,從古至今皆然,但是,已遠遠沒有過去的文化韻味。

一種生活是一種感受,一種變化是一種失去。(未完待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微拍一区|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9999在线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日本www在线视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毛片网站|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精品你懂的|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 91www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午夜a视频|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日韩国产另类|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青青视频| 国产精品美乳| 欧美日韩第三页|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欧美亚洲激情|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主播喷水| 欧美日韩福利|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永久视频| a欧美在线|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91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丝袜啪啪|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大尺度在线| 亚洲日本www|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亚洲美女操|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日韩欧美网址| 欧美在线导航| a亚洲天堂|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