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光武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人人皆知的文化現象,那就是過農歷年和十二生肖。小孩子從剛剛懂事起,到了冬天,便會圍在媽媽身邊,纏問,媽媽多會兒過年,他知道,過年要穿新衣,吃好東西。稍長了些,就學會扳著指頭數日子,盼著過年,農村的娃過完年,就要去擋羊,打柴禾;城里的孩子,可要趕作業,準備上學去。再長得大些呢,人們問他,幾歲啦,屬啥的?小孩就會回答,十二啦,屬羊的。今年是本命年,你看,我媽給我系上了紅褲帶。好啊,男屬羊氣堂堂,好好念書,將來有出息!由此,有人想著在羊年之前生女兒,說女人屬羊命不好;有人搶先在羊年之先結婚,亦說羊年辦婚嫁不順。這是毫無道理的陋習。其實,羊年是很吉祥的。因為,古人類觀察種種野羊,都是非常美麗、馴順、貼近人的,有些強大的原始人部落于是將羊作為他們的部族圖騰,有些人類學學者和歷史學家認為,中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民族的先民都是羌人的后代。后來,演變為姓氏,也就有了楊、羊之姓,還有公羊復姓。
說文解字上講,美麗的美字,就是羊和大也。先民以為美為獵獲之快,狩大羊者更美,故創美字。我們的象形字“美”便是一個有角的大羊。在世界許多古代巖畫中,都能見到山羊的形象。另外,自從古人類吃了燒熟的羊和其它動物的肉后,人類才會直立行走,才逐步開始了發達的思維,才出現了今天人類社會的文明。
文化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使我們都知道,羊是人類較早被馴化飼養的動物之一,不僅僅是人類的親密朋友,而且,它的全身都被人類所用。我們沒有理由不對羊類有所感恩。你看,羊皮從古至今,能被人們加工制作衣;羊毛能捻線制作帳篷;羊肉更是人們日常的肉食品之一。
先民早已學會用羊皮筒鼓風生火、打酥油,用皮口袋裝東西馱運更加方便實用。他們將羊皮筒充氣做船筏,擺渡過河,運送物品。羊皮是最早最珍貴最柔軟結實的平面載體,用來記事、繪圖和畫像,留存長久。還能夠做工藝品,做出羊皮燈罩,樣式別致,富有情趣。羊皮鼓更是古代先民傳遞信號、作戰鼓勵士氣的必不可少的戰鼓。至今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依然保留著單皮鼓和手鼓。中原地區的戲劇伴奏樂器中少不了皮鼓,如果京韻大鼓中沒有了單皮鼓,那么演唱藝人,就不知道如何掌控他所唱內容的弦律節奏和表達主題的內涵。當然,羊皮鼓還是一些少數民族宗教道場中的重要法器。
羊骨自古以來,既是生產工具、炊具和兒童玩具,又是婦女的裝飾物品和藝人的敲打樂器。進入現代,羊骨磨粉熬膠可為人類、牲畜、家禽補鈣;制作各種膠片拍照藝術品。還可以制作膠囊盛裝藥品,仿制各種各樣的手工藝作品與雕塑作品,其用途大矣!
現在我們訓育飼養的羊種有綿羊、藏系羊、細毛改良羊、大尾羊、小寒尾羊、家山羊等等,被人們成群放牧于遼闊草原或圈養在農家庭園。一種名貴的家山羊的絨毛可以與藏羚羊的絨毛媲美,可以制作出現代的“紗圖什”披巾、帽子、圍巾和保暖漂亮的貼身衣。
在羊的大家族中,還有許多野生羊種,正受到人類的保護。保護的有藏羚羊、普氏原羚、鵝喉羚、黃羊、青羊、北山羊、盤羊、巖羊、塔爾羊、矮巖羊和蘇門羚等,不準恣意捕獵。其中,藏羚、盤羊、青羊、普氏原羚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余為二類保護動物。這些珍貴的野生羊族,大多分布于青藏高原,青海的唐古拉山可可西里荒漠、青海湖周邊及祁連山區、柴達木盆地一帶的干旱草原、高山峻嶺等。
這些羊族的體形矯健、頭角對稱,體態優美,成群結隊地野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如果在城市里,除了大型動物園內可以觀賞到部分外;有些野羊,如塔爾羊只有在喜馬拉雅山脈一帶,才能夠目睹它那生活在高海拔自然環境中的倩影,一般條件下人們是不易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