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業銀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談湖南抗戰遺產價值
覃業銀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在中日之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后成為全國抗戰的中流砥柱。本文就湖南抗戰遺產價值有多少、有多大,以及如何發拙談談淺見。
湖南抗戰遺產;價值;整體性開發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后,湖南抗戰地位凸顯,成為全國抗戰的中流砥柱。但湖南抗戰遺產價值有多少、有多大,以及如何發拙,需要進行研究與思考,本文就此談點個人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1、湖南抗戰遺產在時間上表現為規模最大、聲威最壯、持續時間最久
抗日戰爭自1938年10月27日武漢淪陷后,湖南便成了抗日前線,是全中國抗日救亡規模最大、消滅日寇最多、持續時間最久的省份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部設在湖南芷江,最強大的戰略集團——由薛岳將軍領導的第九戰區的50萬大軍以湖南為根據地。湖南戰區的任務十分艱巨:日軍中國派遣軍主力在武漢地區,仍然掌握著戰略主動權。既要防備日軍南下廣東,又要兼顧東南方向的江西戰場,同時西南方向還要防備日軍攻入貴州進軍大后方。此外還要與第六戰區協防日軍向西沿長江航道入川。在整個抗戰期間的中國戰場,中日雙方總共投入20萬以上兵力參戰的大規模會戰進行了二十多次,其中第九戰區獨立完成的達8次之多,而在湖南境內就有6次,4勝1平1負。經歷戰事之多,戰績之好,為全國各省區所僅見。
戰爭期間,湖南省共傷亡262萬多人,其中死亡92萬余人,重傷170余萬人。此外,湖南還每年供給壯丁26萬多人,居全國第2。8年中實征實募壯丁210多萬人。日軍先后在湖南投入兵力60余萬人次,傷亡20多萬人。中國廣大官兵浴血奮戰,包括一批軍、師、團長在內的10余萬湖南籍官兵為國英勇捐軀。因此,湖南軍民對全國的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
2、湖南抗戰遺產在點上的分別特征表現為以長期的革命活動的發生地、革命事件的直接發生地和革命人物紀念地或紀念物為主
現存的湖南境內抗日戰爭遺址主要分布在長沙、常德、衡陽、芷江等地。遺址主要以長期的革命活動的發生地、革命事件的直接發生地和革命人物紀念地或紀念物為主,至少有100余處,零散的分布在以上區域范圍內,其中有列為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一些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目前已形成的湖南抗戰核心遺址包括: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公墓,位于常德市武陵區青年路;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碑和紀念館,位于益陽市南縣廠窖鎮;衡陽抗戰紀念城,位于衡陽市雁峰區岳屏公園;南岳忠烈祠,位于衡陽市南岳區衡山香爐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芷江受降舊址和紀念館,位于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鎮七里橋村;飛虎隊紀念館,位于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機場東。
3、湖南抗戰遺產在空間“線、面”上的特征表現為以兩江“抗戰文化線路”
在湘江上進行了三次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在沅江上表現為常德保衛戰和雪峰山會戰。
1、湖南抗戰遺產國際價值
地處湘西邊陲的偏遠小城芷江在抗戰期間留下的遺跡、文物和史料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國際性抗戰文化。芷江抗戰是中、美、英、蘇等多國人民共同參與,尤其是陳納德率領的飛虎隊的杰出表現,使中國人民與美國等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國際友誼。從這個意義上說,芷江受降及芷江抗戰的歷史,是中國人民也是世界人民引以自豪的歷史。
2、湖南抗戰遺產文化價值
湖南人“敢為人先”的精神、堅韌的的“犟”勁在抗日這樣的歷史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死死克制住了日軍的兇頑。當時國軍的兵多是就地征召,數十萬湖湘子弟補入第九戰區部隊,包括第74軍、第4軍這樣的鐵血精銳,隨時保證了部隊的持久戰斗力。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曾說:“湖南省戰時對國家貢獻居全國之冠。”日軍也有類似評價,1944年10月,日軍艱難地占領長沙后,第6方面軍參謀長宮崎周一中將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說:“湖南人自尊心強,排外思想旺盛,富于尚武風尚。”人稱“中國通”的岡村點頭稱是,其實他早已以軍長、派遣軍總參謀長或方面軍司令官的身份數次參與在湖南境內的會戰,對此有更深的感受[2]。
抗戰中湖南文化名人效應突出,文化運動聲勢浩大。外省籍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沈鈞儒、鄒韜奮、聞一多、朱自清、曹禺等來到長沙。湖南籍文化名人如呂振羽、翦伯贊、田漢、張天翼、廖沫沙等也先后回到了長沙。史沫特萊、鹿地亙、世界學聯代表團等國際友人先后訪問長沙。大批文化名人薈萃長沙,極大地促進了湖南抗日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3、湖南抗戰遺產精神價值
(1)敢于獻身
在各次會戰中,中國軍隊弘揚了“敢為人先、鐵血尚武、英勇獻身”的湖湘文化精神,面對占盡優勢的日寇,無所畏懼,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捍衛著國家與民族的尊嚴。
(2)民族團結
當日寇的鐵蹄踏入湖湘大地后,湖南各少數民族也與漢族同胞一起并肩戰斗。他們為了抗戰的勝利,同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各民族的團結抗戰體現和升華了中華民族那種內求團結、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共同奮斗的民族精神。
(3)國共合作
抗戰期間,湖湘兒女不分階級、階層、黨派與信仰,都能以民族利益為重,促進了以國共兩黨的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南岳南岳游干班是國共合作的產物。1938年11月25日,國民黨政府邀請周恩來和朱德作為中共代表參加第一次南岳軍事會議。國共共同決定創辦游擊干部訓練班。中共中央派出以葉劍英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訓練班的工作。在游干班期間,國共雙方取長補短,都不在班內發展本黨的組織。國共合作創辦的南岳游干班,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他們深入敵后從事游擊戰,極大促進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3]。
4、湖南抗戰遺產旅游價值
(1)獨特的“旅游”思想價值
湖南抗戰遺產具有和平主題旅游思想價值。芷江受降及芷江抗戰遺址除陳納德及其飛虎隊紀念館、芷江機場外,包括和平廣場、芷江和平園和和平種。
(2)重要的旅游引導價值
1938年武漢失守后全國許多文化名人和抗戰文化資源聚集湖南,來湘的文化藝術團體多達20多個,文化人士超過100人。為其后直至現在文化旅游、電視傳媒旅游等產生深刻引導作用。
(3)極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湖南抗戰遺產旅游資源豐富多彩,文化深厚,優勢和特色明顯,具有極大的旅游開發空間。從思想到文學到資源,無疑是開發抗戰旅游最鮮活的資源,最寶貴的內容,其旅游價值無窮、深遠。
1、“點、線、面”實施整體性保護的要求為湖南抗戰遺產資源的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湖南抗戰遺產資源“點、線、面”分布特征要求對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可以有效擴大遺產的保護范圍。然而,抗戰遺產資源一般都涉及多個地區,遺產的保護、展示、闡釋都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也給管理、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尤其是展示利用形式單一,內涵不夠豐富,沒有充分彰顯遺址的價值。“點、線、面”分布的湖南抗戰遺產資源開發這種跨時空、大維度的規劃在實踐中存在難度。
2、湖南抗戰遺產資源旅游開發:措施與實踐
(1)樹立整體性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采取整體性開發策略
湖南抗戰遺產資源是一個整體,必須以“湖南和第九戰區”完整概念來保護與開發。“點、線、面”分布的湖南抗戰遺產資源。同時保護這種資源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保護好抗戰遺址外,還要加強對中國抗戰的研究、教育和紀念。
(2)根據文化線路內容要求,深度開發湖南抗日遺產資源
樹立正確保護理念,合理利用文物資源,讓文物活起來,在城鎮化進程中實現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發展中保護。
[1]劉巖巖.《抗戰中的湖南精神》.中華網論壇,2014.4.
[2]蕭棟梁、余應彬著.《湖南抗日戰爭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百度文庫.《湖南境內抗戰遺址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