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一
吉林財經大學
試論經濟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
高寧一
吉林財經大學
經濟法具有多元性,在所有的價值形態中,經濟利益屬于價值內核,直接體現了經濟法的本質內容,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本位性質決定了經濟法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側重于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經濟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既是人們的行為依據又是人們行為的約束體,既帶有經濟性又帶有整體性。本文就經濟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實現機制、經濟法實行對于社會公共利益的意義三個方面加以簡要分析。
經濟法;社會;公共利益
社會公共利益的存在對于國家以及社會的發展具有目的性,一直以來被用來論證政府權利、國家法律存在的必要性,對于法律秩序、社會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對于人們合法權利的獲得具有重要引導作用。社會公共利益被用來限制人們的個體權利,體現出重要的理論價值,對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經濟法的實行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成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精神核心,這成為經濟法區別于其他法律的顯著標志。經濟法與其他法律一樣擁有自己的制度、內涵、使用范圍、影響等,對于社會經濟利益維護、人們合法權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1]。
經濟法、行政法、民法三者都含有利益內容,但是三者具有顯著差異,經濟法側重于社會公共利益,具有社會利益追求。經濟法的價值目標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為社會效益,一方面為社會公平,而社會公共利益是經濟法的全部體現。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個人能力差異以及人與人財產量的不平等,經濟法承認這一事實,并不排斥,而是在此基礎上實施合法的“不等待遇”達到經濟公平的目的[2]。如果不承認現實不平等,或者是忽視社會不平等,再或者過分追求社會經濟的絕對平等都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經濟法的實行,致力于打破這種局面,將社會沖突轉化為社會利益。經濟法體現社會公共利益具有反傳統的意義,規避傳統民法模式的弊端,面對社會經濟危機。
(一)提高救濟途徑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救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并存,負面影響對于人們正當權利的維護產生障礙,最為顯著的特性就是受到侵害的主體不具有集中性,所侵害的利益具有擴散性危害人們的正當權利維護。與傳統的個體訴訟相比,經濟法在保護公共利益方面非常具體、全面,通過提高救濟途徑對社會公共利益實施救濟是維護公共利益的新興之路。
(二)更新維護公共利益的理念
首先,利用民眾訴訟維護公共利益。民眾訴訟相比于其他法律給予民眾更多的訴訟權,對民眾設置的限制條件較少,人們在較為寬泛的條件下就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不是無限被汲取的,在濫用資源、環境破壞、損害公共利益方面具有嚴格的限制。
其次,利用訴訟代表人維護公共利益。我國民法規定,單個人以上的集團訴訟其代表人在一般情況下需要確定的原告人數,并且必須得到授權,如果在集團中發生規模公害,就可以通過集團訴訟代表人實現救濟。在經濟法中,更多的賦予了這些集團代表人訴訟權利,根據自己的判斷對侵害別人利益的人進行訴訟,雖然被侵害者的侵害程度具有不確定性,但可以不被授予訴訟權而實施代表人的權利。
再次,利用專門訴訟機構維護公共利益。通過專門訴訟機構可有效避免公共利益受到傷害,例如,國家設立了專門工作人員以及機構管理檢舉工作,集中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
最后,通過代位訴訟維護公共利益。許多國家對社會團體中的原告資格進行了限定,而經濟法中通過代位訴訟減小對原告訴訟條件的限制,擴展原告的訴訟范圍,提高弱勢群體對抗侵害方的力量,使其從體力、經費、耗時等限制條件中解放出來,達到公共利益救濟的目的。
(一)經濟法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在利益內容、對象、范圍等方面不具有確定性,根據我國憲法規定,為了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國家可以按照法律規定征用民用財產、土地,同時公民不能以任何理由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公民的合法利益,但是國家機關如何實現公共利益保護沒有具體規定,這就有可能使得行政機關以公共利益之名獲取私利,濫用權利,正是由于傳統的民商法無法具體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實施經濟法非常必要。經濟法具有明顯的社會法屬性,成為社會公共利益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重要溝通橋梁,有利于國家干預與政治調整,以此為基礎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更好的完成公共利益保護的使命。
(二)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全部內容
經濟法的實行主要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標,例如,建立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實行市場秩序監管法、維護消費者權益等。經濟法一方面要保護社會中的公共利益,維持市場的公平、平等,另一方面要關注企業對市場的影響,對企業的不合法行為進行規避,嚴格實施反壟斷法。另外,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確定經營義務關系與責任,將社會公共利益作為基礎性保護內容維護國民經濟穩定。
(三)通過公益訴訟實現社會公共利益
公益訴訟是司法保護訴訟模式,國家機關、個人、組織等按照法律規定維護公共利益,對危害社會利益的人進行依法訴訟。通過公益訴訟確定公益主體的整體性、普遍性,打破原告必須是利益關系人的限制,給傳統訴訟法帶來不一樣的訴訟革命。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法是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之一,既有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又有明確的實施界限,避免了不必要的責任、義務紛爭,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人們的公共利益,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社會公共利益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而經濟法作為專門保護公共利益的法律,可以實施社會救濟,維護公共利益,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我國相關部門必須嚴格實施經濟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響應國家、政府的號召,維護人們的公共利益。
[1]高國鈞.經濟法連帶責任研究——以第三方認證機構“不實認證”規制為中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03:43-49.
[2]張繼恒.社會中間層的法律維度——對經濟法主體“三元框架”的重新解讀[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5,01:35-46.
高寧一(1992-),專業:經濟法,吉林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