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明
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文化站
文化禮堂是展文明樹新風的舞臺
胡祖明
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文化站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中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建設特色農村文化禮堂,就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有效資源和有效載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的具體舉措,最終實現以文化助力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廣大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較大地豐富了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好評。要讓這些建成的文化禮堂真正成為農民的“精神家園”,成為承載鄉風和弘揚鄉風的“村莊客廳”,還必須進一步做好文化禮堂的軟件建設。而豐富文化禮堂內涵,提升文化禮堂軟實力的職責,理所當然需要我們鄉鎮文化站干部主動擔當。
杭州的特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不僅僅是修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單體建筑,而是打造一個集學教型、禮儀型、娛樂型、長效型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大部分農村文化禮堂均按照明確的建設標準與要求進行,注重把傳承傳統文化、弘揚主流價值和豐富文體活動等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今,杭州市特色農村文化禮堂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格局:即以當地的傳統禮儀活動、文化傳統為基礎,結合各地的實際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規范建設內容與形式,突出思想引導、道德教化、禮儀培養、文化熏陶,注重以“文”化人、以“禮”育人、以“藝”悅人、以“堂”聚人。通過在村民中普及“村歌”、“村訓”等方式,讓文化“春風化雨”,讓教化深入人心。因為我們衙前鎮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有4處省級歷史文物和區、鎮級歷史文物20多處,是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1921年9月爆發的衙前農民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民革命運動,衙前農民協會發表的《衙前農民協會章程》和《衙前農民協會宣言》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一部農民革命的行動綱領,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為蕭山唯一的“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此,被稱為“紅色衙前”的鎮所屬的村文化禮堂特色肯定就是與宣傳革命傳統相關了,同時,必須將“紅色衙前”農村文化禮堂的檔案工作做扎實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是實現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應該著力推進文化禮堂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活動載體,強化人員保障,建立長效機制,建設一個鄉風文明的新農村。農村文化禮堂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必定會產生眾多意義深厚的文化痕跡,將這些寶貴資料記錄下來,既是見證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憑證,同時可以指導今后農村文化的建設工作,因此加強農村文化禮堂檔案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農村文化禮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樹立了精神文明典型,發掘了眾多中華文明痕跡與文物,有眾多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時刻與重要瞬間等等,這種見證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印證很可能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保護而隨著時間消逝,甚至被人們所遺忘,造成中華文化的空白,使后代人無緣再看到中國歷史的發展,這實在是國家發展的不幸。就如衙前鎮革命烈士李成虎不能被遺忘一樣,李成虎是我黨領導的全國最早的衙前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1921年9月27日衙前農民協會成立時,先為農協委員,又被選為議事員,同年12月27日被軍閥鎮壓農民運動時不幸被捕,次年1月24日在蕭山獄中犧牲。但是,李成虎烈士的墓在七十年代被平毀,直至1984年10月才新墓建成,縣領導與各界代表到墓前隆重舉行了李成虎烈士墓落成暨安葬儀式。李成虎是中國農民運動的先驅,是衙前人的光榮,我們怎么能忘懷呢?所以衙前的文化禮堂就必須將這段紅色歷史作為最重要的內容記入檔案,不斷對后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牢記革命先輩流血犧牲打天下的不易。通過檔案載體,可以將優秀文化不斷再利用,再創造,促使農村群眾文化更發展,更繁榮,使農村文化禮堂的檔案事業更加切實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當前的農民群眾在精神文化生活、思想道德建設等層面的需求日益增長,處于這樣一個急劇變化的時期,核心價值觀的支撐和引領愈顯重要與迫切。可持續的建設特色農村文化禮堂,就必須更好地發揮農村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作用,面向廣大農村群眾用豐富的手段與生動鮮明的載體廣泛開展核心價值觀、鄉風文明的弘揚與文化知識傳授,著力豐富和充實農村群眾的精神世界。其次是衙前鎮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充分利用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這個蕭山區唯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尤其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雙休日與寒暑假期間,農村文化禮堂更是孩子們的娛樂場所與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時光,我們請村里的老人給孩子講革命故事,講發生在我們鎮我們村里的革命英雄人物故事。我們充分注重“紅色衙前”的內涵宣傳,大力提升文化禮堂的整體效用,從而更好地選準用好當地文化資源與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農村文化傳統的弘揚與傳承。還有就是將特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與農村的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設結合起來,讓“紅色衙前”的特色農村文化禮堂成為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各類資源的統籌整合利用,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建設的可持續推進。既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完善了農村的基礎設施、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使得“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合二為一,農村變得“秀外慧中”。
總之,文化禮堂建設的關鍵在于把政府建設文化禮堂的外部推動力轉化為村民普遍的文化認同和內在需求,把文化禮堂從物質的外部形態轉化為村民觀念中精神和情感要素,所以,我們在文化禮堂建設中必須堅持思想性、特色性、長效性這三大基本原則,讓文化禮堂象水、象空氣一樣長期滋潤村民群眾的心田,真正成為廣大村民展文明樹新風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