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穎
貴州省第一測繪院
土地資源評價方法及實例分析
徐 穎
貴州省第一測繪院
土地資源評價也成為“土地評價”,是當前土地資源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土地資源評價作為土地資源調查的重要依據,主要解決的是區域內土地資源的質量、數量和類型分布等。通過土地資源評價方案的實施,尋求在有限土地資源的約束下發揮最大的潛力,滿足人口承載和生存生態的需求。本文以下結合具體實例,針對我國土地資源評價方法進行分析。
土地資源;土地評價;實例分析;資源管理
從世界范圍內來說,土地資源評價工作已經被廣泛地認知和接受,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紛紛開始了這一研究,但主要的工作內容是針對現有利用的土地進行分類,以及對潛在土地類型進行劃分;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土地資源評價工作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但結合中國漫長的農耕歷史而言,“土地評價”已經超過了2000年,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土地數量、質量材料。在這一有利條件下展開土地資源評價,有利于土地管理建立土地檔案和實施現代化管理工作。
土地資源評價的社會意義是用來為土地管理服務,包括土地交易、農作物種植、土地稅收、用地規劃等,不同的土地資源類型具有不同的價值,反映在市場經濟角度為社會目的服務,即通過貨幣的交易形式體現價值。
1.1土地資源評價的基本功能
首先,用于社會層面的土地規劃服務。土地資源評價提供的數據是科學規劃土地的依據,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工具。
其次,為科學地管理土地規劃和應用奠定基礎。土地資源評價的結果,便于使用者和規劃者了解土地的特性,如耕地不可以作為工礦用地,而土地資源的數量也是必要的檔案數據。
1.2土地資源的評價原則
第一,遵循綜合效益平衡的原則。土地資源評價所涉及的效益因素有三個部分,分別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就目前來說,我國展開土地資源評價的主要原則是基于經濟效益開展的,它的作用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獲得土地收益。但這種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和生態效益存在沖突,即經濟效益越高,生態效益就越低;土地資源評價的社會效益是合理利用土地,這一核心內容是遵守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第二,遵循差異性和綜合性結合原則。土地資源的差異性是很明顯的,從本質上來說,服務于農業種植的土地資源優劣需要考慮土壤、水源、氣候等多方面因素。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一單方面的考慮必然無法滿足,因此引入了綜合性的原則。綜合性原則是增加土地質量評價科學性而設置的。
第三,遵循針對性和限制性結合原則。土地限制性是從土地資源應用不利因素考慮的,包括洪澇、干旱、沙化等。而針對性是針對應用對象而言的,如工礦企業用地與農業種植之間對土地的要求是不同的,即針對自身的需求選擇土地。
第四,遵循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結合原則。土地資源評價方法較多,但未必每一種都可以在現實情況中進行操作,要結合實際的自然環境進行應用。
我國的土地資源評價方法大量吸收了國外的理論內容,從應用上來說,較為適應中國環境的方式有三種,分別為等級法、參數法和綜合法。
首先,等級法。等級法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土地資源分析方法。這種方法通過對土壤類型、環境、農作物適應性等進行等級劃分,從而判斷土地資源的價值;操作方式簡便,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在實際案例中,針對J縣地區的土地資源評價就采用了這種手段;但這種方式也存在缺點,就是針對性過強,在現代工業用地、建筑用地日漸增多的情況下存在一些指標漏洞。
其次,參數法。參數法需要較大的工作量和專業的儀器設備、方法,從操作形式上說,重視定量分析手段,可以獲得較為精確的分析資料。但是這種方式不適合大范圍推廣。
再次,綜合法。綜合法是綜合定性和定量兩種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實用性,提高精確度,適合小范圍的土地資源評價體系。結合等級法和參數法,可以建立一個土地資源評價小型體系。
土地資源的評價方法和所選擇的適用范圍,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大多數情況下評價的方法不止一種,交叉應用現象十分頻繁。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土地資源評價工作已經結合農業開墾、荒地調查等事項展開,形成了相應地原則、分類以及實際用途。
為了便于調查分析,作者選擇南方地區J縣區域作為土地資源評價方法的考察實例,并結合我國進行土地資源評價的主要目的(土地質量分類、適宜性、限制性等)進行分析。
3.1 J縣土地資源評價因素
J縣屬于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土地的非地帶性因素是引起區域之間差異的主因,相鄰區域之間的土地質量變化較大。在評價因素的選擇上,根據土地區域特點確定了8種。分別為坡度G,水源保證率W,土層厚度D,洪澇災害F,土方侵害E,土壤土質M,土壤養分N以及巖層裸露率R。
根據氣候特點,重點考慮的因素為水源保證率W、土層厚度D和洪澇災害F。按照因素的優劣分析,限制最弱(優越性強)的評價標準數字表達形式為:150 3.2土地資源評價流程 首先,針對土地類型進行劃分,主要依據為J縣區域內的土壤性質,大致包括烏沙泥田、爛泥田、紫紅壤、黃紅壤等。 其次,根據土壤性質進行養分等級劃分,確定土地肥沃標準。一級土地資源標準的有機物標準量為10%以上,J縣區域中為11.25,類似的氮元素含量為0.49%,磷元素含量為0.14%,鉀元素含量為2.6%。二級土地資源標準中包括紫紅壤、黃紅壤等,有機物標準量為1.83%,氮磷鉀元素的含量分別為0.12%、0.07%、1.38%;其余類型為三級土地資源。 再次,確定不同土地資源的農作物適應性。其中一級土地資源適應的農作物較多,包括水稻、茶樹、馬尾松等;二級土地資源主要包括水稻、次生林、灌木、棉花等。三級土地資源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肥力補充。 土地資源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本文中采用等級法和參數法的相關知識,對J縣區域的土地資源進行了簡單評價,想要得到更加完善的應用數據,就需要根據土地規劃要求選擇評價因子和權重。總地來說,土地資源評價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規范性有重要作用,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和執行力度。 [1]于勇,周大邁,王紅,張愛軍.土地資源評價方法及評價因素權重的確定探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02:213-215. [2]靳之更,曲新華,孫平.土地資源評價方法淺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7,03:20-22. [3]靳之更,曲新華,孫平,麻成軍.土地資源評價方法初探[J].現代化農業,1997,04:5-6. [4]陳茵茵.區域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 2008.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