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寒怡
延吉市文化館
中西方繪畫差異比較及原因分析
朱寒怡
延吉市文化館
在世界藝術之林中,中國繪畫獨樹一幟,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繪畫的獨特體系。從伏羲氏畫八卦之繪畫胚胎初始,到繪畫形式大型的唐宋,再到文人畫昌盛的元明清,中國繪畫經歷了曲折漫長的歷史發展道路。本文通過文獻法等對中西方的繪畫進行了比較,并對其導致的原因進行了剖析。研究結果認為在中西方繪畫的差異上主要表現在繪畫題材、繪畫、色彩表現以及虛實寫意上,而造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以及中西哲學觀點、世界觀的不同。
中國;西方;繪畫;題材;色彩
在世界藝術之林中,中國繪畫獨樹一幟,其發展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沉淀。唐以前的繪畫同西方國家的早期藝術一樣,基本上以勾線填色、線描與渲染等粗略地描摹對象,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具象美,但是其手法過于幼稚,其準確性更也無從談起。到了唐代,線描興盛起來,手法也豐富起來,表現力也大大提高了。兩宋時期中國畫的基調基本奠定,在此期間,院體畫居主導地位,但文人畫也迅速崛起。隨著宋王朝的滅亡,院體畫則完全被文人畫所取代。元朝時期,元四家開創了迄今仍為主流的國畫傳統,他們不重形式而通過畫面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經驗,逐漸超脫具象而形成了“意象”造型觀。文人畫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是在明清時期,中國畫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傳統也完成于明清。這一時期作品所體現出的美已經不是事物本身的美,而是畫家心靈美感的表露。那么,中西方的繪畫到底存在哪些不同,而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筆者試圖通過相關文獻的研究找出答案。
比較中國與西方繪畫可以從題材、表現方法、色彩等方面。題材選擇上西方的繪畫多以畫人物為主且多來自宗教。這一特點一直到十七世紀風景畫的突起才得以改變。而在我國早期繪畫中,雖然是人物畫率先發展起來,但山水花鳥等早在九世紀就已經成為重要的繪畫對象。表現方法上,在中國,線描加上填色這種畫法在經歷了不同時期的重大變化后,最終點線結合得以保留與豐富。西方繪畫在寫實上貴在求真,故而方法上盡可能使用自然界所中存在的各種色彩。而在中國由于畫家更注重的是情懷抒發,因此往往會用一種顏色以實現兩種不同性質視覺美的產生。西方畫家所繪畫的物像真實能夠表現出質感與體積感,而中國的畫家在創作過程中不刻意去追求“形似”。宗炳在《山水畫序》中說:其畫因以聊以自娛也,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當然中國畫也不是完全拋棄具象,“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齊白石畫的蝦有五節,而生活中的蝦卻有七節,誰能說齊白石畫的蝦不是蝦呢?畢加索夸獎齊白石說,他畫的魚,沒有一點水,卻能感受到魚在水里游動。中國畫不以再現自然為目的,它是借助客觀形象而求“像外之像”。中西方繪畫抽象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畫向來是不離客觀形象的,西方繪畫強調客觀形象的真實。
那為什么中西繪畫走了兩種不同的道路呢?本文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1.中西畫具的不同
中國繪畫的主要工具是毛筆,在繪畫過程中毛筆的使用便于點與線的表現。另外,寫字用墨,為了方便,繪畫中也多用墨而棄其色彩。而西方繪畫的工具多是扁平的、適合畫塊面組合和易于表現光影等。從一定程度上說,工具的不同也決定了兩種繪畫藝術的不同。
2.中西建筑的不同
另外還有一種解釋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方的山和城堡,怎么看都像一幅油畫,厚重精細氣勢磅礴。中國的山水亭閣,怎么看都像一幅水墨畫,飄逸瀟灑如夢似幻。西方有大片的綠地,平整的湖泊,靜靜地山峰,就像一只溫柔的手撫摸一顆躁動的心。沒有我們中國的奇山異峰,更沒有指點江山,一覽眾山小的氣概。
3.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國畫的發展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及東方哲學觀、世界觀的影響。中國畫家更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我國古代早就有伏羲畫八卦的傳說,即伏羲創造了天、地、雷、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萬物。其淵源可以追溯至《周易》。中國古代的另一種傳統觀念——陰陽也在《周易》中得到了發展。陰陽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這種思想集佛、儒、道的精髓,強調看待事物首先要根據二分法,要從大處著眼,從整體出發。中國畫家偏愛單一墨色少用五彩,既暗合了老莊“五色亂目,使目不明”的說法和提倡“無為也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論點,又與儒家所倡導的“丹漆雕幾之美,素車之乘,尊其樸也,貴其質”并極力反對雕飾之風的審美理想相吻合,佛學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說法,也使墨的顏色更具禪意,更具人文境界和哲理含義。這些鑄就了“不加雕飾,古樸自然,以素凈為貴”的藝術精神。而西方在中世紀以后,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進一步發揮了基督教重任的尊嚴和自治權等觀念。十七世紀以約翰·洛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便是個體主義在西方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思想上的區別可以表現在中外文化的各個方面。如,中國戲曲的舞臺背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非常簡單。表現劃船,只需一支船槳,隨著身體的擺動就可以表現的生動逼真。而在西方的戲劇里,則要把輪船搬到舞臺上了。
總之,在科技知識信息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國畫仍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中庸的哲學思想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國畫的作品之中。比較中西方繪畫的不同,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中國畫發展的創新上,我們要在東西方之間取一個位置以做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取個位置做到“古為今用。”
[1]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M].中國在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8
[2]徐書成.中國畫之美[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2
[3]錢風根譯Rene Hyoue.圖像的威力[M].四川美術出版社.1998,10
[4]林敦厚.中國畫的抽象意識與中庸之道[M].國畫家.2001,5
[5]張結海.歐洲的翅膀與中國的云彩.讀者[J].2003,9
[6]楊國平.試論中國畫的抽象性.國畫家[J].2002,1
[7]《2003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應試教程——政治分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7
[8]盧秋陽.最怕你的“Up to you”.中國大學生[J].2003,5
[9]陳晶.宗白華意境理論初探.《美術學研究》[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