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欣 (韓山師范學院 521000)
美聲唱法自1919傳入中國,在近百年時間里,作為一種異質文化,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互碰撞與融合中,得到了傳播和發展。如今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國的聲樂文化之中,成為中國聲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聲音的標準化。這里所講的“標準化”,就是指一種得到普遍認可的發音準則。它主要是根據一些比較知名的“美聲”歌唱家典范化的演唱而給出的。在提到“美聲”唱法時,一般都會想到“美聲”學派中諸多優秀的演唱大師,如女高音方面的代表人物卡芭耶、蕾曼等人;男高音方面的代表人物帕瓦洛蒂、卡盧索等人的名字。這些代表人物在演唱當中顯現出來的嫻熟技巧與美妙、自然、優雅的個性魅力,使人們充分體驗到了藝術美。當人們全身心的聆聽大師的演唱(含有錄音)時,就可以明顯的體會到,盡管每一名大師的演唱都有各自獨特的音色,可是,在他們的唱法中,亦能顯現出許多具有共性的、標準的聲音特點。
2.合理運用體內的共鳴腔體。美聲學派注重合理的運用體內的共鳴腔體,及最大程度的使用體內的頭腔與口腔共鳴、喉咽與胸腔共鳴、鼻腔與鼻咽腔共鳴,且能對在男女高音、中音與低音這6個聲部進行科學的運用。優秀的演唱者能夠在發音中合理的運用與調節不同的共鳴區,并能以較小的氣息來取得理想的共鳴效果;因此,這一學派的演唱者一般都不使用擴音設備,但音量卻很大,且具有震撼力。卡盧索即使在可容納數萬人的大型會所演唱,也能不用擴音設備而使所有人都可聽到他那富含情感的純美發聲。在中世紀之前,有不少教堂中的合唱曲都是不用擴音設備的合唱。
3.靈活的咬字。美聲學派不是單一的用嘴皮咬字,而是靈活的使用嘴角與牙關;其在母音上的變化主要體現于聲帶之中,發出于咽腔。這是十分靈活的咬字法,與以往在其它唱法方面采用的咬字法有明顯差異,它發音豐潤,與氣息聲帶能很好協調,且發音的震撼力強,口型富于變化。即使所演唱的曲子,節奏感很強烈,也是十分豐潤的;并有著富于變化的口型與較強的震撼力,所發出的每個字音都飽滿、靜柔、清亮,因此非常適用。
4.聲音有彈性,收放自如。因為采用美聲唱法時,要求演唱者將弱音與強音全部體現于聲帶中與氣息的流動中;因此,音量在變弱時,沒有產生乏力感,而氣流處于集中狀態,恰當的運用橫隔膜肌肉群,將聲帶逐漸減小,更清晰的發出一個具有很強震撼力的聲音。而且還可經由使用共鳴腔體來改善音感。無論是恰當的運用橫隔膜肌肉群,還是聲帶的彈性,都能有效的調節音量的高低與強弱,使其具有良好的彈性,且收放自如。
一般來講,在美聲唱法的聯系方面,由音色、音高與響度這三項開始著手,采取下列方法進行練習,也能夠產生美聲唱法的效果,而且這些方法實施起來也不會很復雜。
1.對于音色,一般采取“以咽壁、喉管這兩部分發音為主,并將發音器官放松”的辦法,來得到多泛音和喉管音色。這里要讓大家明白,若想得到理想的音色,首先要注重咽壁、喉管的音色;其次要做好“放松”,通過將口部發音器官進行放松,來得到不同的泛音音色。泛音音色通常是隨著放松部位的不同而變化,還隨著放松部位的增多而變得更多。所以,在練聲當中,可逐步嘗試放松發音器官的各個位置,以找到理想的音色。
2.對于音高,要仔細調整音域的寬度,以使音色能夠一致。
3.對于響度,通過加強聲音響度方面的訓練,來使胸或者頭部獲得一種沖擊感(共鳴感),若未獲得這種感受也無妨,只要產生一定的聲波振幅,并得到一定的聲音響度,讓處于百米距離之外的聽者都可聽到演唱,即具有了美聲唱法的聲音響度。通過“共鳴”不僅能夠使聲音的振幅變大,而且還能得到適宜的聲音響度,它主要具有這兩點作用。
4.呼吸采用的方式。一般可采取以下3種方式:
(1)上胸式呼吸。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上胸來對呼吸進行調節。它吸進的氣體僅到肺部的上層且量少,易造成頸部附近的肌肉變得緊張,從而使發音缺少韌性,給人一種干癟的感覺,這一情況在初學歌手身上出現的較多。這種方式還有待進有一步完善。
(2)腹式呼吸。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小腹挺起、收縮,以及伸展軟肋來進行呼吸。它前一方式式所吸進的氣體要更深一些,但深入的也有限。因為吸氣較深,氣息可能會有局部的阻塞,影響到發音的器官,使得中、低聲區之中的音色有壓抑感,聲音亦比較單調,且有音偏低的情況出現。
(3)胸腹式聯合呼吸。這種方式是通過協調腹部、胸腔,以及其它部位肌肉來一起對氣息進行調節。它是現階段被許多演唱家一致認可,并得到廣泛應用且符合機體活動規律的一種有效方式,該方式具有以下好處。其調節氣息的效果好,呼氣順暢、不雜亂,可存留更多的氣,且呼吸支點十分顯著,使音域范圍加大,并使低聲區與高、中聲區能夠諧和一致。
此外,對聲音的顏色與發出方向,以及共鳴腔的使用情況、形狀與位置等一些需要演唱者去發揮想象力進行想象的因素,可以放在次要位置。
根據以上所講來做練習,就能夠達到美聲唱法的練習目的。
[1]王超.淺談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J].音樂生活,2007(7).
[2]彭丹雄.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趨向探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4(1).
[3]陳明孔.美聲藝術在我國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與對策[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
[4]倪瑞霖.美聲唱法,它的發展軌跡及嗓音科學對其發聲機理的若干重要闡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1).
[5]王金寶.美聲唱法的歌手怎樣咬中國字[J].四川戲劇,2006(6).
[6]羅洪.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之比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3).
[7]徐敦廣.關于新時期美聲唱法“民族化”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5(4).
[8]郭克儉.傳統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兼及近年來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之問題檢討[J].音樂研究,2004(4).
[9]劉晗.中國美聲唱法發展走向芻議[J].戲劇文學,2004(3).
[10]韓雪靜.建國十七年中國聲樂藝術“土”“洋”之爭的歷史回顧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