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彬 (東南大學附屬江陰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蘇江陰214400)
泌尿系結石手術方式與院內感染風險性的臨床分析
姜 彬 (東南大學附屬江陰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蘇江陰214400)
【摘 要】目的:研究泌尿系結石住院患者合并院內感染與手術治療方式的關系.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583例泌尿系結石患者,分析不同的手術方式(輸尿管鏡、腹腔鏡手術、輸尿管軟鏡、經皮腎鏡)治療泌尿系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率.結果: 583例患者中,發生院內感染 23例,醫院感染發生率為3.95%,其中輸尿管硬鏡激光碎石為3.47%,輸尿管軟鏡激光碎石為7.84%,經皮腎鏡激光碎石15.15%,腹腔鏡切開取石為0.66%,各手術方式術后院內感染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泌尿系結石不同的手術治療方式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性不同.
【關鍵詞】泌尿系結石;院內感染;手術方式;臨床分析
院內感染指患者在醫院中治療時出現病原菌感染的情況,既往研究指出,大約有20%的院內感染為泌尿系統感染.其中泌尿系結石是常見的病因,手術治療結石是泌尿系結石治療的常見手段,盡管近年來泌尿外科微創技術得以快速發展及廣泛普及,泌尿系結石術后院內感染率仍居高不下[1].因此,降低泌尿系結石所引起的感染十分重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07/2014-11我院泌尿外科收治住院的結石手術患者583例,其中男375例, 女208例,年齡18~77(平均50.5±6.3)歲.
1.2 方法 院內感染的標準依據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3例結石手術臨床資料,分析不同手術方式的感染發生率、部位及病原菌培養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583例患者中,23例出現院內感染,發生率為3.95%.20例為尿路感染,1例為呼吸道感染,1例為切口感染,1例為胃腸道感染.大腸埃希菌占大多數,構成比達39.13%(表1).不同手術方式發生院內感染率不同,輸尿管硬鏡激光碎石3.47%,輸尿管軟鏡激光碎石7.84%,經皮腎鏡激光碎石15.15%,腹腔鏡切開取石0.66%,各手術方式術后發生院內感染概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院內感染主要的病原菌類型

表2 不同手術方式的院內感染率
泌尿系結石是泌尿系統常見病,全球的發病率約為5%~15%,我國泌尿系結石年新增發病率為1%~5%,其中25%的患者需住院治療[2].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碎石設備的不斷完善,泌尿系結石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更新.傳統開放手術已被腔內鏡微創治療所取代.但不同部位、大小的結石手術治療的方式有所差異,例如輸尿管中下段結石,輸尿管硬鏡往往作為首選的治療方式;輸尿管中上段較大、梗阻時間較久的結石可選擇腹腔鏡等手術方式;腎結石的手術治療可以選擇經皮腎鏡、輸尿管軟鏡.盡管上述方式均為微創手術,但仍不能完全避免術后發生感染的可能.根據上述數據分析結果,結石術后發生的感染絕大多數來源于泌尿系統.Mariappan等[3]認為,結石的大小影響著患者的術后感染情況.結石越大則將會增加手術時間,在碎石過程中將增加腎臟及腎盂黏膜損傷的概率,術中出血量以及灌注液吸收量亦會增加[4].結石內部往往包裹有一定量的細菌,手術碎石后可能有部分細菌進入泌尿系管腔中,并可能隨灌注液逆行,從損傷的腎盂黏膜部位進入血液,導致院內感染的發生[5].不同大小、位置的結石手術治療的方式、手術時間不同,以及手術中管壁粘膜損傷的情況亦不同.輸尿管硬鏡在治療輸尿管結石時所需時間較短,灌注壓力降低,術后發生感染率較軟鏡、經皮腎鏡低.其中經皮腎鏡治療所需的灌注壓力較高,腎臟開發的通道直接暴露于灌注液中,更容易導致感染的發生,甚至出現嚴重的感染性休克.腹腔鏡手術在治療輸尿管中上段較大、長時間梗阻性結石有一定優勢,但考慮腹腔鏡亦有手術切口,有一定創傷性,并且不能完全避免切口感染的風險.盡管經皮腎鏡術后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性較高,但其在治療腎較大結石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輸尿管軟鏡的快速興起,讓微創治療腎結石有了一定的可選性,但由于清石率相對不高,并在治療較大結石、鹿角型結石時有一定的局限性,暫不能完全替代經皮腎鏡;同時由于輸尿管軟鏡手術時間相對較長,需要一定的灌注壓,術后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也較高.
綜上所述,術者應根據手術方式、術前需要對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感染做好評估,并做好預防措施.術前采取抗感染療法能夠降低感染的發生率.對一些發生院內感染風險高的手術進行有目的預防,如經皮腎鏡手術,術前、術中、術后可采用藥敏試驗,根據檢驗結果進行針對性抗感染處理,泌尿系統感染主要細菌為大腸埃希菌.本組23例中大腸埃希菌是泌尿系統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比達39.13%.此外應針對菌群特點,選擇合適抗生素,避免盲目性.同時,術者還應嚴格控制術中手術時間、灌注壓,降低感染率,達到減輕病人痛苦及經濟負擔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文起,肖成林,梁葉萍,等.上尿路結石細菌培養的臨床意義[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3,18(1):19-22.
[2]葉章群,鄧耀良,董 誠.泌尿系結石[M].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Mariappan P,Smith G,Moussa SA,et al.One week of ciprofloxacin befor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significantly reduces upper tract infection and urosepsis: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J].BJU Int, 2006,98(5):1075-1079.
[4]Malhotra SK,Khaitan A,Goswami AK,et al.Monitoring of irrigation fluid absorption during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the use of 1% ethanol as amarker[J].Anaesthesia,2001,56(11):1103-1106.
[5]姚 劍,顧金華.上尿路結石的細菌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5,26(8):542-544.
【中圖分類號】R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94(2015)07-018-02
收稿日期:2015-05-18;接受日期:2015-06-03
作者簡介:姜 彬.碩士.研究方向:泌尿外科結石.E-mail:jiangbingv7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