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鵬,孫傳偉,劉 萍 (吉林油田職工總院江北分院內三科,吉林松原138000)
不同方法血糖監測在70歲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對比
房曉鵬,孫傳偉,劉 萍 (吉林油田職工總院江北分院內三科,吉林松原138000)
【摘 要】目的:探討不同方法血糖監測在70歲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本院2012-04/2014-04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法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患者給予常規血糖監測方法,治療組46例患者給予多時間點血糖監測方法,根據患者血糖的變化對藥物進行適量的增減,在患者出院后對患者再進行1次血糖監測,比較兩組患者經不同血糖監測的出院前后的血糖變化.結果:兩組患者檢測后的血紅蛋白及血糖濃度均有所降低,治療組血紅蛋白濃度值及血糖濃度下降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不良反應次數(5.4±2.1)及住院時間(14.8±4.6)d顯著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次數(14.6±2.4)和住院時間(21.7±4.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多時間點血糖監測方法較常規血糖監測方法控制血糖療效更為顯著,更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血糖監測;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多時間點血糖監測
糖尿病是臨床中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1],主要是由胰島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到損害以及兩者之間共同作用產生.糖尿病患者體內長期存在的高血糖現象容易對其心臟、神經、腎、血管等造成慢性損害和功能障礙.當前對糖尿病還不能做到有效的根除,在臨床中主要以提高控制效率為主,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在治療期間的血糖情況進行檢測研究,并對其中46例患者實施多時間點血糖監測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04/2014-04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86例,按數字法分為治療組(n=46)和對照組(n=40).治療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為70~82(平均71.4~2.6)歲,病程為6~17(平均11.6± 2.4)年,患者空腹血糖為(9.42±2.3)mmoL/L,飯后2 h血糖為(11.96±3.1)mmoL/L;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為68~80(平均70.8~2.5)歲,病程為7~16(平均10.9±2.3)年,患者空腹血糖為(9.61±2.4)mmoL/L,飯后2 h血糖為(11.71±3.2)mmoL/L.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入院時,對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并記錄其病情、年齡、性別、體質量、血糖含量及餐后2 h的血糖含量,并進行相關血糖監測.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血糖檢測,對患者用餐前、用餐后2 h的血糖含量進行檢測,并每周在固定時間對患者血糖含量檢測2~3次;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根據患者的血糖含量對藥物的用量進行適量的調整,且追加患者血糖監測的數量,在患者出院前再進行1次血糖含量監測,并在患者出院4周后進行追蹤調查,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后4周的低血糖反應發生次數.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飯前及飯后2 h的血糖含量,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和出院后的血紅蛋白值、血糖含量及用藥后的低血糖反應發生次數.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l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檢測結果用表示,兩組間計量單位用t檢驗,組間計數單位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血糖監測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檢測后的血紅蛋白及血糖濃度均有所降低,治療組血紅蛋白濃度值及血糖濃度下降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血糖監測情況比較(mmoL/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血糖監測情況比較(mmoL/L,)
aP<0.05 vs對照組.
?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低血壓發生次數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次數(5.4±2.1)及住院時間(14.8±4.6)d顯著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次數(14.6±2.4)和住院時間(21.7±4.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低血壓發生次數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低血壓發生次數比較 ()
aP<0.05 vs對照組.
組別 n 住院時間(d) 發生次數(次)治療組 46 14.8±4.6a5.4±2.1a對照組 40 21.7±4.7 14.6±2.4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血糖代謝紊亂性疾病,在老年群體中較為常見[3].在臨床中以2型糖尿病案例為主,當前對糖尿病的治療還不能徹底消除病根,主要以控制血壓為主.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受體功能受損或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它不僅影響機體糖類代謝,更容易引起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紊亂,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糖尿病在臨床中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通過藥物治療控制患者的血糖含量.因此,血糖含量的檢測成為糖尿病臨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糖尿病血糖監測主要以常規血糖監測和多時間點監測為主,檢測內容主要是患者在空腹期間和飯后2 h及日常血糖監測,多時間點監測在常規檢測上增加檢測數量,并根據檢測結果制訂治療方案和對藥物用量進行嚴格控制或改變用藥種類,達到優化用藥的目的.
本研究中,對8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血糖監測比較發現,46例患者給予多時間點監測的血量濃度均低于常規對照組,且住院時間和低血糖反應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多時間點監測方法較常規血糖監測的準確性和治療效率更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宋依臨,楊慧霞.動態血糖監測和自我血糖監測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中的臨床價值[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4, 49(8):579-583.
[2]焦文君,李 華.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7):2888-2889.
[3]安秀麗,張 莉,梁麗娜,等.簡易化血糖監測方案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336-338,339.
[4]姚 婷.不同方法血糖監測在70歲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對比[J].河北醫學,2014,20(1):128-130.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94(2015)07-035-02
收稿日期:2015-06-08;接受日期:2015-06-25
作者簡介:房曉鵬.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糖尿病并發癥.Tel: 0438-6393692 E-mail:4037039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