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均衡是經濟學上的經典概念,圍繞什么構成均衡和如何界定均衡,均衡分析始終占據經濟學的主導地位。
里昂·瓦爾拉斯(Leon Walras)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論,即如果消費者可以獲得最大效用,企業家可以獲得最大利潤,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得到最大報酬,則可以稱經濟處于穩定的均衡狀態。
哈耶克則完全從知識的角度理解均衡概念。在《經濟學與知識》中,他指出:“均衡狀態的意思無非是說,我們可以設想,在特定條件下,社會不同成員的知識和意圖越來越趨于協調,或者用較為泛化、不那么精確但更具體的話說,人們、尤其是企業家們的預期將變得越來越正確。”
哈耶克也曾宣稱,人們常常把競爭帶來的秩序稱為均衡,其實它“是一個有些誤人子弟的概念”。“真正的均衡假定,相關事實已經確知,因而競爭過程也就停止了。而我寧肯使用‘秩序而不是‘均衡,……我們能說秩序或多或少地得以實現,況且秩序也能在事情變化時保留下來。與均衡從來就不真正存在相比,當說我們的理論所描述的某種秩序是理想型的時候,至少有其正當理由。”
到20世紀60年代末,哈耶克已決定拋棄均衡這一概念,轉而使用他后期社會經濟理論的核心概念“秩序”。
什么是秩序?在《法律、立法和自由》第一卷中,哈耶克對秩序所下的定義如下:“秩序,我們將一以貫之地意指這樣一種事態,其間,無數且各種各樣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極為密切的,所以我們可以從我們對整體中的某個空間部分或某個時間部分所做的了解中學會對其余部分做出正確的預期,或者至少是做出頗有希望被證明為正確的預期。”
哈耶克的均衡觀(均衡是人們計劃的兼容)完全不同于新古典經濟學的供求相等。協調(coordination)和預期(expectation),是哈耶克均衡觀的兩個關鍵詞。當代奧地利學派掌門人伊斯雷爾·柯茲納(Israel M. Kirzner)這樣解釋哈耶克的觀點:“均衡狀態就是一切行為完美協調的狀態,每位市場參與者的決策都與他人嚴密契合,他可以(完全精確地)預期其他參與者會做出何種決策。均衡狀態定義中所包括的知識完備性假設,能夠確保個人計劃實現完全協調。”
從非均衡趨向均衡是溝通信息的過程。因而,秩序本身是一個信息收集過程,它能夠使廣泛散布的信息公之于眾并得到利用。而這些知識不用說哪個個人,即使是任何中央計劃機構,也是無法全部知道、占有或控制的。
放棄了中央控制,“配置資源的權力以可以變化的方式分散在許多能夠實際決定這些資源用途的個人手里——這種分散是通過個人自由和分立的財產做到的——才能使分散的知識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負》中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