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財會金融系 金佳
解析生產企業增值稅“免、抵、退”原理與計算過程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財會金融系金佳
摘要:實際中,無論是初涉財稅工作的人員還是學生,覺得增值稅“免、抵、退”管理辦法的計算公式以及專有概念不易理解。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原理并應用好這種退稅方法。本文在對“免、抵、退”原理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案例詳細解析了增值稅“免、抵、退”涉及的專有概念以及各項稅額確定的過程。
關鍵詞:免抵退稅 應納稅額 計算原理
為了鼓勵國內企業出口貨物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公平競爭。我國“財稅[2002]7號”規定,生產企業自營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自產貨物,除另有規定外,自2002年1月1日起,增值稅一律實行免、抵、退稅管理辦法。其計算公式比較復雜,計算原理不好理解,這對很多剛剛從事出口貨物涉稅工作人員以及學生來講要正確計算退稅額并非易事。本文在對“免、抵、退”原理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案例詳細解析了“免、抵、退”各項稅額確定的過程,以幫助大家理解原理并應用好這種退稅方法。
我國根據出口企業類型不同,出口退稅的計算辦法也有所不同。有的企業適用“先征后退”計算方法;而對生產企業自營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自產貨物,則適用“免、抵、退”稅計算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1)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額)-上期期末留抵稅額 公式1
其中:當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公式1-1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公式1-2
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貨物到岸價+海關實征關稅和消費稅 公式1-3
(2)當期免抵退稅額
=出口貨物離岸價×人民幣外匯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公式2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公式2-1
(3)當期應退稅額和當期免抵稅額
若: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
若: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0
看到上面的一系列公式,很多人無論在考試或者實際應用中,都覺得很難應對。這主要是對增值稅計稅原理和退稅原理理解不夠透徹,對“免、抵、退”計算過程中涉及名詞的經濟含義沒有理解,應用起來就比較困難。下面就結合案例,解析“免、抵、退”退稅原理,以加深讀者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1 增值稅“免、抵、退”概念
(1) “免”稅:是指企業生產的出口貨物免征銷售環節增值稅的銷項稅。
(2) “抵”稅:是指以企業為生產出口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所負擔的但應退還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從內銷貨物的應納增值稅額中抵扣。
(3) “退”稅:是指企業生產的出口貨物應退還的進項稅抵扣內銷貨物的應納增值稅額后,還有剩余,則對這部分予以退稅。
2.2 解析生產企業增值稅“免、抵、退”的原理
根據財稅[2002]7號管理辦法規定,國家要退給企業的是當期出口貨物所實際消耗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付的進項稅額。但根據增值稅的基本計算原理需要用這些進項稅額去抵扣銷項稅額的,問題是出口環節是免征銷項稅的,那么這些出口貨物所承擔的進項稅額將如何退給企業呢?
財稅[2002]7號管理辦法規定,這些進項稅額可以用來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如果國內銷售貨物的應納增值稅額較小,而當期出口貨物進項稅額較大,就存在當期出口貨物進項稅額抵扣不完,此時國家就要退還企業未抵扣完的這部分進項稅額。也就是退還的是出口貨物應退的進項稅額超過內銷貨物應納稅部分。這在下面的解析“免抵退”計算過程時再詳細分析。
“免、抵、退”計算分析過程通常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剔稅”,計算當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及其抵減額,從當期進項稅額中轉出。第二步“抵稅”,計算當期應納稅額,如果是負值就說明有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就進入第三步。第三步“算限額”,就是計算退稅最高限額,即算免抵退稅額(名義退稅額)。第四步“比較”,比較應納稅額絕對值和免抵退稅額,小者為應退稅額。第五步“倒擠”,用免抵退稅額扣減應退稅額而倒擠出免抵稅額。下面通過一個案例來詳細解析“免、抵、退”計算過程以及相關概念。
案例信息
假設某企業的生產產品既有內銷又有出口,且對出口貨物實行“免、抵、退”辦法,內銷產品適用17%的稅率,出口退稅率為13%。2013年某月出口貨物離岸價格折合人民幣4050萬元,內銷貨物為2000萬元,銷項稅為340萬元,此外還進口免稅原材料1350萬元(含關稅等),上期沒有留抵稅額。下面通過以下幾種情況來解析“免、抵、退”計算過程:
(1)案例一:假設該企業從國內購進原材料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寫明價款5100萬元,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為867萬元。
第一步“剔稅”,計算根據公式1-1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從當期進項稅額中轉出。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4050×(17%-13%)-54=108(萬元)
其中,根據公式1-2得到: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1350×(17%-13%)=54(萬元)
解析:公式1-1和公式1-2比較難理解,我們將兩個公式合并后就得到公式1-1-1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公式1-1-1
=(4050-1350)×(17%-13%)=108(萬元)
通過以上的計算可以看出,“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實質是由于退稅率與征稅率存在差額。出口企業在國內采購環節支付的增值稅進項稅稅率為17%,但生產出來的貨物出口后只能退13%的稅,這4%的差額就是“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由于出口退稅是退還出口企業為生產出口貨物而耗用購進原材料等的進項稅額,而“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就是不允許退的那部分進項稅,應當“剔”出來,對4%的這部分差額在會計處理上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有人可能會問,計算過程中為什么要減去“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呢?因為企業為生產出口貨物而耗用原材料有的支付了進項稅,這部分進項稅是可以退的,如果耗用原材料里不含進項稅,這部分原材料的稅負本身是零,是不需要退的。出口貨物中包含的這部分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也應該從出口額中扣除。在這種情況下,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就是從認定的出口額中扣減掉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款后的剩余部分對應的征退稅差額。
第二步“抵稅”,根據公式1計算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340-(867-108)-0=-419(萬元)
解析:“抵”稅實質是用企業當期全部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加上上期留抵稅額,用于抵扣內銷應納稅額,通過讓企業內銷貨物少繳稅的方式得到出口退稅的實惠。在本例中計算出的內銷貨物應納稅額小于零,說明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為334萬元,這就涉及出口退稅問題。那需要退多少呢?就需要進行下面幾個步驟的計算。
第三步“算限額”,根據公式2和2-1計算退稅最高限額,即算免抵退稅額(名義退稅額)。
當期免抵退稅額=4050×13%-175.5=351(萬元)
其中:免抵退稅額抵減額=1350×13%=175.50(萬元)
解析:在上一步計算中看到,因為免稅購進的原材料是不含進項稅的,需要從出口額中扣減出來,這一步也是同理。下面我們根據公式1-1-1就能一目了然。
當期免抵退稅額(名義退稅額)=(4050-1350)× 13%=351(萬元)
前面提到,退稅是退還出口貨物的所耗用原材料承擔的進項稅額,而出口貨物中包含了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由于這部分原材料購進時是免征進項稅(即不需要支付進項稅),就不需要退還,應該從正常的出口額中扣除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的出口額后的數額才是實際出口額。當然,如果企業沒有購進免稅原材料,就沒有扣減免抵退稅額抵減額這一步。
第四步“比較”,根據公式1和公式2比較應納稅額絕對值和免抵退稅額,誰小誰是實際應退還的稅額。
根據第一部分的公式的計算可知:
當期期末留抵稅額419萬元>名義退稅額(即當期免抵退稅額)351萬元
則:當期實際退稅額=名義退稅額(即當期免抵退稅額)=351萬元
第五步“倒擠”,用公式2計算出的免抵退稅額減去實際應退稅額以便倒擠出免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名義退稅額(即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實際退稅額=351-351=0
當期期末留抵稅額=419-351=68(萬元)
解析:這里有人可能比較疑惑,怎么會出現419萬元和68萬元兩個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呢?實際上在采用“免、抵、退”辦法計算企業出口退稅過程中,存在兩個不同意義上的期末留抵稅額,一個是“實際期末留抵稅額”,一個是“名義期末留抵稅額”。其中“實際期末留抵稅額”是指可以留著等待以后抵扣的進項稅額,此時,在數額上實際期末留抵稅額就等于名義期末留抵稅額減去當期實際應退稅額;而“名義期末留抵稅額”在數額上等于當期應納增值稅額小于零時情況下的當期應納增值稅額的絕對值,即本例中的419萬元。在本例中68萬元是當期期末實際等到以后會計期間需要繼續抵扣的進項稅額。
(2)案例二:假設從國內購進原材料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寫明價款4500萬元,允許抵扣的進項稅為765萬元。
則前述第一、三步驟不變,第二步有所不同。
第二步“抵稅”,根據公式1計算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340-(765-108)-0=-317(萬元)
根據計算可知,當期應納稅額為-317萬,說明涉及出口退稅問題,那需要退多少呢?
第四步“比較”,根據公式1和公式2比較應納稅額絕對值和免抵退稅額,誰小誰是實際應退還的稅額。
由于應納稅額為-317萬元,表明當期還有317萬元尚未抵減完的進項稅額,根據財稅[2002]7號文件規定,317萬元的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小于等于351萬元的當期免抵退稅額,則有當期實際應退稅額等于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等于317萬元。
第五步“倒擠”,用公式2計算出的免抵退稅額減去實際應退稅額以便倒擠出免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等于當期免抵退稅額減去當期實際應退稅額,即34(萬元)=351-317
則該企業當期期末留到以后會計期間抵扣的稅額=317-317=0
解析:當期期末留到以后會計期間抵扣的稅額317萬元小于等于當期免抵退稅額351萬元,說明出口貨物可退的免抵退稅額已經抵頂內銷貨物應交納稅額的一部分了,只是抵完之后還有剩余,剩余部分仍屬于出口貨物退稅的范圍,而剩余金額317萬元就是當期實際應退還企業的進項稅額。則當期免抵稅額就是免抵退稅額與當期實際應退稅額之差,即34萬元。
(3)案例三:假設從國內購進原材料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寫明價款2300萬元,允許抵扣的進項稅為391萬元。
則前述第一、三步驟不變,第二步有所不同。
第二步“抵稅”,根據公式1計算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340-(391-108)-0=57(萬元)
第五步“倒擠”,用公式2計算出的免抵退稅額減去實際應退稅額以便倒擠出免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等于當期免抵退稅額減去當期實際應退稅額,即351(萬元)=351-0
解析:“抵”稅實質是用企業當期全部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加上上期留抵稅額,用于抵扣內銷應納稅額,通過讓企業內銷貨物少繳稅的方式得到出口退稅的實惠。在本例中計算出的內銷貨物應納稅額57萬元,大于零,說明企業在抵扣之后,還需繳納57萬元的增值稅,當期該企業出口貨物應退還的進項稅額351萬元已經全部用于抵扣國內銷售貨物的應納稅額,當期無需再退稅給企業。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14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3.
[2] 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稅法一[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3.
[3] 張紅光.關于生產企業增值稅“免、抵、退”稅的原理及其運用探析[J].經濟師,2014(1).
[4] 袁葵芳.增值稅出口退稅免抵退計算方法解析[J].財會通訊(綜合),2014(5).
[5] 姚露.生產企業“免、抵、退”稅計算原理的教學解析[J].當代經濟,2013(6).
[6]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稅[2002]7號”.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b)-141-04
作者簡介:金佳(1965-),女,河北青龍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財會金融系,副教授,經濟學學士,主要從事會計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