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陽



摘 ? 要:本文基于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現狀,研究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首先分析北京市宏觀經濟狀況、金融業發展狀況以及金融產業集聚現狀,并結合1993-2012年北京市的相關數據,綜合運用區位熵以及格蘭杰因果檢驗,對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實證研究。得出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表明金融產業集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同樣經濟增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金融產業集聚,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產業;產業集聚;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0.3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6)-0078-05
一、引言
作為面臨著發展動力轉換、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和升級的北京,進一步促進首都金融產業集聚并帶動經濟平穩發展,是新常態經濟形勢下的重要戰略。由于金融業所經營的是金融商品,并不全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商品,所以比一般的生產性產業更加豐富多變。因此,就產業集聚的角度來說,目前學界尚無法給出金融產業集聚一個一致的定義,但是,當金融產業的集中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結果往往會形成一個金融中心,因此本文將金融中心視為金融產業集聚進行研究。
金德爾博格(Kindle Berger,1974)認為,金融中心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能夠使不同地區之間的存款和支付得以轉移,另一方面也能夠實現不同時區之間的私人或企業所進行的儲蓄或者投資,使得投資者能夠從存款者“手中”拿到金融資本。饒余慶(1997)認為,金融中心是一種“都市”,而這種都市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都市中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必須要高度的集中,第二是都市中的各種金融活動要比“非都市地區”的交易更加有效率地進行,第三是都市中各種金融市場都能夠自由地生存和發展。黃解宇,張志剛(2006)認為金融產業集聚是一個過程,是復雜的動態的,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結果。而梁穎(2006)則認為,金融產業集聚是指在一個國家當中,具有政府金融部門職能的總部以及金融企業的總部,向某一個區域逐漸集中,并且與其他國內的大型企業總部、國際性機構以及跨國公司之間,產生緊密聯系的一種產業上的空間結構。
對于金融集聚的測度,主要集中于指標體系評估法與集聚指數評估法。張澤慧(2005)在研究國際金融中心時提出,金融中心需要保證金融機構安全地獲利,還要具備專業化的服務以及寬松的制度環境。根據這個思想建立了金融中心指標體系,從多個維度,更加全面更加透徹地研究金融中心問題。楊再斌(2006)通過研究,進一步建立了有關金融中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了金融基礎設施、經濟區位、經濟規模以及集聚程度等因素,更為全面的衡量金融產業的集聚情況。對于集聚指數評估法的應用表現為陳文峰、平琪(2008)利用上海1990年-2006年的相關數據,對上海市金融產業集聚做了區位熵分析,結果表明上海金融產業存在明顯的集聚現象,并且集聚的程度有逐漸增強的趨勢。丁藝、李靖霞、李林(2010)同樣采用了區位熵的方法,從銀行、證券、保險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金融產業的集聚程度,得出了東部金融產業集聚的程度高于中部以及西部金融產業集聚的程度。劉紅(2008)張志元、季偉杰(2009)等學者在對金融產業集聚進行分析時,均以區位熵作為基本的指標來衡量集聚的水平。
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關系方面,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首先提出了“總體金融發展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這個問題,并試圖分析了35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數據,圖像顯示的結果的確是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戈德史密斯對其分析方法有所質疑,所以并沒有公開承認這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萊文等(Levine,1993)在戈德史密斯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認為金融結構在規模大小以及功能上的發展,使得全要素生產力以及長期經濟加速增長。
談儒勇(1999)利用中國1993-1998年相關的季度數據,分析了中國金融中介發展、股票市場發展以及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得出了金融中介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另外兩組數據并沒有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的結論。周立,王子明(2002)以1978-2000年中國各地區的數據為依據,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做了回歸分析,得出了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正相關關系。陳文鋒,平瑛(2008)利用上海1990-2006年的相關數據,對上海市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做了格蘭杰因果檢驗,得出了金融產業集聚是當地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的結論。丁藝、李靖霞、李林(2010)利用中國2003-2007年區位熵的省際數據,檢驗了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金融集聚對我國經濟增長存在明顯的促進作用,其中,銀行業對經濟增長彈性系數,明顯大于證券業集聚與保險業集聚的彈性系數。
綜上本文將綜合運用了區位熵及因果檢驗這兩種方法,分析1993—2012年北京的相關數據,分別考察北京市金融產業的集中度,并就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展開研究。
二、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的發展現狀
(一)北京市經濟總量與金融產業的發展現狀
1、經濟總量的運行情況
2013年北京市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呈現了總體水平健康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在這一年之中,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近2萬億元的水平上,與2012年相比,增長率為7.7%,若按照常住人口計算的話,北京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達到了近10萬元的優秀成績。從三個產業總量上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總量尤為突出,達到了近1.5萬億元,第二產業雖然總量不及第三產業,但增長速度是三個產業中最快的,達到了8.1%。而從三個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略有0.4%的增加,這增加的部分恰好就是第二產業減少的部分,而第一產業占總體的比例維持在0.8%的水平上并沒有變化。
2、金融產業的發展現狀
在銀行業方面,2013年年末,北京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超過了9萬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達到了8.8萬億元,貸款余額近4.8萬億元,而人民幣貸款占了4萬億元,與年初數相比,存貸款金額均增加了大約4.5萬億元。在證券業方面,2013年全年證券成交額達到了近14.6萬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近七成,其中股票和債券成交額都超過了6萬億元,而債券的增長率幾乎是股票的兩倍,達到了近八成。在保險業方面,2013年全年保險保費收入近1千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7.7%,其中人身險保費占保險保費總收入的三分之二,而財產險保費占其余的三分之一。
(二)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的發展現狀
1、區位熵
本文使用區位熵的方法度量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程度。其公式如下:
區位熵表示的是,與整個地區某一種產業的平均集聚水平相比,某一個區域這種產業集聚程度的高低,以及競爭能力的強弱。區位熵的值通常跟數值1作對比,區位熵等于1,表示區域內該產業的集聚程度與整個地區的平均水平相持平。區位熵大于1說明區域內該產業的集聚程度比整個地區的平均水平高,競爭能力強,區位熵越大,集聚程度越高,競爭能力越強;小于1說明區域內該產業的集聚程度比整個地區的平均水平低,競爭能力弱,區位熵越小,集聚程度越低,競爭能力越弱。
2、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的發展現狀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分類標準,本文把金融產業分為銀行業、證券業以及保險業這三個分支產業,來分析北京市金融產業的集聚程度。由于數據獲取難度的限制,本文分別選用2001年-2012年北京市金融業增加值、存貸款總額、保險保費以及證券交易量這四個指標,分別來衡量金融業、銀行業、保險業以及證券業的產業集聚程度。由國家統計年鑒以及北京統計年鑒經過簡單計算得出數據表2,又由區位熵公式計算得出結果表3:
從表3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2年,北京市金融產業區位熵均大于1,并且均在2.5以上,表明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競爭能力強。北京市銀行業、保險業以及證券業區位熵同樣全部大于1,表明這三個分支產業的集聚程度也都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其中,北京市銀行業區位熵數值很大,表明北京市銀行業聚集程度相當高;而證券業區位熵的數值變化幅度很大,表明北京市證券業的集聚程度并不穩定。
三、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相關數據的選擇
在進行實證分析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數據,應是能夠度量金融產業集聚以及北京經濟增長的指標。由于計量數據數量的需求,本文分別選用1993年-2012年北京市金融業區位熵以及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北京市GDP)這兩個指標來衡量金融產業集聚程度以及北京經濟增長。
(二)格蘭杰因果檢驗
1、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ADF檢驗來衡量序列的平穩性,通過Eviews得到以下結果:
平穩性檢驗的原則是,將ADF檢驗結果與臨界值(本文為5%)作對比,如果ADF檢驗結果大于臨界值,時間序列就是不平穩的,如果ADF檢驗結果小于臨界值,時間序列就是平穩的。如表4所示,LQ和GDP的原序列均為不平穩序列,但進行了一階差分之后的D(LQ)和DGDP均為平穩序列,即LQ和GDP均為一階單整變量。
2、協整檢驗
雖然有些時間變量單獨來看的確是不平穩的,但如果把它們進行組合之后得到的線性組合,其ADF檢驗結果有可能是平穩的,這種情況稱之為協整,如果所有被檢驗的時間序列都服從同樣階數的單整,便可以用它們組合之后的結果做協整檢驗,來判斷模型中各個內部變量之間是否存在著協整關系,即,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本文采用EG檢驗來衡量序列的平穩性,將殘差進行ADF檢驗得到以下結果:
如表8所示,殘差的ADF檢驗結果為-3.6118,小于5%的臨界值-3.6118,說明這個序列是平穩的,也就是說LQ和GDP存在著協整關系,即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3、格蘭杰因果檢驗
如果變量之間有協整關系,則可以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即檢驗一個變量是否會導致另外一個變量發生,即因果關系。通過Eviews軟件檢驗的結果如下:
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我們可以發現: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LQ)與經濟增長(GDP)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3期滯后的時候,金融產業集聚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表明金融產業集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反之,經濟增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金融產業的集聚。
四、主要研究結論
第一,根據區位熵的方法測算,本文得出了北京市金融業集中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結論,集聚優勢明顯且競爭能力較強,其中銀行業集中度尤為突出。
第二,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我們可以發現:北京市金融產業集聚(LQ)與經濟增長(GDP)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在3期滯后的時候,金融產業集聚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表明金融產業集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反之,經濟增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金融產業的集聚。
參考文獻
[1]陳文鋒,平瑛.上海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統計與決策,2008,(10):93-95。
[2]丁藝,李靖霞,李林.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省際數據的實證分析[J].保險研究,2010,(2):20-30。
[3]黃解宇,張志剛.金融集聚與金融監管的互動關系探析[J].運城學院學報,2006,(6):37-39。
[4]梁穎,羅霄.金融產業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視角與中國的選擇[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6,(5):16-20。
[5]饒余慶.亞洲貨幣危機的影響與教訓[J].開放導報,1997,(11):16-18。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Case of Beijing City
DENG 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Beijings financi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s macro economy,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data of Beijing from 1993 to 2012,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eijing using both the methods of location entropy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eijing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which means that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vice versa.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som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financial industr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conomic growth
責任編輯、校對:苗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