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松+汪長如+余靖+周袆
摘要:文章在新一輪對口智力援疆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創新載體和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創新;新疆班;思想政治教育
1 ?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
1.1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中。突破傳統課程體系,增加人文修養課程,提高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今后工作過程中的溝通和理解能力。同時精心挑選一批政治素質過硬、教學能力強的教師,并加強培訓、學習,提高責任感,樹立大局意識,強調“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貫徹全員育人的指導思想。把民族團結教育融于各門課程教學中,立足課堂教育,增強學生對祖國、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及建設和諧新疆的使命感。
1.2強化國家通用語言教學。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出席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1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指出: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傳播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迫切需要;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迫切需要。學校在援疆人才培養中,堅持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斷改進和加強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教學,主要措施有:營造良好語言氛圍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確立評價標準,優化課程體系;實行分級教學、滾動管理。同時開展“推廣普通話,共筑中國夢” 系列活動,如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和漢字聽寫大賽,調動同學們學習普通話的熱情,增強同學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向心力。
2 ?發揮思想政治教學機構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2.1改革教學內容,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志愿者服務、校園文化活動、青馬工程等結合起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達到知行合一、德技共舉的育人目的。二是與時事政策相結合。將變化的世情、國情與理論教學要點相結合,立足明責、求學、報國,著力解答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構建個人與國家、社會、他人的和諧關系,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三是與行業特色相結合。將行業發展的資訊、用人需求(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與課程內容相融合,有的放矢,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說服力。四是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將徽風皖韻與思政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知識點相結合,提升學生對先進文化優秀品質的認同,激發學生主動借鑒和倡導中華文化中的和諧精神。
2.2拓展實踐活動,促進知行合一。根據新疆班學生團體意識強、文體積極性高、活潑好動的特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方式、平臺。
2.2.1創新教育載體,深化主題實踐。學校把組織新疆班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安排專項經費給予保障,通過社會調查、勞動實踐、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載體,促進新疆班學生了解社會、感受責任。如開展系列感受徽風皖韻,踐行文化傳承活動:組織學生前往安徽省博物院、徽園、民俗博物館、包公祠、安徽名人館等地參觀考察,感受安徽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魅力,了解安徽文明的發展史,切實體會改革開放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意義,促進學生感受社會的進步、民族的復興,也幫助學生更加明白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所要肩負的重大責任。
2.2.2創新教育方式,在體驗中認同。體驗式教學是通過創設特定的心理情境、親身參與的心理體驗,讓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如在講授“祖國的56個民族”時,設計“民族團結樂章” 活動,學生分組在隊長的帶領下,分四聲部按照指令、用擊掌形式完成所有指定樂章節奏。引導學生結合練習過程中由凌亂到清晰整齊的現象,討論領導與成員的配合(服從指令),四聲部之間的關系(分工與合作),我和祖國(個體與集體)等。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將靜態學習變為動態學習,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認同。
2.2.3創新“雙基地”,突出專業特色實踐。把專業實訓實習基地與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設有機結合,在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實訓等實踐的同時,開展與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接的思想政治課教育,使學生將課堂理論教學活動中獲得的“教化”內化為自己的人生體驗,從而實現“知”、“行”合一。組織新疆班學生到學校專業實踐基地——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考察,讓學生了解新疆衛生事業發展與內地的巨大差距,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利用新疆班學生寒假在校之際,于春節期間開展社區“送健康”“送愛心”等志愿服務,讓學生體驗奉獻的快樂,引導學生感恩祖國、回報社會。
2.3育骨干、塑先鋒、筑堡壘。引導學生加入學校各種社團組織,參與學生會、大學生自律委員會等競聘,參加青年志愿服務隊,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過程中,開闊眼界,增加人生閱歷,增長才干,著力培養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中堅隊伍。以各個班級為單位,建立健全基層團組織,夯實團的基層組織并發揮組織戰斗作用,在系、學校層面團組織中配備一定比例的維族團員。
3 ?發揮校園文化育人的作用
少數民族學生在普通高校面臨氣候、飲食、學習和活動,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文化適應的問題,這既關系到能否培養出合格的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人才,又關系到民族團結和校園和諧。鑒此,堅持民族平等、文化平等的思想,構建多元的校園文化,促進交流、交往、交融,增進理解、包容、團結,以文化認同為基礎,促進民族和國家認同教育。
3.1開展高品質的校園文化活動,發揮文化熏陶和浸染作用。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特色,著力營造具有醫療衛生行業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如開展醫院文化校園行系列活動,以專家、同行、長者的成長、經歷、體驗、視角傳遞行業正能量,以業內人士的感悟幫助感知職業,以學長的成長啟迪、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邀請民族樂團來校傳播優秀民族文化,新疆班學生在演出過程中積極參與互動,產生文化共鳴。
3.2挖掘傳統文化內涵,促進文化認同。我國的傳統節日蘊涵著優秀的民族文化,是豐富的教育資源。節日文化可以增強認同感、強化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學校開設中華傳統文化系列大講堂,幫助新疆班學生了解端午節、傳遞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清明節、中秋節、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開展“感民族情懷、展民族風采,促民族團結,建和諧校園”為主題的民族文化活動,營造民族友好融合的契機。
3.3引導文化參與,達到文化融合。在舉辦校園歌手大賽、文藝演出等活動中,鼓勵新疆班學生積極參與,充分展示新疆民族文化的魅力、共創和諧校園文化,讓新疆籍學生真正體驗到民族大家庭的溫暖,促進維、漢族同學之間的學習與互助,在潛移默化中讓新疆班學生增強認同感、消除陌生、防范的心理,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和改造學員的思想和行為。積極開展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舉辦 “共度端午佳節,體驗中華文化”主題活動、以“民族團結一家親”為主題的“慶國慶,賀中秋”聯歡會,以及“古爾邦”節系列活動。另外,根據新疆班學生熱愛運動的特點,廣泛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搭建維族同學與其他在校大學生的交流合作平臺和橋梁,增進維漢同學友誼、促進融合。
3.4開設素質教育講壇,弘揚愛國之志。學校邀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宣講團來校,采取同一主題、多人串講、層層遞進的方式,圖文并茂,講述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的愛國故事,讓學生感受到、認同民族精神的魅力。舉辦“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專題講座,以時間為線,以歷史事件為結點,講述作為中國人值得驕傲的原因,作為中國人應該銘記的恥辱歷史,告誡同學們要以史為鑒,勿忘國恥,引導學生以振興中華為己任,掌握過硬的本領,為祖國豐獻自己的青春。
4 ?關愛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心理適應能力
新疆籍學生進入內地普通高校學習、生活,往往會伴隨者文化沖擊,除了會造成心理上的焦慮、沮喪、不安、孤獨、壓力感等現象外,還可能引起生理上的反應,如疲倦、失眠、心悸等癥狀。為促進新疆班學生健康成長,學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機制:開展心理適應狀況和心理健康水平調查,分析新疆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建立“學校—系—班—心理委員”心理咨詢網絡,有針對性地開展日常個別心理咨詢和團體咨詢;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拓寬教育渠道,定期開設短期文化適應團體訓練(跨文化心理訓練);幫助學生不斷調整自我,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優良的品格,全面提高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能力。
■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