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娟
[摘 要]現代科技的進步以及某些大眾媒體對純私人事務報道不斷增強的趨勢給個人隱私權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威脅。隱私權是人格權的一種,旨在防止國家或其他組織和個人侵犯個人的自由選擇,只要這種選擇不妨礙他人或社會的秩序。
[關鍵詞]新聞媒體;隱私權;呂梁市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2015)08- 0093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4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在媒體間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讀者、觀眾、聽眾對某些新聞的要求并不滿足于簡單的新聞事實,而是要求突出細節描述、不同角度報道、深度采訪挖掘、揭露幕后新聞等等。這樣就產生了負面的社會效果,發生了很多侵害公民隱私權的案件,歸其原因大都是因新聞媒介不當采制、刊播有關他人隱私的內容引起的。
一、呂梁市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基本情況及其特點
(一)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新聞媒體侵權事件經常發生,從而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對于這一話題的廣泛關注和深刻討論,因此研究這一話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調研的結果來看:近十年來,雖然我國發生該類侵權事件比例逐年上升,但全國范圍內對于新聞傳媒侵犯隱私權的案件審理的并不多,占整個審理案件的比例不足1%,而呂梁市對于侵犯隱私權的案件也沒有進入審判程序,而是以調解或者和解的形式得以解決。而在所有的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中,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被侵害的比例占整個案件比例的80%,所以要在合理的范圍內對公眾人物隱私進行保護。經過對呂梁市各行各業的群體進行調研可以看出,他們對于發生該案件時93%人選擇以非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而案件的最終結果是73%的案件是以新聞媒體進行賠償而了結案件的。其中呂梁市有34%的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案件是參照侵害名譽權來處理的,這說明了呂梁市對隱私權保護的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的特點
1.該類案件涉及的范圍廣,傳播的速度快
從呂梁發生的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案件看出90%以上的受害人隱私被曝光是通過電視或者網絡的方式進行的。因為新聞媒體的主要載體是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由于大眾傳媒的這些特點使人們與過去相比更容易了解到他們想要的信息。因此一旦新聞媒體出現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問題,在較短的時間內人們都了解到侵權內容,而很快該影響范圍進一步的擴大。
2.對受害人帶來的損失較大且很難彌補
對呂梁市進行調研后結果顯示,一旦受害人的隱私被曝光,當事人的利益會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損害,這不僅僅將會影響到他(她)的正常生產生活,使受害人的名譽受損,更甚者是90%以上的受害人的精神上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在某些情況下也帶來了財產損失。對他人的隱私曝光后一旦傳播開來這對于受害人而言將會產生不可彌補的損失。
3.一般以非訴訟的方式結案
大眾傳播媒介采取各種方式來獲得他人隱私權信息,未經當事人同意,然后予以公開這是其違反職業道德,損害他人利益的表現,應該追究其相應的民事、刑事等責任。但是從對呂梁市范圍內抽查調研來看大部分人不選擇訴訟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訴訟的方式解決該案的比例沒有超過10%。這也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和為貴”傳統思想的體現。
二、新聞媒體與隱私權產生沖突的原因
(一)受眾的窺視心理和新聞行業的激烈競爭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來源多元化的時代,由于普通公眾對他人尤其是明星的隱私有極強的窺探欲望,這就導致媒體在利益化的驅使下投觀眾所好,用盡各種手段了獲得他人隱私方面的信息來博得大眾的眼球。然而這種全然不顧他人隱私的行為就導致了當今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的訴訟案件的數量急劇上升。另外,現在新聞行業的競爭激烈,在優勝劣汰的殘酷形勢下,新聞記者為了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也大多數會選擇曝光他人的隱私而保全自己,以滿足群眾對他人的隱私需求。
但是新聞報道者在某些情形下要予免責。公共利益是民法中很常見的抗辯事由之一。它所體現的基本精神是當出現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相沖突時,為了保護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得不犧牲私人利益,以達到很好地社會整體效果。隱私權屬于私人利益的一部分,在特殊情況下必須讓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王澤鑒先生的著作中提到:“所謂公共利益是不特定多數人利益的統稱,包括社會與個人利益在內,乃促進社會身心發展不可欠缺的合理秩序,應于個案就權利人的行為客觀地加以判斷。”從學理上講,法律無明文禁止即為允許為之。因此,當新聞媒體采用合法的采訪手段對他們從公開場合獲取的新聞信息,則不構成侵犯隱私權,在侵權訴訟中可以作為抗辯的理由而予以免責。
(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教育的缺失
隱私權是重要的人格權之一。新聞媒體侵犯隱私權在觸犯相關法律的同時也違反了新聞職業道德。因此,新聞從業人員有義務對他人的隱私部分加以保護,除非有法定的抗辯事由才能予以免責。其違背他人意志進行公開侵害他人隱私的作品本身就是對新聞職業道德的違反。新聞記者有時無法處理好公眾知情權與他人的隱私權二者的關系。
在眾多的新聞侵權案件中,新聞媒體和記者作為被告,也有部分原因是新聞發布平臺的新聞媒體對于記者搜集的相關材料中不能進行嚴格的審查導致的。因此,新聞媒體應該對新聞信息的各個環節把關,完善相關制度和職業道德來規范記者的行為,引導記者的行為符合法律法規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如果發現記者的行為存在侵犯他人隱私權時應該及時予以糾正,并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以防類似的侵權案件的發生,增強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和保護他人權利的意識。endprint
(三)我國相關新聞立法的不完善
雖然我國的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隱私權也像其他人格權一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從立法、司法以及理論上對隱私權的保護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當下我國頻發生新聞侵害隱私權的事件,這也同時反映了我國新聞方面的立法還是很不完善,在過去的多起案例的處理過程中是參照侵害名譽權的方式來結案。這種方式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
三、完善我國保護新聞傳媒中隱私權的立法建議
要解決我國在保護新聞傳媒中隱私權方面存在的法律問題,本文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完善新聞立法
要實現新聞傳媒中隱私權的保護,不僅要確立隱私權的法律地位,而且要重視對新聞媒體的規范,明確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界限,促進新聞媒體的自律。要做到這些,不僅要完善新聞活動方面的法律規范,對新聞活動的合法性作出具體規定,而且要重視新聞媒體的自律。至今,我國對隱私權的相關立法還是比較落后的,還沒有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對新聞媒體的行為及活動進行規范及合法化,因此,我國應當盡快制定專門的新聞法律,將新聞媒體的行為合法化、規范化,禁止新聞活動中侵權行為的發生。
(二)促進新聞自律,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新聞媒體傳播的信息好壞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秩序,因此,新聞傳播者在提供信息的過程中,除了必須將本職工作置于法律法規的約束和規范之下,還必須具備與其職能相適應的職業道德水準。其重要意義在于,這種非強制規范體現了社會要求和個性發展的統一,有效引導和制約新聞工作者的行為。當前發生眾多的新聞媒體侵害隱私權案例說明了如果加強對新聞工作人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就可以有效的預防侵犯當事人隱私權事件的發生,真正的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守好不觸犯他人隱私權的底線,才能避免更多的訴累。也是新時期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聞業也日益強大起來。新聞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新聞的采集及公布越來越多地滲入到人們的隱私領域,頻繁侵害公民的隱私權。要保護新聞傳媒活動的個人隱私權,呂梁市就必須重視在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努力填補我國在這方面的不足,同時規范新聞媒體的行為,減少新聞侵權糾紛的發生,及時有效地保障和救濟公民在新聞傳媒活動中的隱私權。
參考文獻:
[1]古偉波.電視新聞中如何協調隱性采訪和隱私權的沖突[J].新聞傳播,2001(1):10 - 23.
[2]方明.論隱私權與新聞傳媒之間的權利沖突和利益平衡[J].青海社會科學,2008(6):12 -33.
[3]林喬喬.論新聞報道自由與公眾人物隱私權的艱難平衡[J].科教導刊,2011(2):15 - 30.
[4]邢穎.論隱私權的民法保護——試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法律規制[J].法制與經濟,2009 (1):56 - 68.
[5]劉暢.法律視野下的新聞侵權[J].媒體管理,2008(6):22 -40.
[6]張曉玲.論隱私權[J].集寧師專學報,2005(3):112 - 123.
[7]顏春龍.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媒與法治國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3):223 -245.
[8]洪偉.隱性采訪和隱私權的保護[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5(1):141 - 160.
[9]古艷嬌.新聞采訪侵權問題初探[J].瓊州學院學報,2007(6):231 - 245.
[10]董曉威.試論隱私權當前的弱勢地位及侵權救濟走向——由卡羅琳大眾傳媒侵權案說起[J].科教文匯,2006(4):22 -40.
[11]毛淑玲.新聞傳播與隱私權[J].大連大學學報,2001(2):352 - 386.
[12]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5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