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河
[摘 要]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法律理論知識只有在司法實踐中得以運用,才能體現法律的價值。高職法律專業實踐性教學嚴重不足,需要通過提高師資水平,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建設實踐基地等方式加以完善。
[關鍵詞]法學教育;實踐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5) 08- 0141-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6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法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法學教育的理論性不可少,但是,法律理論知識只有在司法實踐中得以運用,才能體現法律的價值。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指引下,法學教育應以滿足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為基本目標,不僅是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更是如何引導學生將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過程。因此法學教育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還要有實踐性教育。
一、當前高職院校法學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法學教育目標定位不清
關于法學教育到底是通識教育還是專業教育,在法學理論界各持己見。我國各級法學教育的課程設置、專業設置基本上屬于通識教育,本、專科及高職院校所開設的課程大同小異。由于法學專業的課程涉及的各級各類法律規范性文件數量眾多,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立法和法律修訂也較為頻繁,十分復雜,對于社會閱歷淺、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學生對深奧的法學理論本就不好理解,而法學學科本身極強的實踐性又決定了法學的學習僅依靠課堂的理論講授,很難培養出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應對形形色色具體案件的職業素養與事件的實踐能力。從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對法律專業的重新劃分來看,高職的法律專業明顯偏重于“實務”,高職院校學制短,所設置的課程卻一點不少于本科院校,由于理論覆蓋面大而時間有限,導致高職院校的法學教育也是偏重于理論教學,實踐性教學難以施展,對學生技能和相關能力的培養嚴重缺乏,使得高職教育未能達到應有的目標。
(二)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
高職法律專業的師資匱乏表現,一是教師數量相對較少;為適應前些年法學熱造成的法律專業學生的急劇增多,許多高職院校在師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開設了法律專業,造成師生比嚴重不足。二是師資水平較低。許多高職院校來源于中專層次的學校升格,一些教師的水平無法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另外,高職院校層次較低,加上為快速解決現實中的師資匱乏問題,教師進入的門檻相對較低,造成一些水平不高的人員充實到師資隊伍中去。再次,師資隊伍培養后續乏力。高職院校的教師往往無法很好的進行后續的提升學歷或水平的進修或學習。高職院校學生規模大而教師少造成教師課業負擔過重,有些教師甚至每周上課24課時以上。把“腦力勞動”完全變成了“體力勞動”。當然,一些教師不注重自身的后續學習和學歷層次的提高,無法跟上本學科發展的前沿。三是雙師型教師的缺乏。高職法律人才的培養必須注重實踐。然而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參與實務的機會較少,造成實踐能力的不足,無法適應高職法律教育實踐能力的需求。
(三)教學手段、方法陳舊
就我國整個高等法律專業教育而言,教學手段和方法整體上是不適應的,高職法律專業尤為突出。一是課堂教學講授較多,討論較少。課堂的講授往往注重了知識的完備性,而忽略知識的接受。二是知識教授多,而實務案例分析太少。講授有純粹的知識講授,有案例分析知識運用的講授以及分析方法的傳授。作為一門實踐性科學,知識的運用恰恰最為關鍵。三是課堂授課多,第二課堂少。第二課堂是知識運用的初步嘗試,包括模擬法庭、法庭論辯及庭審旁聽,這為知識的真正運用做著必要的準備。
(四)高職法學教育實踐實訓基地建設不足
實踐實訓基地建設是法學學科建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實踐性教學必不可少的基礎。雖然,近年來國家在高職教育中一直大力扶持實踐實訓基地建設,但是高職法律教育的實踐實訓基地建設仍然無法滿足培養學生的需要。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一是實踐實訓基地多立足于校內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較少。高職院校在教育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往往不愿意建設校外資源,結果造成了校外資源的不足。而法學教育的實踐應該主要在校外。二是校外實踐實訓基地數量不足。法律實踐主要是社會實踐而非技術性實踐,因此往往只能依托公檢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開展,而公司企業需求相對較少。即使在公檢法機關或律師事務所等其需求量也很少,而實訓所需數量更大。所以,實踐實訓基地的數量就會不適應法學教育的需要,這嚴重影響了實踐性教學的開展。
二、高職法學實踐性教學的實現
實踐性教學的意義在于突出實踐。因此實踐性教學應以突出實踐為目的。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實踐實訓基地建設來完善實踐性教學。
(一)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形成“雙師型”師資團隊
在高職法律人才培養中,學生是根本,教師是關鍵。“雙師型”教師是關鍵中的關鍵。因此,欲實現實踐性教學,則必先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如何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成,一是嚴把教師的進口關,注重突出實踐能力,在招聘教師時規定一定的學歷標準,同時規定從事法律實務的最低年限。二是建立機制鼓勵法律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培養。教師通過實務可以熟悉具體法律的運用,可以在實務中幫帶學生,也可以有重點和側重的培養學生符合社會需求。客觀上要求高職法律專業建設中,減少任課教師負擔,留足充足的時間從事實務。三是在實務部門聘任兼職教師。在實務部門聘請兼職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實務經驗,對學生進行指導。
(二)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
教學手段和方法往往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好與壞,高職法律教育更是要根據目標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endprint
1.引入法律診所式教學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法學院普遍興起“診所法律教育”課程建設。這種法律診所教學的出發點是效仿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形式,通過指導法學院學生參與實際的法律運用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的真正目的,引導學生更加重視、培養、適應未來的生活、學習與從事實踐工作的能力與素質。法律診所教學以“授之以漁”的方式,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而且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課堂引入案例教學
在法學教學實踐中,案例教學是一種非常普遍采用的方式。案例教學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講解法律時,運用典型案例,通過對案例的解析,使學生理解法律條文或者深奧的法學理論。二是單獨開設案例分析課程。首先要精選案例,可以自編也可以從購買案例教程,一定要使案例教程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的思考狀態,開動腦筋,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模擬法庭訓練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法律的實驗室就是模擬法庭。模擬法庭的設置應與普通法院一樣,演練時也應完全按照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嚴格遵守程序,這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精神。實訓指導教師要對學生嚴加指導,糾正他們的錯誤,以便學生將來進入公、檢、法系統抑或做律師,在面對法律問題時,能夠得心應手。
(三)加強實踐實訓基地建設
要根據實際需要加強實踐實訓基地建設。主要是通過與社會機構合作建設以及自身法律服務機構建設。
1.與社會機構合作建設
實踐實訓基地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與社會機構的合作也是個長期建設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學科建設時把與社會機構的合作作為學科建設的主要內容??梢耘c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以及司法行政機關、監獄進行合作,每年定期到實習基地考察,并定期邀請這些機構人員參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教學課程的設置等。要與校外的各種不同的法律實務部門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比如頂崗實習、提供服務和給予學生實踐指導等等。
2.法律援助中心是學生從事實踐的重要基地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需要法律服務,但自身又無法承擔法律服務費用的弱勢群體,法律援助的需求急劇增加。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召開,強調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當前,雖然經過多方努力,法律援助機構有所增加,但是我國法律援助機構還是嚴重不足。我國法律援助義務多有律師承擔,但他能否全力以赴的免費提供法律援助在經濟社會難以保證。比起專職律師,學生參加法律援助熱情更高,目的更純正,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把自己所學運用于實踐,加之初生牛犢不怕虎,其潛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可以更好地為當事人服務。具體實施起來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完成。其一,在學科建設時把法律援助中心建設作為一項獨立工程來建設。向有關部門申請成立獨立的法律援助機構,主要是由法律專業教師和學生構成法律援助的主體。其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代寫訴狀,參加訴訟等。法律援助中心可以組織身份參加,讓不同的人參與,這樣既給學生一個鍛煉學習的機會,又可以促進其在校的學習。
總之,在高職法律專業教育中,實踐性教學占有重要地位。當然,在當前的情況下,各個高職院校的法律專業實踐性教學是不足的,這需要通過繼續加強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能力建設,逐漸得到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