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海
摘 要: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條件,對繁榮農村經濟、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事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大局。農村公路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它是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面實現農村小康及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交通具有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城鄉統籌、地區互補的重要作用,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農村公路發展,對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縮小地區、城鄉差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公路 建設與管理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F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111-02
農村公路是我國公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針對新農村建設新形勢和農民的迫切需求,搞好農村道路設施公共品的供給與管理,對于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羅平縣概況
羅平位于云南省東部,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地處東經103°57′~104°43′、北緯24°31′~25°25′之間。東與貴州省興義市接壤,南與廣西西林縣隔南盤江相望,西南鄰師宗縣,西至北界分別與陸良、麒麟、富源3縣(區)接界,有“雞鳴三省”之稱。轄3個街道、4個鎮、6個鄉有63萬人。縣境東西寬75公里,南北長99公里,總面積3 018平方千米,山區面積占78%,壩區面積占22%,千畝以上的壩子40個。縣城羅雄鎮,海拔1 480m,距省會昆明240公里,距曲靖市區131公里。國家重點鐵路南昆線、國道324線橫慣南北,省道黃羅線橫穿東西,發揮著承東起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2 羅平縣農村道路建設現狀
近年來,羅平緊緊住抓國家實施云南橋頭堡戰略和加快推進西南石漠化片區治理的有利契機,制定了《羅平縣“十二五”期間農村公路建設實施意見》、《羅平縣2013年至2017年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羅平縣關于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三年攻堅工作的實施意見》及《羅平縣解決農村群眾出行安全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多措并舉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國省干線高速化、縣鄉公路提質化、鄉村公路通暢化、村社公路通達化、聯網公路便捷化”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樞紐建設。截止2014年底,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 300.51公里,其中,一級公路55.52公里,二級公路11.50公里,三級公路89.08公里,四級公路1 336.33公里,等外公路1 808.08公里。鄉(鎮)通暢率達100%,行政村通暢率達78%,自然村通暢率達96%,鄉(鎮)75%有等級客運站,行政村26%有客運招呼站。到“十二五”末,轄區154個村(居)委會可全部實現通水泥路的目標。初步形成了以國、省道為骨架,縣際公路、縣鄉公路、鄉村公路為脈絡的區域路網體系。
3 羅平縣農村道路建設存在的問題
3.1 農村公路總量不足,通達深度不足
目前,羅平轄區13個街道及鄉(鎮)農村公路有3 300km,但還無法滿足轄區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許多鄉與鄉、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尚未聯通。公路網絡化程度低,各鄉鎮間的公路多為兩路連通,路網呈樹枝狀分布,節點間連接低于最佳水平,不適應“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發展要求。
3.2 農村公路技術標準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轄區農村公路受地質、資金、環境等因素限制,技術等級較低,致使農村公路的數量、質量還存在很大差距。具體體現在農村公路技術等級相對較低,排水設施、安全設施相對較差,尤其是那些偏遠鄉鎮的農村公路缺橋少涵,防護工程嚴重不足,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晴通雨阻現象相當普遍。
3.3 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短缺,不能滿足農村公路建設需求
羅平縣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有限,難以籌措足夠的資金配套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主要依靠國家專項資金和省、市上級對口單位的補助。資金的短缺嚴重地制約了羅平縣農村公路建設的數量和質量。2014年,羅平縣計劃投資2.8億元實施32個交通建設項目,全年只爭取上級項目資金11 529.4萬元,其余的要靠地方自籌解決,資金不足嚴重影響了工程建設。
3.4 農村公路規劃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平衡
目前,農村道路的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的規劃配套性不夠,專項規劃滯后,前期規劃與整體建設統一性不夠,對公路的設計走向、通達要求、技術等級未經過嚴格的科學認證就匆忙上馬,容易造成公路質量不高和重復性建設,影響農村道路網絡的系統布局,同時,由于各鎮鄉的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同,造成地區差異比較大,發展不平衡。
4 羅平縣農村公路建設的對策
4.1 要提高交通交通在經濟社會中重要性的認識
交通具有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城鄉統籌、地區互補的重要作用,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農村公路發展,對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縮小地區、城鄉差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充分把握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機遇,統一思想、深化認識,認清形勢、增強責任,加大投入、合力攻堅,把農村公路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實抓好,抓出成效,全面推進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建設,著力提高農村路網整體服務功能。
4.2 提升路網,增加農村公路總量和通達深度
羅平縣農村公路建設以通鄉油路和通村公路為重點,增加農村公路總量和通達深度,提高路面質量。構建縣域內通縣鄉、外連周邊的路網體系,明確每年新建、該建、擴建農場公路200公里的目標,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做好江底至召夸高速公路、曲靖黃泥堡至羅平八大河高速公路、羅平-彌勒-通海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為此,縣委、政府出臺了《關于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三年攻堅工作的實施意見》,2013年—2015年完成攻堅任務建設投資20億元以上,2013年—2017年五年力爭完成交通建設投資66億元以上,力爭通過三年攻堅、五年努力,建成出省入滇、東部連黔桂的重要交通樞紐,促進羅平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4.3 提高農村公路的建設標準,完善配套設施
農村公路改造,要堅持“等級多標準、路面多形式、籌資多渠道、安保多樣化”的原則,按照交通運輸部《農村公路建設暫行技術要求》的相關規定,根據農村公路交通量少的特點,結合當地經濟條件,選擇切實可行的技術標準和合適的路面結構形式,做到既能滿足使用要求,又能與現階段的經濟條件相適應,力爭做到精細化設計與限量設計的統一。羅平縣委、政府出臺《羅平縣解決農村群眾出行安全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從2011年起,縣級財政每年配套養護資金450萬元用于農村公路管養;從2013年起連續三年,縣財政每年安排2 000萬元用于轄區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設。
4.4 因地制宜,規范農村公路建設規劃
設計過程中要認真調查、分析,本著“線性基本不變、充分利用老路、局部加寬改造、提高路面等級、完善排水安全設施”的原則進行規劃建設。現階段最需解決的是鄉村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的規劃、設計及建設問題,對已改建好的農村公路,要補充完善交通安保工程的設計,注重排水防護設施、交通安全設施的布局,重點提高路面等級,確保行車安全。
4.5 多渠道籌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
積極爭取國家交通建設資金,對上級安排的農村公路建設專項資金,必須做到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擠占、平調和挪用;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在政府給予經費補貼的情況下,積極引導農民出資出勞;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尤其是直接受益的各類經濟組織、企事業單位捐贈資金,支持公路建設;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出發,充分利用農村轉移支付資金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多渠道地籌集資金,加快農村公路的建設步伐。
4.6 要牢固樹立四種理念,正確處理好六種關系
要實現交通事業的科學、和諧發展,就要站在全局的、戰略的高度,要牢固樹立發展、惠民、服務、創新的理念;深入研究和妥善處理好交通發展中發展與改革、發展與質量、發展與管理、發展與環境保護、發展與平安交通、發展與廉政等六種關系。
4.7 要加強質量意識,強化質量管理
要認真落實工程“四制”,建立健全“五級質保體系”,嚴把“五道關口”,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雖然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籌集困難,但也不能過分強調低價中標,而影響工程質量。公路建設管理工作,專業性強,其過程有規劃研究、設計、施工、交付使用等4個階段,其中設計階段是控制投資的關鍵,對于農村公路建設,若建設方管理人員能設計、懂造價,并且在設計階段就參與設計,這部分人若參與公路工程施工階段的管理工作,則施工階段的完善設計或變更設計就會處于主動受控狀態,建設方的管理工作將更主動、更有成效,施工階段投資控制的重點也就轉向了事前控制,施工中的設計問題的處理也就更方便快捷,工程質量就得到保障。
5 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農村各族人民群眾要求修路的愿望和呼聲日益高漲,迫切需要四通八達、安全方便快捷的暢通路。羅平縣將把農村公路建設與經濟發展、產業布局調整、文明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注重安全貫穿到公路建設、養護與管理的各個環節。按照“擴大成果、完善設施、提升能力、統籌城鄉”的農村公路發展的基本要求,堅持政府主導、深化改革、村民主體、交通牽頭、部門協作、干部引導、全民參與、注重安全、建管并重、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的原則,進一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
參考文獻
[1] 李飛,韓建民.華亭縣農村公路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4):350-351.
[2] 趙惠萍.淺談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問題及對策建議[J].科技信息,2009(12):319.
[3] 都延成.公路的規劃、設計、建設與環境保護關系[J].襄樊市交通信息網,2005(9).
[4] 劉武斌,劉跟東.西部公路交通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J].交通環境,2003(z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