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彬彬+周岳



信貸證券化可以調節商業銀行資產期限、貸款行業投向和大類資產配置,解決資產負債久期錯配和資產結構調整的問題。資產證券化業務可以為銀行帶來貸款服務、財務顧問、托管、自持資產支持證券等中間業務收入,推動資產業務從傳統的“發放—持有”模式向投行化“發放—分銷”交易方式的轉變。
本文從資產支持證券供給方的角度出發,基于對上市銀行財務數據的梳理,分析商業銀行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內在動力,從而解決商業銀行要不要做資產證券化的問題。
信貸資產證券化未現井噴
一季度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回顧
2015年一季度,銀監會主管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共發行17期,發行規模507.87億元,其中,商業銀行發起了14期工商企業貸款證券化和1期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共計468.03億元。信貸支持證券的發行并未出現井噴,而2014年11月銀監會公告對資產證券化采取備案制后,市場普遍對2015年的發行有很高的期待。
從發起人構成看,2015年一季度城商行、農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發起的期數較多,匯豐、渣打、華商三家外資銀行也開始進入國內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但是發行規模普遍較小,大多集中在10億~30億元之間。國有大行參與度的不足,使得2015年一季度的發行規模相比2014年四季度有明顯萎縮。
五大行參與不足的原因
2015年一季度,除工行外,其他大行均未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應存在幾方面的原因。首先,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成本居高不下,導致產品的發行利差很小,目前優先級證券發行成本仍在5%左右,而大行轉出的均為優質信貸資產,加權平均貸款利率僅在6%左右,考慮到需要支付評級、信托、會計師、律師等中介機構的費用,在整體只有1%利差的情況下,大行從證券化中很難獲利,甚至還會虧錢,而中小銀行信貸資產池的加權利率普遍在7%以上,證券化的積極性更高;其次,信貸資產的流轉,既可以是存量資產,也可以是增量資產,大行通過理財、資管通道,以及最近很熱的產業基金等方式,均能實現新增信貸資產的表外化,各類影子銀行的存在,部分替代了標準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第三,一季度央行的定向投放使得大銀行的流動性較為寬松,短期內也減少了國有大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獲得流動性的需求。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動力
商業銀行發起信貸資產證券化,有著諸多內在動力:(1)盤活存量資產,釋放貸款額度,降低存貸比;(2)緩解資本監管壓力,提高資本充足率;(3)加快信貸資產周轉速度,提高銀行經營績效;(4)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促進商業銀行業務轉型;(5)調節資產負債久期錯配,主動調整資產配置結構;(6)分散銀行過度集中的信貸風險。
本文從信貸資產支持證券供給方的角度出發,基于對上市銀行財務數據的梳理,分析商業銀行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內在動力,從而解決商業銀行要不要做資產證券化的問題。
基于數據的證券化動力分析
存貸比
存貸比,即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貸款資產占存款負債的比例,根據我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存貸比不得超過75%,為了避免觸及政策紅線,商業銀行需要擴大存款規模,或者控制貸款額度,也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將信貸資產打包后真實出售給SPV,從而將信貸資產移出資產負債表,降低存貸比,釋放貸款額度。
從一季度上市銀行數據看,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北京銀行、民生銀行的存貸比均已超過75%,建設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中國銀行的存貸比也在70%以上。上市銀行一季度末的平均存貸比為70.24%,是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可能面臨著金融脫媒和存款外流的壓力,余額寶之類的產品對商業銀行存款的影響就是一個例子。2014年二季度開始,上市銀行的平均存貸比經歷了一段快速的上升過程,從2014年二季度末的65.88%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末的70.24%,從季度的環比增速看,除每年一季度存款會有大幅增長外,貸款的增速大多都高于存款增速,因此,商業銀行具有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降低存貸比的內在需求,截至2015年一季度,上市銀行的存款總額約為79萬億元,存貸比每降低一個百分點(降到70%以下)就對應著近8000億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存貸比存廢的爭論一直以來就未停歇,尤其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寬信用政策需要銀行信貸投放的配合。2014年6月和2015年1月,銀監會和人民銀行分別出臺了調整貸款和存款統計口徑的通知,銀監會的《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將涉農貸款、小微貸款等從存貸比分子中扣除,分母增加大額可轉讓存單和外資法人銀行吸收境外母行一年以上的凈存放額,人民銀行的《關于調整金融機構存款和貸款口徑的通知》則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款項納入“各項存款”統計口徑,將存款類金融機構拆放給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款項納入“各項貸款”統計口徑。這些調整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商業銀行的存貸比,根據我們測算,調整統計口徑后,絕大部分上市銀行的存貸比均降到70%以下。
如果不考慮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存貸比的限制,從資產證券化最發達的美國市場看,并沒有單純的對于貸款和存款比例的規定,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一直在100%以上且不斷上升,同期資產證券化的發行規模也是快速增長,其背后的邏輯是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趨勢下,金融機構普遍出現加杠桿的過程,而資產證券化能夠解決加杠桿過程中的期限不匹配問題,成為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重要工具。
資本充足率
資本充足率是一個銀行的資本對其風險資產的比率,是保證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常運營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本比率。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監管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資本充足率的管制,以此監測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通過證券化將貸款出售,可以減少對資本的消耗,提高資本充足率。
美國次貸危機后,我國監管當局出于審慎的原因,暫停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審批,直到2012年才重啟試點,但是在《關于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里,要求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起機構應持有其發起的每一單資產證券化中不低于全部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5%的最低檔次資產支持證券,由于最低檔次資產支持證券的風險權重為1250%,此規定使得商業銀行通過證券化減少資本占用的效果大打折扣。
2013年12月31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于規范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起機構風險自留比例的文件》,盡管仍要求風險自留比例不得低于單只產品發行規模的5%,但是對于發起機構持有最低檔次資產支持證券的比例的規定降低到該最低檔次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的5%,其余風險自留部分可以持有最低檔次之外的資產支持證券。這項規定大大降低了發起機構的風險權重,使得通過資產證券化降低資本占用成為可能。
從數據看,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比較穩定,2012年以來的平均資本充足率一直在12%以上,平均一級資本充足率也維持在9%以上,整體上壓力不大。但是根據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在最低資本要求8%的基礎上計提儲備資本。儲備資本要求為風險加權資產的2.5%,由核心一級資本來滿足。這意味著商業銀行的新規下的資本充足率要達到10.5%,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要達到8.5%,從上市銀行一季報看,各銀行目前都能滿足監管規定,但是南京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都比較接近10.5%的監管要求,未來還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資本壓力。因此,商業銀行除了通過增發、優先股、混合資本債、次級債等途徑提高資本充足率外,也可以考慮信貸資產證券化這種模式盤活存量,釋放資本占用。
經營凈利率
長期以來,我國的銀行業在資產規模的粗放式擴張中發展,對資本消耗很大,隨著經營成本的上升和行業競爭的加劇,銀行業的經營凈利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從最近三年的季度數據看,盡管由于銀行經營的特點會出現季節性的比率波動(四季度會做撥備),但是ROE和ROA的下降趨勢已經形成,上市銀行的平均ROE由2012年一季度的22.62%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8.02%,平均ROA由2012年一季度的1.37%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29%。
依據財務管理中的杜邦公式,商業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存貸息差×資產周轉率×杠桿率,其中,存貸息差隨著利率市場化和激烈的商業競爭逐步收窄,杠桿率由于巴塞爾資本協議III的監管要求而日益受到限制,因此資產周轉率就成為較為可行的提高資本回報率的變量。
除了息差的收窄和新資本管理辦法的施行,經濟下行周期下不良貸款余額的快速提高也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業績和風險,上市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比率由2012年一季度的0.93%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1.33%,其中股份制銀行的平均不良率上升更為明顯,由2012年一季度的0.58%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1.22%。
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一方面可以將流動性較差的信貸資產轉換成現金和證券,另一方面不良貸款的證券化也給商業銀行提供了一種處置不良資產的途徑,兩者都能加快信貸資產周轉的速度,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
中間業務收入
調整業務結構,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比重,改變對存貸息差收入的依賴是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的重點發展目標之一。據統計,美國的大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大于10億美元)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45%以上。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收入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一季度的22.47%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25.37%,但與國外尚有一定差距和發展空間,還有三家上市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重不足20%。在資產證券化業務中,商業銀行可以擔任貸款發起人、貸款服務人、托管人、證券投資者等角色,可以為銀行帶來貸款服務、財務顧問、托管、自持資產支持證券等中間業務收入,推動資產業務從傳統的“發放—持有”模式向投行化“發放—分銷”交易方式的轉變,在有效提升資產運用效率同時,增加非利息收入。
資產負債結構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部分包括貸款、投資、存放央行款項、存放和拆放同業款項、買入返售等項目,負債部分包括存款、同業存放和拆入、賣出回購款項、已發行債務證券等,資產負債表的各個項目具有不同的期限和風險收益特征。
從資產端看,上市銀行貸款和投資的期限主要集中在3個月以上,3個月以上的貸款占83.18%,3個月以上的投資占90.51%,但是從負債端看,作為商業銀行主要的資金來源,短期存款占了較大比率,3個月以下的存款占比67.01%。此外,上市銀行整體的同業資產期限也要長于同業負債的期限。商業銀行用較短期限的負債支撐較長期限的資產,存在一定的期限錯配風險和利率風險。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短期利率快速上升,金融機構普遍持有收益較低的長期資產(住房抵押貸款)和成本較高的短期負債,紛紛陷入了財務困境而破產,由此爆發了儲貸危機,而資產證券化正是幫助美國金融機構走出儲貸危機的重要工具,因此從流動性管理角度看,商業銀行同樣有內在的動力盤活存量資產,降低資產和負債期限的不匹配。
除了調節資產期限,信貸資產證券化也是商業銀行主動調整貸款行業投向和大類資產重新配置的重要手段,通過將特定行業的信貸資產打包出售,可以調節該行業在銀行整體貸款投向中的比例,有利于商業銀行在總體上把握不同經濟環境下銀行貸款的行業風險,由所轉讓的特定行業貸款所釋放的信貸額度,可以投放給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興行業或者風險較低行業,達到調節貸款行業配置的目的。
此外,商業銀行可以根據不同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征,將證券化后所收回的資金根據實際需要在公司貸款、個人貸款、長期貸款、短期貸款、投資、同業等方面進行組合配置,提高資產負債管理的靈活性。
總結
證券化能改善財務指標
資產證券化本質上是一個商業模式,重點在于把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左邊的信貸資產出售進行融資。通過將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降低商業銀行資產端的久期,證券化后,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現金和證券(發起機構自持)取代了原來的貸款,總體資產的風險度降低,相應的資本要求也會降低。同時由于資產銷售收入的實現,未分配利潤增加了股東權益,權益回報率也會提高。利潤表中,信貸資產銷售收入的確認使當期的利潤得以增加,因此,資產證券化對于銀行財務指標的改善是較為明顯的。
未達預期是預期太高
一季度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行并未出現一些市場人士預期中的井噴之勢,508億的規模確實并無亮點。但是我們認為這符合資產證券化的業務特點和目前的市場狀況,首先,去年一年發行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超過2005年來發行規模總和,一些過去儲備的項目得到了釋放,一部分新參與者(主要是城商行、農商行、外資銀行)在IT系統、業務流程、會計處理、外部合作等方面做了初次嘗試,需要在流程理順后再發起新的項目。信貸資產證券化從項目準備到招標發行通常需要3~5個月時間,去年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大量發行也是從8月開始,到12月出現井噴,這些機構需要時間去準備再度發行產品。其次,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法律法規仍在完善之中,如2015年3月央行宣布注冊制和上周交易商協會出臺關于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的征求意見稿,目前離完全常態化的發行還有一段距離,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的資產負債情況擇時發行是比較能夠理解的。再次,對于資產支持證券的需求方而言,證券流動性的缺乏,需要更高的流動性溢價,這要和以低成本融資為目的的發起機構進行博弈,投資者的缺乏,尤其是次級投資者的稀少也制約了目前的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節奏。
我們對今年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市場持樂觀態度,認為發行仍會呈現前低后高的特點,整體放量會在三四季度,規模的快速增長還有待大型國有銀行參與進來之后。
(作者單位:招商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