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明
現代銀行業是混業經營發展的歷史,銀行一直隨監管和市場變化在發展跨業組合業務?;鞓I經營是銀行客戶中心業務模式的最高形式,與未來市場發展方向更加一致。危機后銀行業為了適應新的監管和市場環境變化,重新探索合理的混業經營戰略,以商業銀行為基礎,融合全能銀行和控股公司優勢的有限混業經營正在成為主流模式。
從銀行、證券、保險三個行業的角度看,銀行一直在從事混業經營,并不存在分業經營階段。歷史上由監管形成的分業經營實際上只是限制銀行從事混業經營核心業務,銀行仍可從事核心業務之外的混業經營。商行與投行、保險公司共同對公司、機構、個人提供服務。這一模式通常對應于全面混業經營階段。可大致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商行、投行、保險公司交叉銷售產品,以商行銷售其他行業產品為主;第二階段集團制定混業經營戰略從事業務整合;第三階段混業產品和業務創新。大部分銀行目前仍處于第一、二階段,少數大銀行開始朝第三階段發展。
國際銀行業混業經營的模式
銀行混業經營主要采取三種機構組織形式: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機構對銀行及非銀行機構控股,以美國為代表;銀行控股公司——由銀行對非銀行機構控股或設立全資子公司,以英國為代表;全能銀行——由銀行內各部門從事銀行及非銀行業務,以德國為代表。這三種形式在風險和效率方面存在以下特征。
在風險控制方面,控股公司的最大優勢是風險隔離相對完備,最大缺陷是結構過于復雜,容易發生利益沖突及管理疏漏。例如大通旗下20多個法律實體,各實體間關系并不清晰,與最高管理層和首席風險官相距較遠,容易發生利益沖突及管理疏漏,2012年該行因“倫敦鯨事件”造成的數十億美元衍生品交易損失是典型案例。全能銀行風險隔離不如控股公司完備,因此更注重風險防控,反而可能相對安全。例如德意志銀行注重全面風險管理,首席風險官具有控制風險的絕對權力,在內部體制上,各部門決策層必須互相獨立,危機中其損失比花旗、蘇格蘭皇家等控股公司更低,收入更穩定。
在經營效率方面,控股公司業務更分散,從事綜合服務、交叉銷售的難度較大、效率較低;全能銀行最大優勢在于整合業務板塊和流程,效率較高。
新環境下銀行的混業經營
銀行混業經營環境的新變化
市場需求變化。與市場及客戶需求方向更一致。隨著資本市場在社會投融資中占比及重要性的上升,企業更需要銀行有能力滿足其信貸與資本市場的綜合金融需求,個人更需要銀行有能力滿足其銀行、理財與保險的綜合需求。而混業經營作為高效提供綜合服務的模式也將相應增長。全球銀行業資本市場與投行(CMIB)業務收入年均增長率在新監管環境下仍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到2015年年底最高可達2460億美元。
銀行創新方向更一致。金融危機的發生主要是由產品異化造成的,危機后的監管措施也主要針對產品及業務創新。未來銀行產品的創新可能更多向市場營銷、產品組合傾斜,而混業經營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及優勢正在這些方面。多元化經營、交叉銷售會更成為銀行價值提升的驅動因素。
與銀行功能轉型方向更加一致。未來銀行將更注重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而發展資本市場,連接信貸與資本市場,擴展融投資渠道正是未來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要元素。銀行突破信貸市場局限,廣泛參與資本市場活動,正是集中體現了銀行在這方面的努力。
監管政策改革。危機后,各國監管機構對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資本市場業務做出了以機構分離為主的限制并增加了從事投行、資本市場業務的資本流動性要求。各國監管改革的共同特征是:限制銀行從事高風險投行業務,主要是自有賬戶交易;充分承認銀行業務多元化的意義,主要限制從事投行業務的機構形式,但對投行業務包括高風險業務本身并沒有采取嚴格監管,其監管初衷在于將高風險投行業務與存款機構分離。風險客戶經理團隊整合成集團全產品線跨業客戶經理機制?;鞓I銀行業務分6大類,監管改革對各類業務的影響可概述為:1類:傳統商行業務;2類:資產及財富管理、信托;3類:傳統投行業務-證券承銷、融資及并購顧問。1~3類是監管認定的核心業務,其中2類已逐漸成為傳統商行業務。4類:證券、回購或衍生品做市;5類:證券一級經銷、對沖或私募股權融資;6類:證券或衍生品自營或代客交易。4~6類(不含政府債券)是主要限制對象。
各國及國際監管法規雖已進入實施階段,但由于銀行及市場反映強烈,各國及國際監管機構不得不重新評估許多法規。監管的不確定性加大了目前銀行決策的難度,銀行的決策呈現出分化態勢,如有些銀行試圖剝離大宗商品交易業務,而有些仍在擴張該交易業務。
大銀行混業經營的新趨勢
混業經營作為銀行主流模式進一步發展,美國銀行控股公司中非商行子公司資產占比已達1/3,其中最大10家控股公司的占比已從1997年的13%上升至2013年的33%。其模式及業務形態正在發生以下變化:
格局和戰略的變化。業務結構調整。混業經營銀行采取兩大類模式:以投行為主和以商行為主,兩類模式下業務的調整幅度呈現出較大差異:投行為主的模式由于在危機前4~6類業務擴張太快,在危機中損失較大,其目前主要通過縮減交易、證券化、衍生業務,增加客戶存貸款的方式更多服務實體經濟,向商行為主的模式靠攏。典型案例有德意志銀行,它大幅縮減了交易及衍生資產,增加了客戶貸款、現金和待售資產。而商行為主的模式調整幅度則較小。典型案例有桑坦德銀行,它的交易資產縮減幅度有限,同時適度增加了客戶貸款和現金,并且有些正通過并購擴張投行業務,擠占投行市場,例如一向以社區銀行為主的富國銀行也制定了大力發展證券業務的戰略。
更注重資產組合。從銀行實踐看,混業經營是業務范圍概念而非規模概念,混業經營程度、業績及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也不是規模而是合理的業務及資產負債組合。雖然混業銀行的典型代表都是大銀行,但規模不是混業經營的必要條件。與市場及監管趨勢一致,銀行會更圍繞核心競爭力從事混業經營,爭取成為有選擇領域的領導者,在特定市場擴張份額。
更注重業務簡約化。實踐也證明混業經營不是復雜性概念,混業銀行既可高度復雜如德意志也可相對簡約如加拿大五大銀行。而混業銀行會更傾向于相對簡約的業務組合。例如全球混業銀行普遍減少了復雜的衍生品交易業務,擴大了證券承銷發行、資產管理等傳統業務。從重自身業務向重服務客戶回歸,從重機構間業務向重實體經濟回歸。銀行混業經營的意義在于盡量發揮優勢條件涵蓋客戶全生命周期和價值鏈,從短端向長端延伸,從流動性向增值延伸,從商品、資金流動向資本流動延伸。
業務組合的變化?;鞓I銀行正基于環境變化及銀行戰略考量,在1、2類業務中界定核心業務;在3類業務中選定業務范圍;而最大的挑戰則是在4~6類中確定具有發展前景、能給集團帶來增值的業務,放棄監管限制、成本太高無法帶來增值的業務。大公司客戶占比大的銀行將更注重將公司業務與投行、交易業務的結合;個人客戶占比大的銀行則會更注重將個人業務與財富管理業務的結合。
風險管理理念的變化。實踐證明混業經營的主要風險是高估多元化在降低集團整體風險方面的作用,從而從事過多高風險業務,并放松對個別風險的控制。所以未來混業經營提升經濟利潤的關鍵在于降低其承擔的個別風險,高估壓力下業務收入的相關性,正確評估多元化降低風險總量的效應。此外,由于混業經營各項業務風險狀態差異大,銀行在制定經濟資本計劃時可能對不同風險的業務設定差異底線回報率而非單一底線回報率,以限制過高風險偏好,并迫使高風險業務產生更高的回報,以提升集團整體經濟利潤。
大銀行開發混業經營普遍采用的業務模式
全球監管關于混業經營的具體規定尚不確定,銀行業模式選擇特別是關于全能銀行的未來發展也不確定。但在已確定的監管大框架下,銀行業務模式調整初顯出以下特征。
以商行為業務主體,以存款為負債主體。商行在延伸混業經營中普遍采取的模式是充分利用其存貸業務基礎,為資本市場業務提供融資支持,為證券融資客戶提供信貸及流動性支持。例如大通的投行業務線在幫助公司上市后,其商行業務線再進一步組織資源幫助客戶成長,提供貿易融資、現金管理等日常服務。
業務模式普遍向全能銀行收斂。全能銀行更加以客戶為中心,而控股公司則更具有業務中心特征。為適應以客戶為中心的大趨勢,以控股公司形式從事混業經營的大銀行普遍采用了類全能銀行模式:以客戶為中心組織混業業務,淡化機構痕跡。其特征為:采取機構隔離、業務一體化的模式,在同一平臺圍繞客戶安排信貸、證券、資產管理、保險業務,從事交叉銷售。美國大銀行普遍將商行/投行的人員、賬戶分割,而采用“公司銀行與投行”,或“公司銀行與資本市場”業務板塊將商行及信貸市場與投行及資本市場整合,集中代表了這一趨勢。
注重混業產品一體化。銀行更傾向于借助大數據及客戶分析系統將監管披露與客戶信息分析一道開發,深入了解、細分進而提升客戶利潤貢獻度?;鞓I銀行競爭越來越集中在產品組合、服務模式方面,更注重混業產品一體化交叉銷售。2013年美國業績最好的1/3中型銀行都采用一體化業務模式,其對公業務收入55%來自現金管理、資本市場、股票債券融資交叉銷售。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紐約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