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赫+陳德勝



借鑒美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經驗,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未來將經歷一個長期、快速、穩定的發展階段,商業銀行在這一個過程中需要實現從信用中介向資產管理中介的轉型。
美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借鑒
資產管理起源于歐洲,發展壯大于美國,目前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成熟、競爭最激烈的資產管理市場,美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歷史與特點的分析對判斷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未來走勢有重要意義。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美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迅速。美國的資產管理業務起步于20世紀三十年代,最早為保險公司所用,但未形成規模,發展一度緩慢。七八十年代之后,隨著國民財富不斷積累、利率市場化推進、金融綜合化經營、技術持續創新等條件的累積,美國資產管理進入快速發展軌道,九十年代后資產管理成為金融服務業中成長最快的領域,圖1所示,1980年至2012年,美國投資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主要機構投資者管理資產規模從1.6萬億增加至32萬億,資產管理規模與GDP比值從55%增至197%,反應了美國資產管理市場高速發展的態勢。其中,投資基金從5%增至83%,增長了近17倍。
進入21世紀經濟發展對資產管理業務影響明顯。如圖2所示,至20世紀末,美國資產管理行業呈現穩步上升態勢,并未受到美國經濟增速整體放緩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主要機構投資者管理資產規模從1980年的1.6萬億美元增加至2000年的18萬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與GDP比值從55%增至175%。進入21世紀,包括9.11事件后的短期經濟下滑和2007年后美國因次貸危機進而形成金融海嘯,都對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
資產管理隨著利率市場化迅速發展。利率市場化改變了市場主體的投融資行為,促進了資產管理行業的加速發展。利率市場化以后各種金融工具的高速發展,自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居民存款和房屋占資產的比重明顯下降,投資越來越多地從存款轉向金融市場,數據顯示,美國居民和非營利機構部門金融資產中通貨和存款占比從1986年的22%降至2013年的13%。美國、日本、歐洲歷史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以后資產管理均進入加速發展的軌道。
混業經營提升了銀行資產管理的規模及抗險能力。1987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修正,允許銀行持股公司子公司從事一定比例的投資銀行業務,金融混業經營放松管制,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法案》使金融混業經營全面開放。在法案實施五年后,轉換為金融控股公司(BHC)銀行數量占銀行業的12%,但資產總額已占到80%。一方面,混業經營使銀行的產品線大大豐富,銀行可以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滿足各種風險—收益特征客戶的需求,資產管理業務得到發展。另一方面,與20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兩次經濟衰退中銀行大量破產相比,2001年以后美國再次進入衰退和低速增長,但銀行破產數極少,股票價值、收入增長等方面甚至高于其他行業,主要原因是資產管理、托管等資產管理類業務業績相對穩定,收入增長增強了銀行抗御市場周期性的能力。
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判斷與預測
通過與美國的比較分析,目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還處于美國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發展階段,未來將經歷一個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階段。預計2020年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將達到80~90萬億元。
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處于美國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發展階段。多因素分析顯示我國正處于美國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階段。資產管理規模與GDP的比值:2013年我國資產管理總規模約30萬億~32萬億元,GDP為56.9萬億元,資產管理規模與GDP的比值約為53%~56%,接近美國1980年55%的水平;利率市場化: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是從1970年到1986年,利率市場化加速了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而我國目前正處于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處于存款利率改革階段,并即將進入尾聲;混業經營:美國1987年從政策上對混業經營有了放松,在此之前銀行業已經在不斷通過創新實現混業化,2012年以來我國證監會、保監會出臺一系列資產管理市場的新政,打破了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分割的局面,分業監管、混業經營趨勢顯現。
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還將經歷一個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過程。美國1980年資產管理規模為GDP的0.55倍,而到了1999年已達1.85倍,在此期間,行業穩定快速發展;2000年后隨著資產管理行業擴大到一定規模,同時經濟低速增長對行業發展的支撐力也在削弱,使得資產管理行業對經濟波動、證券市場波動的敏感性越來越強,行業進入波動增長時期。我國目前資產管理規模僅為GDP的0.5倍多,經濟還將基本維持中低速發展,根據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將經歷一個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階段。
2020年我國資產管理市場規模預測。根據分析,我國目前正處于美國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發展階段,如果以美國1980年與我國2013年對應,美國1987年對應我國2020年,美國1987年資產管理市場規模與GDP比為89%。則根據美國經驗,分別以6%和7%的年均GDP增速預測2020年我國資產管理市場規模約為80萬億元和85萬億元。考慮到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假設以美國1990年資產管理市場規模與GDP比96%預測2020年,則GDP年均增速6%和7%兩種假設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將分別為87萬億元和92萬億元。
商業銀行應對策略分析
在大資管、混業經營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將從信用中介向資產管理中介轉型。國際經驗和國內銀行業發展態勢都表明,以息差收入為主導的盈利模式將成為歷史,輕資產、高收益的資產管理模式將成為銀行戰略轉型的重點,同時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的打開,混業經營的趨勢越發明顯,各機構之間的合作成為大勢所趨,資產管理成為銀行的戰略選擇。
布局混業經營金融生態系統。2012年以來證監會、保監會出臺一系列資產管理市場新政,打破了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分割的局面,銀行、信托、證券、基金、保險等各金融機構進行跨領域、跨行業的資產管理合作與競爭,金融機構已走向“大資產管理時代”。
目前各銀行紛紛布局自己的混業經營生態系統。除了中信、光大和平安三家國家特批金融控股集團外,本質上實現金融控股模式的集團有數十家,其中還包括招商局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長城資產等資產管理類機構,以及萬向系等民營企業,金融控股模式已經初具規模。同一控股集團下不同金融牌照的機構可共享客戶、優勢互補、分享投資、促進金融控股集團業務的多元化發展。隨著混業經營步伐加快,未來將出現更多擁有多牌照的大金融集團,也將極大的促進資產管理的繁榮,產生更多的競爭、合作與創新,銀行憑借綜合化的系統布局,加強與其他機構的業務合作和客戶共享,拓展集團整體的資產管理業務,銀行收入也將得到穩定和增長。
大型商業銀行的實力和地位決定了其采用銀行母公司模式實現混業經營的傾向,大型商業銀行比其他金融機構在資產、渠道、利潤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在集團中也擁有絕對話語權。工農中建民生銀行等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已通過子公司的形式獲得兩種以上金融牌照,未來銀行母公司模式也將成為大型商業銀行布局金融生態體系的重要選擇。(見表1)
銀行理財業務向資產管理轉化。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產品仍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銀行與投資者之間實際上是一種約定利率的借貸關系,而非受托資產管理關系,存在剛性兌付和隱性擔保的問題。銀監會于2013年及2014年出臺了一系列監管要求促使理財業務實現風險隔離,突破剛性兌付。未來銀行理財將加速向資產管理型轉變,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率型向開放式凈值型轉化是主要發展趨勢。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4)》數據顯示,2014年開放式理財產品資金余額較2013年末增長210.51%,在開放式理財產品中凈值型理財產品資金余額較2013年末增長267.03%。未來銀行理財業務還將與多機構跨市場合作,創新投資端資產配置,除目前較高比例配置的債券外,將加大權益市場的開發,近來多家銀行已通過定增配資、專門凈值型產品、“打新”基金等方式投資直接融資市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退出,海外資管市場也將成為資產配置的新方向。
公司業務向綜合化經營轉變。商業銀行可通過構建大資管服務平臺,打破傳統信貸業務的局限,推動對公業務綜合化發展。首先,利用客戶資源優勢,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滿足多元化的客戶需求,以客戶為中心,提高產品創新能力,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整體金融服務方案。綜合運用銀行、信托、租賃、投行等機構,搭建起綜合化服務平臺,特別是大力發展投行業務,為客戶提供融資+融智的整體化解決方案。其次,資金渠道從表內向表外發展,開發除貸款以外的理財、直接投資、外部機構資金等多元化的資金渠道,發揮不同來源資金特點和優勢,以不同資金對接不同的客戶需求,減少表內占用。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國民生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