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達
《散步》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一直以來,其以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真摯質樸的情感流露以及意蘊深刻的人文思想而被人們所傳誦,現就這篇課文意蘊作簡要的分析,以供交流探討。
品讀莫懷戚的《散步》,寧靜的心湖不斷掀起陣陣漣漪,心靈像是接受了一次徹底的道德洗禮,掩卷沉思,仿佛在人性之巔作了一次歡悅的旅行。
整體感知了這篇課文,首先讓人們體悟到了家人之間、親人之間一股濃濃的親情、一種愛的關切。“散步”本來就是一件小事,但卻在這件平常的小事當中,顯現了深刻的意蘊?!吧⒉健边^程體現一種付出,顯現一種責任,而這種愛與責任,正是聯系家人牢不可破的紐帶,家庭因為有了這種紐帶,才會驅動著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使得平凡的“散步”顯得如此感人,家庭才顯得如此和睦,這對于讀者的啟示是非常深的。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人物用逗號隔開,在“我”的心中,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不可或缺的獨立個體,都在“我”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边@是無聲的禱告、無言的關切,蘊含著一個赤子對母親深深的關切與憂慮。春天會“來得太遲”嗎?很顯然,這是人的主觀直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質樸簡短的句子蘊含“我”對母親身體的焦慮、擔憂、祝福等復雜心理。這種心理在以下的字句中得到印證,“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自己慶幸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個“又”字,一個“熬”字,“我”對母親的關愛以及蘊藏在骨子里的“孝”,在如此簡短的句子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如果說這一點體現不了什么,那么動員母親一起散步,則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也是許多人很不愿意做的。“母親年邁體弱,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所以,留在家中,似乎情理、理所當然,但“我”并不是“順水推舟”,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為母親而牽掛、擔憂、憐愛的赤子之情盡溢。
家人散步,要的是輕松、圖的是愉快,減少負擔、丟掉拖累,順理成章、不成大礙,于理于德無可厚非。但“我”卻顧全母親的身體,從母親的健康考慮,耐心地勸導,熱情地扶母親上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孝”字的含義。深層次的闡明了只有一家老幼皆健在才是一個完整的家,才能其樂融融的道理。
面臨走大小路的分歧時,“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隨著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我”沒有因為孩子是掌上明珠,家庭的希望而冷落母親,也沒有因為擔心妻子的臉色、兒子的情緒而瞻前顧后、優柔寡斷。這確實需要果敢、需要勇氣。但如果說是由于“我”身為一個男人,是一家之主而使得一切都順理成章的話,還不如說是因為自己“孝”的善舉以及愛的熏染和輻射,從而得到妻子、兒子的理解和支持。
文中提到,妻子“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人們仿佛看到一位賢淑明理的妻子,但這一切都源自于她平時對丈夫由衷的信任,對其為人處世的絕對認可,對他光明磊落、深明大義、富有責任感的人格魅力的高度贊賞。即使是“我”母親,“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也是母親在長期相處與交流中所積累起來的對“我”的絕對信任,是對“我”平時無微不至的關心體貼的由衷欣慰,也是對“我”一片赤誠的孝子之情的充分肯定。
散步中,“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相信這一個鏡頭會在很多人的心靈深處定格,震蕩著每一個赤誠善良的兒女心。平時,總是認為自己很“孝”的子女們,而對從小就一把屎一把尿將自己拉扯長大、為自己成長而寧愿犧牲一切的、正處于風燭殘年的老父老母,究竟有幾個人會想到要去“背”他們?
可以這樣說,只有“我”這一“背”,才使得妻子很自然地背起兒子,也才會使兒子在將來“背”上年邁的父母,只有這生生不息的一“背”,才“背”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人倫美德。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慢慢的”“穩穩的”“很仔細”等詞語,顯露出中年人的一種責任,一種擔當,在他們心中,家里不容有半點“閃失”,只有家人都健康快樂,這才是正真的家,只有家人都團結和諧,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家。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拔摇边@輕而易舉的一“背”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憐天下父母心,一生為兒為女煞費苦心、傾其所有,縱然到了夕陽晚景之際、風燭殘年之時,靈魂深處依然緊裹著對兒女的諒解、寬容與祈愿的溫情。他們又圖子女有什么樣的回報呢?然而,人非草本,普天下的老人又何嘗不渴望在孤寂落寞之時,得到哪怕是一絲絲的慰藉呢?又有哪位老人愿在自己行將就木之際,將自己對人世間最后的期翼斬斷?因此,父母不圖兒女飛黃騰達之時的隆重孝道,只在乎平時一個溫馨的問候、一次傾心的細談、一點簡單的心理滿足……由此看來,對待父母,是山珍海味,還是粗茶淡飯;是錦繡長袍,還是粗布短衣;是華麗豪宅,還是簡陋草棚。在盡孝的天平上,都是等值的。
古往今來,天下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兒女,不止一次在心底暗許對父母盡“孝”的諾言。他們相信來日方長、會有一天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再對父母從容盡孝。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淡忘時光的殘酷、生命的短暫,忽略了生命的脆弱與不堪一擊。于是乎,竟在許多豪言壯語之后、付諸行動之前,留下一樁樁永無挽回的遺恨。從這方面去審視,《散步》給我們的啟示應當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人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失意落寞;是腰纏萬貫,還是身無分文,所要做的是趁父母還健在,從細微開始,由點滴起步,趕快為他們盡一份孝心,這應是《散步》蘊含的人倫思想給予人們心靈最深的啟示。
(作者單位:貴州省平塘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