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妍菲
南京交通技師學院
淺析城市立交綠化帶設計的基本方法
孫妍菲
南京交通技師學院
在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城市立交是交通現代化建設的具體體現,是科學技術與建筑藝術的和諧統(tǒng)一,代表著城市發(fā)展和城市形象。在中國大力推行和發(fā)展“綠色交通”的社會背景下,城市立交橋在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除了實現基本的交通功能以外,綠化帶設計是不容忽視的建設重點。本文從交通運輸學、美學和園林學等專業(yè)角度著眼,對城市立交的綠化景觀設計進行研究,形成基本的設計方法,供公路建設者借鑒和參考。
城市立交;綠化帶;設計方法
以輔助交通、美觀環(huán)保為根本,以創(chuàng)造特色鮮明的景觀形象為目標,結合城市主體環(huán)境和項目建設條件,在充分調查、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運用交通運輸學、美學、生態(tài)景觀和園林工藝等知識,挖掘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分析人的視覺感受,通過群落式的植物布局、標志和景觀小品點綴,將城市立交的生態(tài)性和現代性相結合,在實現基本交通功能的基礎上,成為集觀賞、生態(tài)防護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交通景觀風光帶。
1、自然條件
植物的生長,或者植被的發(fā)育,是受生態(tài)因子(即自然條件)控制的。生態(tài)因子主要是陽光、溫度、水分、礦物質(土壤)、氧氣、二氧化碳等。其中地區(qū)性變化較大,而且有一定分布規(guī)律的,是前面四個因子,即陽光、溫度、水分、礦物質。也就是說,植被的分布主要與氣候和土壤有關系。在城市立交綠化帶設計中,同樣不能脫離一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合理選擇植物種類,不僅能保證綠化帶建設效果,同時也彰顯了城市特質和品味。
2、周邊環(huán)境
立交橋周圍環(huán)境比較特殊,尤其是橋下空間常年得不到雨水的沖洗,若不能及時地清洗植物葉片,會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甚至導致植物生病、死亡。常見的立交橋路寬度為18~25m,橋下會產生巨大的陰影,造成光照不足,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此外,立交橋下氣溫由于橋面的屏蔽,會明顯低于橋外氣溫,這些客觀條件都不利于綠化植物的生長。
3、視覺特點
城市立交占地面積大,對視覺環(huán)境的影響也大。以一座普通的立交為例,行人在下穿方向能看到引橋、兩側擋墻(或坡面綠化),走近則直觀看到綠化帶景象;從上跨方向,行人看到跨越部分道路隆起,以及跨線橋兩側欄桿、燈柱等設施;在爬坡道上,行人能看到兩側匝道和下穿部分的引道;進入立交橋,則有機會在橋上、橋下以及匝道等不同方向觀察立交;而立交的全景印象,通常是行人在路外高處俯視或高空鳥瞰的結果。
1、生態(tài)節(jié)約
既要考慮植物的觀賞特性,又要考慮植物的生態(tài)學特性。種植適應本地生長的植物以降低管理與維護成本,打造以常青品種為基調的綠化空間;通過層次變化的群落栽植,季相變化的色彩設計,創(chuàng)造高效、和諧、節(jié)約的道路生態(tài)環(huán)境。
2、美觀安全
富有時代特色,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感受。種植形式多樣、種類豐富、色彩鮮明的綠化植物,使立交橋的形象突破傳統(tǒng)的笨重、呆板,更加富有景觀欣賞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現代性的生態(tài)景觀道路。通過喬木、灌木和花草的合理配置,有效遮擋迎面車燈光,指使司機行車方向,緩解司機視覺的疲勞,提高了司機行車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大型立交綠化帶通常由地被植物、藤本植物、綠籬、花灌木等構成,在造景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植物種類的選擇和組合,平面和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及意境,通過草花、花壇打造多層次景觀,達到和諧美觀、輔助通行的效果。
1、物種挑選
我國大多數地區(qū)是典型的大陸東海岸氣候,四季分明。在綠化帶設計中,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條件、土壤環(huán)境條件、光照條件合理選擇收益好、質量好、抗性強、易管理、易養(yǎng)護的園林植物種類,適于生產栽培,配合地域特色,創(chuàng)造悅目的景觀效果。以江蘇為例,自然景觀中常綠闊葉林占絕對優(yōu)勢,山毛櫸科、山茶科、木蘭科、金縷梅科、樟科、竹類資源豐富,孑遺植物資源有銀杏、水杉、銀杉、金錢松等。次生林常見有馬尾松、楓香及杉木林,經濟樹種、國樹、藥用植物也有較廣分布。此外,香榧、云杉、紅豆杉、羅漢松、羅漢柏等為耐陰樹種,在園林綠化的應用中特別適宜于高架橋下等光照條件缺乏的蔭蔽處栽植,以發(fā)揮出獨特的生理優(yōu)勢,提高環(huán)境生態(tài)效益。
2、造型設計
立交橋建筑在空間尺度和造型上都是城市交通景觀中無可替代的視覺中心,是一種大地雕塑,試圖利用造景元素來掩蓋或超越立交實體的景觀設計既不科學也不現實,綠化景觀只能從屬于立交主體來設計實現。因此,應避免采取大體量的綠化雕塑與立交相“抗衡”,要多從人性化的尺度和角度出發(fā),分片分區(qū)進行綠化空間設計,有效的形成植物與主體之間的和諧關系,打造較為明朗開闊的視覺空間,降低行人在橋下穿行時的威壓感。
3、色彩搭配
色塊分冷色系、暖色系、同類色和對比色塊。冷色可見度低,在視覺上會給人一種遠離的感覺,對于一些較小空間的綠化帶,可采用冷色調植物,以便增加此類空間的深遠感;暖色可見度高,色彩感覺比較強烈,在綠化帶設計中較為常用,讓人有種朝氣蓬勃的歡快感;同類色塊植物組合既能體現出層次感和空間感,又能給人一種柔和、寧靜的高雅感;對比色效果強烈醒目,讓人有一種歡快、熱烈的氣氛。色塊的圖案形式各種各樣,可為方形、扇形、波浪形、帶狀、放射狀、圓弧狀和其他不規(guī)則形狀等,在設計時要考慮到色塊形狀、面積大小、圖案主題與環(huán)境的輪廓走向以及植物自身形態(tài)結果之間的協調性,必要時采用連續(xù)圖案和適合圖案營造和諧的秩序美。
4、輔助交通
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處是道路的節(jié)點,大型立交對非機動車輛和行人通行的視覺和心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近年來,由于行人或駕駛員的生理或心理波動而誘發(fā)的交通事故頻繁出現。因此,在植物配置上首先要以低矮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木植物為主,保證不妨礙司機對于道路走勢的辨析;在立交橋入口地段利用高度、色彩、體量上的變化,對司機起到提示和誘導的作用;在互通區(qū)大環(huán)的中心地段,景觀設計要不影響行車的視距范圍;在建筑形式不同的交叉口,要根據車流方向采取不同的引導樹種或配置模式,保證司機在通過時很快辨認出分流、合流、橫穿等走勢。此外,通過攀緣植物軟化構筑物,緩解大尺度構筑物對人造成的壓抑感和視覺疲勞,凸顯警示標示,緩解交通壓力,減少交通事故。
1、全方位設計要到位
立交橋綠化不是簡單的橋體綠化,而是隨著立交橋的立體交叉形式而形成的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綠化系統(tǒng)。除了綠島及外圍綠地之外,橋面、護欄等處的綠化美化對于改善城市景觀也尤為重要,橋區(qū)的多結構、多功能、植物多樣性的復合種植群,對緩解橋區(qū)周圍大氣污染和城市熱島效應具有重要作用。在進行立交橋規(guī)劃和建設之初,要制定合理化的綠化設計方案,充分考慮到橋體建成后的綠化效果和作用,制定預期的完成目標。
2、物種選擇要謹慎
立交橋一般人為活動頻繁,空間緊張,交通流量大,汽車尾氣濃度高,并且具有光照強、溫差大、濕度低的特點。同時,橋上風大,經常會因車速快引起橋面震動,很多植物難于成活。另外,多數橋身區(qū)域沒有澆灌水源,綠化后基本靠水車灌溉。由于白天交通流量大,一般只能夜間進行水車作業(yè)。這些條件決定植物材料要耐寒、耐瘠薄、抗旱、抗寒、抗污染、觀賞性強、生命周期長、易修剪整形,防止發(fā)生病蟲害使綠化成效為零。
3、施工技術要加強
依照立交橋總體設計不同,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綠化施工技術。如根據綠化側重點的差異,立交橋綠化可分為橋壁式、立柱式和邊坡式,若在橋幫欄上設立花缽栽植垂吊花卉,則需要更高的設計施工水平。目前來說,對于不同形式的立交橋綠化研究相對較少,還沒有成熟的產品和配套技術,綠化成本相對較高。所以,相關機構和企業(yè)要積極研發(fā)立交橋綠化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不能為了趕超工程進度能省則省,不僅會增加橋體后期養(yǎng)護難度,也會埋下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