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樺
長春市特殊教育學校
數學語言在聽障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導向作用
林樺
長春市特殊教育學校
聽障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教材并結合相關的背景知識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也是邏輯語言訓練和思維品質提高的有效方式。這種數學學習過程包含著整體感知、教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的保持和數學知識的應用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其間,不論學習進程發展到哪一個階段,數學語言都應該而且必須起到激勵、誘發、整理和統構的作用。下面,筆者就從聽障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個階段入手,對數學語言在這一系列心理活動中的引導進行簡要的分析。
整體感知對聽障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整體感知是數學學習過程的第一步,在整個感知過程中,聽障學生往往要先通過對感性材料的操作或觀察獲得感性認識。其次,整體感知能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證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抽象邏輯思維。如: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計算,聽障學生在知識感知階段要經歷觀察兩部分實物的數量特征、認知兩個加數的數量關系、運用舊知識回顧大數加幾可以湊成10、小數可以分成幾和幾、擺小棒進行計算等過程。其間,一些教師往往遷就學生的聽覺言語缺陷,而只將數學知識的感知活動停滯在觀察和操作水平,而不要求學生用口語或手勢語敘述“9加1等于10,把2分成1和1,9加1等于10,10加1等于11,9加2等于11”這一知識形成過程。致使學生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不能擺脫觀察實物和操作學具的依托,使直觀教學手段由感知的輔助工具變成了思維發展的阻礙。反之,如能在觀察和操作過程中讓學生用語言描述這一過程,其感知活動所形成的表象就會因語言的整理和統構而更便于成為形成概念的中介因素。當學到“7加幾”、“6加幾”的進位加法時,學生的思維會變得有條理,學習的自主性也會顯著增強。
數學知識的理解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認識未知事物的內部屬性和必然聯系,逐步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形成有序的思維過程。聽障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是由淺入深逐步深化的。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方法和途徑無外乎重視直觀學習、保證學生具有理解新知識所必需的知識基礎、加強對比分析、使知識系統化等等。
在應用題教學活動中,聽障學生要經歷閱讀理解題意、運用語言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講線段圖的意義等過程,其中講算式及計算結果表示的意義尤為重要。特別是復合應用題教學,應讓學生說出每一步計算的結果表示什么,這個結果對下面列式起什么作用。如應用題:“一個工廠計劃訂做660套衣服,工廠已經做了15天,工廠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衣服要3天做完,工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教師引導學生畫線段圖,并根據題意說出圖意。再利用線段圖用分析法和綜合法進行分析,讓學生說出分步式中每一步的意義。
(1)已經做了多少套?75×5=375(套)
(2)還剩下多少套?660-375=285(套)
(3)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285÷3=93(套)
通過分步式再引導學生列出綜合式,使學生對題中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的理解更清晰,最后還讓學生說檢驗過程。
數學知識的保持就是把已學過的數學知識在記憶中的保存過程,但這種保存又不是對已學過的知識的簡單地照原樣記住,而是人腦對識記材料的主動加工和組織的過程。保持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在學生頭腦里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幾近完整地保存下來。數學語言的表達形式和它的含義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因詞序的不同或一字之差很可能就導致了意義的截然不同,如:“數位”與“位數”意義就是完全不同的。綜上,數學的語言既有抽象性,又有簡約性等特點。
例:長方體體積計算,教師要求學生將1立方厘米的24個正方體木塊擺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教師在學生動手時說出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具體要求各是多少?教師板書出來以后,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并用比較算式法發現長方體所占的體積正好等于長、寬、高的乘積,并讓學生流利完整地敘述出如“每排擺4個體積單位,長是4厘米,擺這樣的3排,寬是3厘米;擺了這樣的兩層,高是2厘米。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4乘3乘2等于24”的思維過程,再經過一定數量變式的鞏固,便可將上述思考過程提煉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乘寬乘高”。如果沒有一定次數反復進行的語言強化,要形成上述概念并加以保持對聽障學生來說是困難的。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數學知識掌握的最后一個環節,其目的是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進一步,鞏固學生記憶。同時,促進數學知識的遷移,實現數學知識向數學能力的轉化,可以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關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實踐能力。
數學知識的應用包括以下環節:
(1)審題,即理解題意。這一步的實質是要搞清楚全部問題的條件和含義,特別要注意發現問題中的條件和條件或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系,以便對整個課題內容有清晰地印象。
(2)找關系,事物之間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找到頭腦里重現的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之間的關系。
(3)題型歸類,就是把當前面臨的問題納入過去已獲得的數學知識系統中去并在已有知識系統中找到完成問題任務的方法和途徑。
(4)動手操作,按照前面確定的解題步驟用書面形式寫出解題過程和結果。
(5)驗證,即對自己的解題過程及結果進行檢查和評價,如計算后的驗算。
在數學知識的應用環節中,數學語言的應用和再訓練對實現這一環節的教學目標起著關鍵作用。首先,數學語言對知識應用的實際操作和過程具有導向作用;其次,數學語言是知識應用成果的主要展現形式;第三,對于耳聾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應用的過程不僅具有鞏固知識的作用,還是實現言語缺陷補償目標的最佳時機之一。
縱觀整個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數學語言對聽障學生的導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過心理學的研究和數學教學的實踐輔助,要發展聽障學生的數學能力,就必須同時發展聽障學生的數學語言。數學是一門思維嚴謹的科學,精妙、有趣的數學思維包含了太多說不完的語言,很難想象我們的教育要是離開了數學這樣一門課程,將失去多少思維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