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靜
重慶一中
湘教版高中數學教材的使用體驗
蔣靜
重慶一中
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已經全面展開,重慶市從2010年秋開始,一部分中學使用湘教版高中數學教材,經過近四年的教學實踐,對湘教版高中數學教材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驗,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湘教版數學教材按照《基礎教育理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和要求,以《普通高中數學教材課程標準》為依據,是一套反映時代特征,體現數學文化,使學生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素養的教材。能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手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體驗數學思維和方法的力量,產生更多地學習和創新的愿望,并體驗學習和創造的快樂。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兼顧必要的技能,學習方法時重視實踐的過程。優化了課程的知識結構,從思想方法入手來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以更少的精力掌握有用的數學方法。兼顧了不同條件的學校的實際,加強數學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體現了數學文化的基本特色,對教學內容既要直觀呈現又要保持必要的嚴謹推導論證。提倡用數學的方法和知識來思考、發現和解決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思維,培養創新的勇氣和能力。
1.每一章節在概念,定義前面一定有大量實際案例
這些精心設計的實際問題,既能快速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效率;又能讓學生體會數學定義的必要性,數學方法的合理性。力求在學生的頭腦中重現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還能讓學生更準確和更直接的掌握這些數學內容的實質。
2.章節模式貼近教學,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
湘教版數學教材的每一個章節都是按照:實際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定義、概念→例題→練習的模式模式來編寫的,幾乎就是一節節的優質課教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章節,我們數學教師可以不做太多加工就直接上課,這是以前教材無法比擬的。
3.作業量,作業難度更接近實際的教學
湘教版新教材在課后有練習,有習題,習題中又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難度適中,數量合適,特別是每一章節后面的復習題,無論是知識的覆蓋面還是對能力要求的深度,都很適合現在的學生,既可以作為課后作業,也可以作為章末小結練習。無論對老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不錯的,對于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小”章節,基本可以不用教輔資料。從這方面來說,是對學生的一種減負。
4.教材很“新”
湘教版新教材中的“新”,是一種理念上的新,一種視角上的新。比如理科選修2-2在第6章《推理與證明》中,第一節《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就是以前所有教材中沒有明確提出的內容。我們都明白:這不是直接的考試內容,甚至不是傳統意義的數學內容,但我們也都明白:這對學生的思維、辨識能力、思考能力都非常的有用,這讓我想起了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代數,人情練達即分析”。這就是一種更廣闊的數學理念和數學胸懷,與功利無關。在本教材中時時有這種內容和處理方式,使教材顯得更大氣,更深刻。
在新教材中,凡是涉及到圖形的章節,在章節后一定有數學實驗:用計算機研究函數的圖象,同時在教材這中多次介紹了“Z+Z超級畫板”的使用,在函數的內容中,專門有閱讀內容《計算機編程語言中的函數》。社會在發展,教材跟隨社會一同也在進化,這是一種進步。
5.教材本身有缺點和不完善之處
有錯誤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必修四,第87頁例5,題干與解答過程的內容不符,應該是題干打印錯誤;必修五,第119頁有關補集的寫法的規定與必修一第8頁對補集寫法的規定矛盾;選修4-5:第23頁對用反證法證明數學問題的邏輯解釋與選修2-2第六章對反證法的邏輯解釋相矛盾。
也有內容有爭議的地方如:必修二,第103頁例2旁的注釋:向量a→在向量b→方向上投影的定義,與原人教版教材的定義不同,與新人教版A,B版的定義也不同;
必修二:第38頁函數周期性的定義與新人教版的定義不同。
還有內容有不妥當的地方如:必修一:第5頁,習題1:第4題第2小題出現解絕對值不等式,學生現在不具有相應的知識;必修一:第12頁集合與推理中的內容與選修2-1,第9頁的內容重復;必修三:第80頁的練習,和81頁的習題2,第4題雷同,兩個題,題干共160余字,僅僅只有兩個數字的符號不同。
6.教材數量多,順序亂,老師和學生都茫然
對理科生而言,高中數學需要完成5本必修,還有選修2-1,選修2-2,選修2-3,選修4-1,選修4-4,選修4-5,共11本書,這還是經過篩選后的結果,而我們的實際情況是:4學期需要學完新課程,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同學們需要在一學期學完3本書,如果情況特殊,還會出現一學期學4本數學教材的情況,同時章節、內容的順序也讓老師和同學們很不適應,以直線這一塊內容為例,新教材的內容安排如下:7.2.1直線的一般方程;7.2.2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7.2.3點到直線的距離;7.2.4直線的斜率。
很顯然,直線的斜率屬于直線本身的特征,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和點到直線的距離屬于直線之間以及直線與其它幾何物體之間的關系的內容,況且直線的斜率對于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著明顯的決定性的作用,老師們不得不打亂順序進行教學。有人用“凸顯向量作用”的理由來解釋這種安排,但是這明顯不符合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順序,也不符合學生學習知識的認知規律。各學校間的教學順序基本不一致,換句話說,在這一點上教材沒有讓老師們有一種統一的認同感,甚至是多數的認同感也沒有,這應該是本教材的一種缺憾。
教材的內容多,沒有考慮人們的心理,學生負擔重。總體來說,知識點增多了,學生的負擔更重了,特別是后面幾個新增的選修內容,難度很大,學生學習特別辛苦。
7.教材重難點分布不均,學生不適應教材的節奏
具體表現在:第一學期學生正處于高中學習的適應期,無論是學習方法,思維習慣,知識難度……都需要有一個緩沖過程。而恰恰教學內容是,集合、函數,這一塊內容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學習的難度非常大,但是內容安排很多。而高一下期又很閑。在高二上期,同學們要完成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導數這三塊內容,內容重要,時間緊迫,讓學生很是辛苦。
總之,對于新教材,我們會努力的適應它,研究它,力爭讓它實現編寫者的意圖,改革我們的教學,使新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貫徹。